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09版:帐篷医疗队
3    4   
PDF 版
· 石佛造像藏水峪 明山秒景有文章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08-09版:帐篷医疗队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0/05/12
朗读

石佛造像藏水峪 明山秒景有文章
雨中探秘淄川滴水泉村般阳二十四景之“晴雨泉”


  从空中看下去,水峪寺和崖壁上的石造像尽收眼底。

  从空中俯瞰,滴水泉崖壁上长满了数百岁的青松。

  清代淄川人王敏入所绘《晴雨泉图》。

  一名村民踩着竹梯采收春天“最后一把香椿芽”。

  刘军正在给记者介绍蓄水池的年代。

  石崖上怀抱如意的石造像。

  朝阳洞口石壁上《明山妙景文》若隐若现。

  2008年6月22日,记者在滴水泉拍下这张照片,这个钟乳石布满青苔,通体翠绿。

  2020年4月16日,记者再次来到滴水泉,钟乳石已经不复存在。

  滴水泉村沿着范河支流建起民房。

  文/图 王晓明 王兵 李波
  世界著名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好友——淄川大孝子王敏入画过一组“般阳二十四景”,现在已经成为淄川的经典,遗憾的是,好多景致已消逝不见,但其中之一的“晴雨泉”,至今仍在,就在淄川的滴水泉村。
  近日,记者为了寻找到古画中的“晴雨泉”,来到滴水泉村。令人惊奇的是,我们又找到了另外一处人工美景——水峪寺。与天然形成的晴雨泉相比,水峪寺另有一种人文之美,而且此行我们还发现了当地很多待解的谜团……
  雨中探访滴水泉

  “巨壑悬崖如百间屋,泉自脊而直下注,类晴天踈雨,故名。”王敏入在他的画作上题下这样一句话,看来要去晴雨泉,得先淋雨。4月16日一大早,果然下起了大雨,记者一行人冒雨前往滴水泉村。
  以前采访淄西抗日革命根据地时,记者一行人曾多次路过这里。淄川县委曾设在不远处的马棚村,而在1943年,为了开辟淄西通道,设立了淄西工作委员会,也就是著名的淄西工委,滴水泉村曾是淄西工委驻所,所以记者一直把滴水泉村当做进入红色淄西通道的“入口”。顺着范河的一条支流,我们行至滴水泉村时,大雨已经停了。每次来到这里,我们就会互相提醒,“从这里开始,就进入革命老区了。”
  “我们村的滴水泉长年不断,这个钟乳石一共是‘兄弟四个’,从西边数依次是‘老大’‘老二’,这个长年滴水的是‘老三’,最东边的是‘老四’。中间还有一个不滴水的,村民就没有把它算进去。”今年76岁的王敬礼曾是滴水泉村的村主任,他告诉记者,这“兄弟四个”到了雨季就会一起滴水。只有“老三”长年滴水不断,唯有天大旱的时候,才偶尔会停,即便到了冬天,也会滴水不止。
  1984年冬天,最活跃的“老三”在一天夜里突然断裂,掉了下来。“那年冬天特别冷,流出来的水立即就冻住了,结果越来越重,就把钟乳石坠了下来。”王敬礼说,那次之后,经过几十年的生长,村民没想到,“老三”竟然又“长”了出来。不幸的是,前段时间,不知是谁,又把它给敲了下来,让村民气愤不已。
  “我们《王氏族谱》有记载,王姓于大明弘治年间从河北冀州王家庄奉旨搬迁,先在博山后峪村居住,后迁至此,砌石为灶,结草为庐,距今已有500余年。当年王氏三兄弟是王原才、王存才和王天才,王天才来到滴水泉安家,王存才到了马棚村,王原才是老大,就留在了后峪。”王敬礼不但担任过村主任,还当过民办教师,他对当地文史的了解,村民中无出其右。
  根据王敬礼的说法,在王氏一族落户滴水泉村之前,李氏家族在此定居已久。至于村子最早建于何时,尚待考证。

