第06版:专题
3    4   
PDF 版
·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转换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06版:专题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19/11/18
朗读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转换



牛凤燕 山东理工大学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世界范围内的深刻社会变革,人们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交往方式乃至行为方式,深铸新媒体技术印记。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提出,话语(discourse)是理解社会思想文化的关键节点,认为“话语的形成、传播、转换、合并等过程都势必搅动一系列的社会文化因素,搅动整个权力网络的运作。”福柯关于话语重要性以及话语与社会文化关系的论述,对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话语,承载着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然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加快着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更突显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内容展示、传播形式以及价值取向方面的问题。如何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巩固传统优势抢占新媒体阵地,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一、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困境
  1.话语内容刻板严肃
  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以政治性内容为主导,思想性指导和人本性体验略有欠缺。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尤其最根本的理论政策类教育,很多时候与政府部门、学术科研机构甚至企事业单位没有明显区别或者仅有微小变动。以“一词”应对“众口”,显然不能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教材编写甚至课堂讲授,也站在教育者的角度阐述观点论证思想,而非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考虑其自身发展和接受意愿。这势必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大学生口中“高高在上”的、国家层面“强制推行”的教育形式,大学生难以将其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相结合,使接受缺乏内生动力。
  新媒体环境下,这种政治性主导的话语表达更是缺乏市场。新媒体传播具有实时高效、匿名多向、消解传受双方边界等特征,大学生可以通过门户网站、微信、微博、QQ、贴吧、各类APP等获取信息资源,根据个人意愿和兴趣归属建立交往群落,逐渐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亚文化话语体系,以彰显个性为特质,运用网络流行语、各类段子、励志鸡汤文等话语形式,以娱乐化多向传播挑战传统意识形态文化的严肃“官方脸”,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大学生亚文化话语存有巨大缝隙,传统政治性主导的话语表达,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2.话语传播灌输单向化
  灌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原则和方法,曾在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依照反复灌输原则面向民众进行思想教育,有效凝聚了社会共识。关于“灌输”概念,马克思、恩格斯时期已有灌输论的初步萌芽,真正对灌输论进行完整系统论述的是列宁,他指出工人阶级社会主义意识的形成应依靠外部灌输,系统阐释了“灌输”思想。他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列宁的灌输论思想引入中国后,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支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强调从外界对受教育者重复施加影响,以达到提升教育效果的目的,这符合人类学习过程的心理学接受规律。然而,仅仅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强制性单向灌输,在新媒体环境下,是落后于时代发展要求的。当前,部分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排斥甚至淡漠反应,正是由于长期的强制性单向灌输,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使得教育者不了解大学生的真实需求和话语偏好,无法准确捕捉大学生的实际关注点,从而无法完成思想政治话语的有效转换。
  3.话语价值导向理想化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功能并未得到有效发挥,究其原因主要是价值导向过于理想化,脱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际,未能满足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利益需求。马克思认为利益驱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认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人类发展史的实践也表明,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双向满足,才能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经济发展落后,社会资源严重匮乏,需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集中力量推动经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从群体利益的层面来阐释和推进的,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这种高站位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革,人们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较以往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加注重个体感受和个性彰显,更加关注个人正当利益的满足等。价值引导需借助话语表达,然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旧坚持传统的话语体系,注重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微观视角仍未得到足够重视,社会现实状况与教育理论的缝隙,使得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与市场经济的实际利益取向存在较大差异,弱化了教育的影响力。
  二、新媒体优势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
  1.新媒体传播即时高效,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效率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门槛降低,借助电脑、手机、平板等设备,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采集、编辑、传播的主体,无需经过议程设置、作品制作、审核把关、编辑校对等环节,将传播效率提升到了极致。信息传播不再仅仅是专业人士的特权,传播的专业性有所降低,使传播效率飞速提升。秒速更新、实时互动、“人人都有麦克风”,成为新媒体传播的突出特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顺势而为,利用新媒体即时高效的优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及时解读国内外时事热点和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
  2.新媒体表现方式灵活多变,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吸引力
  首先,新媒体构建起形式多样的信息交互平台,用户可以根据表达习惯、兴趣爱好、技术偏好自主选择使用,提升了用户体验。其次,新媒体环境的信息传播,除了使用文字、图片等传统形式,更倾向于视频、音频、动画、漫画、虚拟现实技术等等多触觉通道的加入,传播方式日趋丰富,增强了信息传播的吸引力。再次,新媒体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双向、多向互动,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单向度传播模式,所有用户都有机会参与信息的传播、评论、反馈,激发了民众表达的热情。
  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强,能够迅速适应新媒体的传播模式和表达方式。教育工作者只有了解这些新媒体平台的运行模式和表达方式,掌握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利益诉求点,畅通互动渠道,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方式展开教育活动,才能激发大学生的接受热情。
  3.新媒体传播覆盖面广,能够扩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影响空间
  首先,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跃式发展,信息传播逐渐实现了跨越时空界限的全域化传播。减少了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这是新媒体的技术价值。第二,新媒体对社会文化具有塑造作用。新媒体出现以来,从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层面影响着社会发展,改变着民众的日常生活,其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低头族”的出现,就是新媒体塑造社会文化的典型例证。手机本是信息传播的物质载体,最初只是作为工具来界定。然而,它改变着人与人的交流模式,孕育着新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当代大学生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是新媒体的主流使用者和坚定拥趸。新媒体传播跨越时空界限的技术特性和对社会文化塑造的价值属性,能够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影响空间。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路径探求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媒体优势不能丢,新媒体又是必须要抢占的新阵地,而话语转换是抢占新媒体阵地的重要切入点。需要明确的是,话语转换不仅是表达方式的变化,而是涉及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多个层面,我们应从转变思维方式、提升话语内容的针对性、转换话语表达方式等层面逐层推进。
