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09版:帐篷医疗队
3    4   
PDF 版
· 小村庄晒着太阳把钱赚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08-09版:帐篷医疗队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0/05/22
朗读
从踹鼓到种苹果到引进光伏发电项目 踹鼓张村:
小村庄晒着太阳把钱赚



  村民张传利向记者讲述踹鼓张村的历史。

  88岁的村民张光启在家打理花花草草。

  66岁的张立堂带着4岁的双胞胎孙子在村里遛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动三轮车成了村里的主要代步和运输工具。

  趁着太阳好,64岁的村民张国文在村边路上晒黄豆秸秆。不远处就是太阳能电池板。

  4月21日,高青县常家镇踹鼓张村。村里2017年就装了光伏发电设备,只要有阳光就能发电,发的电直接并入电网,每度电1元左右,每户每季度大概有1400元的收入。

  村里的老者特意过来看一眼即将拆除的老屋,回忆以前的时光。

  村中一座即将拆除的老屋。

  村民家闲置的农具代表了两个时代:畜力车时代和拖拉机时代。

  村中一座即将拆除的老屋角落里堆放着当年的生产生活工具。

  村中一座即将拆除的老屋中残存着当年生活的痕迹。

文/图 记者 王晓明 王兵 曹连东 通讯员 朱秀珍
  据史料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北方多战乱,人口锐减,十室九空,官令移民。张、田两姓先祖遂由河北一带迁至黄河南岸立村,张姓先祖具有“一脚踹”独特踹鼓技艺,闻名四乡,后人称该村为踹鼓张村。
  4月21日,记者走访了高青县常家镇踹鼓张村,据村里88岁的张光启回忆,早些年他大爷张奎祥(音)还会踹鼓技艺,张奎祥去世后,踹鼓技艺就慢慢失传了。
  消失的踹鼓技艺

  踹鼓张村是高青县常家镇常兴村(行政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在踹鼓张村东头,有一个文化广场,广场中间有一个亭子,亭子里有一面大鼓,白色的鼓面黄色的鼓腔,约有一人半高,大鼓立于红色的骨架上,骨架表面有金黄色花纹。据村里人介绍,这面鼓于2015年立于此,为了见证千年的踹鼓技艺,敬念祖先,激励后人。每当村里有重大活动,都会有人在这里打鼓,村里来了客人,也都会来此参观大鼓。
  “踹鼓”是制鼓的关键工序之一,即人立于鼓面之上,借身体自重与脚力反复踹踏,令鼓皮绷紧,以制成音色上乘之大鼓。踹鼓前需要先把木材开料挖弧,制成弧形板材,造型后便把牛皮处理好,覆盖在鼓腔上面,之后便是踹鼓工序。
  “我大爷张奎祥(音),是这个村里最后一个会踹鼓技艺的人,他去世以后这个技艺就失传了。”张光启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因家人生病无人照看自己,便在他大爷张奎祥家住过一段时间,但是他没见过张奎祥踹鼓,随着时间流逝,大家只记得他叫“张奎祥”这个名字,具体哪几个字也无从考证了。
  张光启告诉记者,早年间他们村里的红白公事和大型节日活动,都会用到鼓,而这些鼓都是村里会踹鼓的人制作的,所以有些手艺人以踹鼓为生。但是踹鼓以纯手工为主,制作周期长,随着制鼓工艺的进步,纯手工制作慢慢被机器加工淘汰。以踹鼓技艺为生的手艺人迫于生计都逐步转型。村民说,制鼓其实也是木工活,鼓腔都是用木头制作的,和做木桶是一个道理。为了生计,不少以踹鼓技艺为生的人转做木桶生意,踹鼓技艺就慢慢失传了。

每户两亩苹果园
打开村民致富路

  4月21日,常家镇常兴村党总支书记李建伦告诉记者,踹鼓张村是自然村,他从1971年开始便在踹鼓张村任职,干过小队长、大队长、村党支部书记等。
  “以前村里很穷,怎么办呢?”李建伦告诉记者,为了发展农村经济,他曾经带领村民种植棉花、小麦、玉米等。一次,他来到当地林业站取经,林业站工作人员给他支招——种植苹果。回到村里,他动员村民每户种植了2亩苹果园,由于当地村民不懂种植技术,林业站工作人员每天骑着摩托车跑到村民果园现场做技术指导。踹鼓张村一下种起了400多亩苹果园。
  “咱们种的苹果叫‘红俊青’,酸酸甜甜很好吃,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这个品种的苹果成熟得早,在下霜以前农历八月十五就熟了,最好的时候卖七八块一斤,当时在滨州很出名,很多人都认这个苹果。”李建伦告诉记者,这种苹果亩产也很高,每亩大约产四千斤苹果,村民靠着种苹果挣下了第一桶金。
  随着种植苹果规模扩大,苹果运输成了一大难题。苹果多,巷子窄,基本没有大路,如果苹果运不出去,坏在树上,村民的损失就大了。“当时大街上在修路,可是只修到常家村就停止了,我看着着急,就去协调修路的工作人员,继续把路修到我们村,好解决苹果运输的难题。”李建伦说,修路的工作人员表示要修也可以,他们必须自己出工出料。
  李建伦回到村里立刻动员村民参与修路。路修通了,苹果的运输问题解决了。可是李建伦没有满足现状,他又在村里修了三条路,东西三条大路,南北一条大路,完全解决了村里苹果运输的难题。
  天有不测风云。1996年,天降大雨引发水灾,踹鼓张村的果树被淹死了。后来,村民又种植苹果,都没有原来“红俊青”这个品种好,收益也不理想,慢慢地,果园也少了。

家家靠电赚钱 村民钱包鼓了

  前几年,踹鼓张村对村庄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修建起了排水沟、村民服务中心和文化游园广场,村庄整建制实现了改厕、改暖,村庄一排排平房红瓦白墙,一条条硬化道路直通入户,绿树成荫,鲜花点缀,村庄美了,村民钱袋子鼓起来了,心气顺了,美好幸福生活来了。
  “我儿子说光伏发电的800块钱上个月中旬就打到我的银行账户了。”4月21日上午,69岁的张传利指着房顶的光伏发电设备告诉记者,他们村里在2017年都装了光伏发电设备,只要有阳光就能发电,发的电直接并入电网,每度电1元左右,每户每季度大概有1400元的收入。
  李建伦带领村“两委”外出参观学习,招商引进了光伏发电项目,利用村西荒地,投资2亿多元建设了30MW的高效光伏农业示范园,年收益非常可观。此外,踹鼓张村家家房顶上也安装了光伏发电设备,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光伏项目的开展为踹鼓张村集体、村民带来长期稳定的收入。此外,村内还建有企业,村民就近就业,在照顾家庭的同时还增加收入,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
  踹鼓张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美了。六百多年前,踹鼓张村祖先靠踹鼓技艺创立了踹鼓张村,而今,踹鼓技艺消失在时光的长河里,踹鼓张村也随着乡村振兴、合村并居政策的深入实施,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05/2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