井口朝天 泉水倒流

  根据明代嘉靖《淄川县志》记载:“滴水泉在县西二十八里,有大阜宽平垦为田,稍下悬崖突出一石,奇怪似龙首,水滴如珠下,有石盆贮之,溢满为溪,汇而为渊,居民赖之。”
  滴水泉又名“晴雨泉”“天雨泉”,是淄川“般阳二十四景”之一。滴水泉坐北朝南,在悬崖之下一个天然形成的大石窟内。这个石窟长20米,宽8米,高5米,非常壮观。当地老百姓说这里是“井口朝天,泉水倒流”。
  石壁东侧是水母娘娘庙,记者看到,这座建筑不大,有一门两窗,前廊四根檐柱,显得小巧精致。
  “我们村虽然有了自来水,但是很多人还是习惯来这里挑水喝。”王敬礼告诉记者,在滴水泉下面,还有一个清泉池,“这个水池是1963年修建的。”作为常年备用的水池,清泉池与上面的滴水泉相映成辉,为滴水泉增色不少。
  根据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淄川县志》记载:“县西二十八里,石穹如百间屋,苔结如龙首,泉自龙首宣泄而下,似百道玉柱,石池承之,流入涧壑成溪。一老衲云:迹遍九州未尝见也。一名晴雨泉,一名天雨泉。”
  明代邑令陈时万写了一首名为《滴水泉》的诗,“谁窍明河一派通,垂天百尺泄苍穹。水花渐结苔痕老,山色低衔练影空。看罢石林晴送雨,坐来龙窟昼呼风。未须论到贪泉饮,自在清流短壑中。”
  有意思的是,被陈时万比喻为龙窟的滴水泉南面,就是一座龙王庙。这座龙王庙坐北朝南,有房屋三间,墙厚足有0.8米,木质门窗,是清代风格的建筑。
  在王敬礼的印象中,很久以前,每逢大旱,村里人就会来求雨。这求雨的仪式非常神秘,家家户户闭门不出,只留几个参与仪式的男子。1949年之后,这些民俗被当做迷信行为,渐渐绝迹,到现在这套仪式已经失传。

石壁上的“明山妙景文”

  “我们村的西面,有一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叫水峪寺。”今年49岁的刘军算是村里的年轻一代,“王老身体不适,就由我跟王敬祯老师,陪你们去找一找。”70岁的王敬祯老人以前是村干部。
  别说,后来我们才知道,如果不是刘军给我们指路,水峪寺深藏山峪之中,还真不好找。
  记者看到很多写滴水泉的文章,但是水峪寺却很少有人知道。大部分人看完滴水泉就离开了,能够找到水峪寺前面的“胜天池”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从名称来看,胜天池就带着明显的时代色彩,胜天池上方一块条石上刻着“改造自然”的标语。记者发现,在“改造自然”条石上方,还有一块布满文字的条石。
  记者仔细辨认,只能分辨出是一块石碑,但上面的字迹却无法看清。
  我们一行人循着崎岖的山路,曲曲折折,找到了深山中的水峪寺。
  爬过一道山坡,令人震惊的一幕出现了。
  一片黑色山崖下面,露出了水峪寺几个洞口。水峪寺由6个岩洞组成,跟滴水泉的石窟十分相似,只是这里更低一点。古人将石窟分割成了几间不同的房间,由西往东依次为西朝阳洞、朝阳洞、东朝阳洞、罗汉洞。洞口为青石垒砌,呈拱形。
  在朝阳洞洞口一侧,记者无意中发现了一片石刻,依稀辨认出上面雕刻的部分字迹,开篇为“明山妙景文,自古宝山今鉴显事”等字样。这一石刻是一篇很长的七言诗,大概能看出有“山僧起立三石房……四方五门俱齐备,毕庐佛塔坐当阳。朝阳洞内祥云瑞,罗汉洞……”还有“自古生成龙虎山,三沽龙泉……”等文字。看来这篇“明山妙景文”除了描写水峪寺,还写了淄川附近的一些景致。

石造像上的谜团

  据《淄川文化遗产》(文物卷)记载,滴水泉村的水峪寺是明代青云寺住持智慧和尚开凿的一处石窟寺。记者看到,在主洞朝阳洞内,有一座半截石像。王敬祯遗憾地说,这半截石像,以前是一尊石佛。“以前这尊石佛跟真人一般大小,可惜在‘文革’中被破坏了。”
  “我记得在这个洞里原来还有两个石像,两个人在佛像前面对弈,有个人输了,另一个人在他的脑门上弹了一下。”虽然王敬礼没有到现场,后来他告诉记者,他记得佛像破坏之前的这个画面,并且对此印象深刻。
  在东朝阳洞旁,还有一个类似卧室的房间,内部的岩壁上被凿出了一张很宽大的石榻,而在石榻对面,地面上凿出了一个直径一米的圆槽,上面还有烧火做饭的痕迹,看来这个房间当年确实是作为起居室使用的。
  记者看完之后,准备离开。忽然发现队伍少了一个人,我们赶紧回去查看,不料在朝阳洞上面的悬崖上,发现了两尊石造像。“快看,那里是不是雕刻着两个人物?”
  为了一探究竟,记者顺着山体,从悬崖的侧面慢慢摸索而上。平时此处人迹罕至,根本没有路,记者攀着山体上的树木,慢慢接近了这两尊在悬崖上的石造像。
  两尊石造像长袍广袖,其中一人手持如意,另外一人似乎怀抱书卷。在相关的文字记录里,这里应该有三尊石造像,但现在只能辨认出两尊。记者留意到,附近崖壁上有许多人工雕刻的痕迹,但是并没有发现第三尊石造像的线索。
  从这两尊石造像的服饰来看,并不像僧袍之类,记者联系到另外一个细节,朝阳洞里残存的半尊石像,下半身雕琢的是类似锁子甲之类的服饰。看来深峪之中的水峪寺谜团不少,除了“明山妙景文”全文到底写了什么,还有这几尊石造像的谜团等待学者们深入研究,一一破解。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05/1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