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09版:帐篷医疗队
3    4   
PDF 版
· 八秀山庄传孝道 水石屋洞有传奇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08-09版:帐篷医疗队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0/06/02
朗读

八秀山庄传孝道 水石屋洞有传奇
探访博山尖古堆石屋部落


  记者进入水石屋。

  高桂英老人见到记者十分开心。

  山民们在青石山上创造了奇迹,整理出层层梯田。

  远远望去,尖古堆的民居都是依山而建。

  张持雨希望带领山民种植迷迭香致富。

  孙桂香家的石屋至少存在上百年了。

  范家明给记者讲述当年的故事。

  尖古堆到处都是这样巨石堆砌的堰墙。

  路旁的摩崖石刻记录了村庄悠久的历史。

  青石山上到处是用石头垒的石屋。

  水石屋内的景象。

  村里的石碾干净整洁。

  文/图 记者 王晓明 王兵 李波
  近日,记者连续两次探访位于博山区山头街道的尖古堆。记者第一次在这里发现了一处庞大的石屋群落。第二次,记者探访峭壁下的水石屋……勤劳的山民,将石头最大限度加以利用,整个古村落到处都是巨石堆叠的石堰,十分壮观。
  5月21日,记者在山路上遇到了78岁的焦会兰,自从20岁嫁到尖古堆,老人已经在这里生活了58年,至今她还扛着锄头上山耕种。对于当地居民老龄化的问题,博山区山头街道竹林社区居委会主任张持雨十分着急,他一直在想办法为村庄谋一条出路……


  莲花山旁 八秀山庄

  据《范氏族谱》载:“汝弼祖乃范氏八世祖,并非直接由枣強播迁至此。”庄名来历是因村中莲花山(北封山)而名。前清秀才范守纯在《南北尖谷堆山记》中描写此山:“秀若笔尖,圆若粟堆。昔人名之曰尖谷堆,庄亦因之而称焉。”
  晚清时,尖古堆小有名气。当时全村不过百余户人家,数十年间考取了8名秀才。他们是道光年间的范东兴,咸丰年间的范东山、范东階,光绪年间的范守纯、范乐亭、范守长、范慎宗、范春元,时称八秀山庄。
  尖古堆有一座山,其裸露山石斜插有序,形似莲瓣,当地人称之为“莲花山”。又因与村南之南封山相互对应,故村人多称之为北封山。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村名为“尖固堆”,又称尖谷堆。
  “我们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较高,主要树种为柏树、黄栌和山榆等。”5月21日,张持雨告诉记者,山上还有6棵流苏树,听说已经生长了上百年。“以前尖古堆分为尖东、尖西、尖南、尖北四个村,后来尖东合并入我们竹林社区。”
  张持雨专门请社区居民孙桂香给记者介绍村里的情况,孙桂香深受当地文化的熏陶,是一位模范儿媳。几十年来,孙桂香一直在家中伺候生病的公公婆婆,用自己的孝行延续着孝乡博山传统的孝道。“我婆婆前不久去世,我一直照顾着她老人家,现在我主要的工作是在家里伺候老公公。”

石屋部落 鲁中罕见

  尖古堆最有特色的建筑大概就是石屋了。在孙桂香家里,记者看到一个巨大的石屋。这间石屋,圆锥做顶,厚实的墙壁冬暖夏凉。“我的小叔子就是在这间屋子出生的,到现在这间屋子还不得近百年了?”
  在村庄周围山坡上,也有和孙桂香家一模一样的石屋,至今保存得相当完好,如今成了村庄里的一道风景。在博山区尖古堆的一个山坡上,记者看到一组石屋群,这组石屋大多数堆叠在平滑的青石板上,有十三四个。由于年岁已久,有的石屋只留下一个根基,残存在野草深处,很难辨别。
  这些石屋都是用当地的青石垒成,圆锥形屋顶,四四方方的墙基,暗合古人对大自然天圆地方的古老认知。这些石屋究竟是做什么用的?记者好奇地问了几个村民,多数人认为这是看山用的。山里人种地不容易,因此搭建了这些石屋,派人入住看山,看守自己的辛苦劳动不受损失。因为周围没有高大的树木遮蔽,看山者可以躲在石屋里面,天气炎热时,既可以乘凉,当风雨来临,也可暂避。
  记者一行人在一块大青石上发现了一个“斗五虎”的棋盘,很久以前在博山非常流行。
  这个石屋部落十分罕见。当地居民范家明告诉记者,这些石屋修建的年代大约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那个时候家家户户刚分了地,大家责任心强,就在山上建了很多这样的石屋,看护自己的劳动成果。