  1.教育者思维方式的现代转换
  思维方式影响着人的价值取向和话语表达,是话语表达背后的深层次归因。新媒体的应用,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模式,改变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运行模式,也敦促教育者转变传统观念,更新思维方式,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1)传统的“强权”输入思维到平等互动思维的转换
  单向输入的思维模式下,教育者是高高在上的“权力者”,受教育者是被动输入的对象,忽视了教育者作为人的自主能动性。进入新媒体时代,海量信息的零成本获取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信息控制模式,价值观多元化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传统的反复灌输效用有所削弱。要实现教育者和大学生的良性互动,应在双方的平等交流、和谐互动上下功夫,将大学生视为平等交流的主体,研究其心理特点和接受规律,重视其对教育效果的反馈,增强价值观多元化境况下的舆论引导能力。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前提。
  (2)坚持学理性思维与实践应用性思维并重的原则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而言,科学的理论是学科构建的基础,概念清楚、论证严密是学科逻辑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然而,同样不可忽视的是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连接。著名教育理论家叶圣陶先生曾论述过理论与实际方法运用的关系:“理论乃根本,乃原则。根本定,原则立,自能左右逢源,自由肆应。方法则随事而变,难以隅反也。”这也提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学理性思维与应用实践性思维并重的原则,在重视学科理论建设的同时,要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化实践,调整教育方法、优化教育理念,采取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话语体系和教育方法来提升教育实效。
  2.话语内容的价值取向转换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工具理性”价值倾向,部分教育者仅从既定教育目标出发“高高在上”地发号施令,话语表达往往背离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要改变这种状况,凸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功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发挥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合力。
  (1)坚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互补统一
  以工具理性来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应该站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立场上,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规范大学生思想和统一社会共识的工具,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政治价值观的传导以及社会思想的统一。以价值理性来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则应该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行为本身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包括教育目标实现的意义,还应包括大学生成长的价值以及教育过程本身的价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统一的价值原则,既强调教育目标实现的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性,又强调教育本身及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价值性,剔除价值取向引导的简单化倾向和过度理想化成分,实现教育价值引导从理想化的“圣人”到具体社会环境中“人”的转换。
  (2)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引导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强,但缺乏社会阅历和实践磨练,对于社会上发生的热点问题和现实社会问题关注较多,但容易受外界影响,难以形成稳定可靠的认知。教育工作者对这些问题及时反应、合理解释、科学引导,由此才能帮助大学生科学认知、正确决策。故而,话语建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同时契合社会发展需求;要考察大学生的实际生存状态,及时回应社会现实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不回避、不讳饰、不隐瞒;要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分析大学生群体的行为偏好及其背后的心理和社会原因,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结合与大学生的信息互动和反馈,有针对性地改进话语表达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魅力。
  3.推动多重话语体系的融合互补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主要包括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等三种形式,其中政治话语的占比较大。不同类型的话语体现了不同话语主体的思想倾向和需求表达,政治话语主要代表了国家和政府各级部门的意识形态工作者的要求,学术话语的主体则是各高校、科研机构的教师、学者和研究人员,而大众话语则代表了新媒体时代广大民众的话语趋向。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是贴近生活实际并能助益于社会进步和自身发展,是活泼、生动、双向的思想交流,而不是仅苑囿于政治性的理论灌输、学术式的论证或者高高在上的解释和说教。
  新媒体境遇下,大学生依托便利的技术条件参与社会政治事件或者热点问题的讨论,政治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话语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然而,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以政治性话语为主导,规范性强而思想性不足,严谨性要求高而生动性有所欠缺,过于强调政治教育的权威性、主导性却忽略了思想性引导和情感化体验,对于在新媒体环境中长大的大学生而言,显然过于“刻板空洞”了。这为政治话语的现代转换提出了要求,政治话语应与大学生生活实际相贴和,注重学理性思考和生活化表达,增加政治教育的思想性和人本性。
  学者们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运用学术话语探讨学科的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问题。应该说,学术研究代表着学科发展的方向和未来,构建着日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体系,对于大学生的指引、导向作用无可替代。然而,学术话语表达遵循的是理性、科学原则,而大学生个体的接受习惯则是感性和生活化的,新媒体“草根”、快捷、几无阻碍,更强化了大学生的感性认知习惯,并且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仅限于表面的了解和认知,专业理论相对匮乏。要让大学生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学术话语的现代转换问题,即在遵循社会发展要求和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基础上,用有趣活泼的生活化语言,深入浅出地阐释理论。在满足政治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与大众话语的融合交流。
  受时代发展大趋势以及商业行为的影响,大学生对于大众话语的认同度明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排序,也应该顺应社会发展要求,将大众话语的位置序列前移。以大众话语为突破口,站在大学生的视角阐释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需要说明的是,将大众话语的价值序列前移,并不意味着否定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的作用,而是凸显对大众话语的重视。同时,教育者应加强大众话语的规范化建设,警惕泛娱乐化倾向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浅层化、低俗化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话语建设,应符合学科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并且与国家的政治教育要求相一致,既珍视大众话语的巨大力量,又保持与政治话语、学术话语的内在一致性,这是对大众话语的规范化要求。
  大众话语、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在不同的场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表达形式。大众话语、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共同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三者是融合共生的关系,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石义彬,王勇:《福柯话语理论评析》,《新闻与传播评论》2010年第1期。
  [2]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曾祥芹、韩雪屏:《阅读学原理》,郑州:大象出版社1992年版。
  (牛凤燕,女,山东青州人,现为山东理工大学讲师,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6JDSZ2007)、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J17RA010)阶段性研究成果。)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11/1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