巨石堰墙 震撼世人

  在尖古堆,最常见的就是路边一道道巨石垒砌的堰墙。这些石堰看似普通,但是走近一看,却让人感到非常震撼。一块普通的石头,很多体量超过了成人。这么大的石头,在当初没有任何机械帮助的情况下,完全是靠人力一块一块抬过来的。
  可以看出,尖古堆当年寸土寸金。老一辈的尖古堆人,为了跟贫瘠的石头山要土地,他们把巨石垒成二三十米高的石堰,有的时候,仅仅就为了获得十几、二十几平方的田地。他们在这些看似峭壁的地方,盖起了自己的家园,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你仔细看,这些石堰十分有规律,它们越往上,就往里面收进一点,这样形成一股张力,可以承担很强的压力,不至于在自身的重量和山雨、洪涝的侵袭之下垮塌。”张持雨说。
  “山峪里的梯田也非常惊人。”张持雨告诉记者,这些梯田都是村民用石头垒砌而成的,它们背靠石山,一点一点收集、积存泥土,“梯田越靠近石堰,土层越厚,越靠近山体,土层越薄,完全靠近山体的那一溜,往往就剩下一层浮土了。”

水石屋洞 深藏传奇

  “从山头到神头,叽里咕噜净石头。”博山很多人都知道尖古堆有个著名的水石屋,但是去过的人却没有几个。倒不仅仅是因为路途险阻,因为藏于深山,十分隐蔽,就算是当地人带路,也很难寻找。
  5月23日,记者在范家明的带领下,很快找到了这个地方。水石屋因水得名,在里面有四季不竭的泉水,既不会干涸,也不会往外溢。据《博山山水》一书记载:“水石屋,位于赵家谷堆东南,水石屋峪的峪梢悬崖之下,是一天然石洞。峪深坡陡,十分隐蔽,石洞呈弧形,南北长百余米,最宽处12米,最窄处3米,多数在8米左右,最高处近4米,可容纳千人。”
  记者从一个狭小的入口躬身而入,这个门狭窄异常,当年并不是为了游览而设置,而是作为一个防御的军事设施。在旁边的岩石上有一石孔,以前是专门插门栓的,可以挡住洞门。
  经过一段狭小的甬道,眼前豁然开朗,此处依山而建,外侧高大的石墙做防护,墙上有瞭望孔,随时可以观察外面的情况。
  范家明告诉记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逢三伏天,山头的窑工就会拿着小酒,带着菜肴,来这里乘凉避暑。
  记者在洞内看到了著名的“石蛤蟆”,这是洞内的一块巨石,状若青蛙,当地人称“石蛤蟆”。除了“石蛤蟆”,洞里还有一个奇观,被当地人称为“擎天柱”,这是一根巨大的钟乳石柱,连接地面与洞顶的山体,好像洞顶要塌了下来,却被这根石柱全力撑住。
  范家明告诉记者,清朝时期捻军经常骚扰村民,当年这里就成了一处避难所。“这些人工防护的石墙大约就是那个年代修建的。当年捻军在这一带活动,村民躲藏到这里,不时还能听到外面的马蹄声。”到了抗日战争期间,这里又成了躲避日本人侵略的避难所。水石屋洞,庇护了附近山民,成就了一段传奇。

长寿夫妻 干净人家

  91岁的范世庆一辈子没离开过村庄,他向记者证实了一件事,孙桂香家的那座石屋,从他记事起就有了。虽然不知道到底是谁建的,到底建于何时,但根据他的记忆,这栋石屋至少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遇到范世庆的时候,他正在家门口乘凉,老人干净利落的仪表和着装,让人没有想到他已经年过九旬。就在我们跟老人打招呼的时候,范老爷子86岁的老伴高桂英老人,也颤巍巍从家里走了出来。老人站在院子里的月季花前跟记者打招呼,阳光下,火红的月季让老人满脸喜色。
  5月22日这天,恰巧是老人儿媳妇焦爱花“值班”。老人的几个孩子为了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分成了不同班次,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过来给老人做饭、洗衣服。
  老人家里十分干净,罗汉床、两抽桌虽然老旧,但是经过细心擦拭,看起来明晃晃的,可以照出人的影子。床上的床单也十分干净整洁。尤其是厨房,不光锅碗瓢盆锃明瓦亮,连油瓶子上都没有浮灰。
  记者在老人家里坐了一会儿,起居室是几十年前的水泥地和窑几(一种烧窑时盛放陶瓷的容器,功能如托盘,形状如方形地砖)铺的地面,地面没有水渍和灰尘,无论是刚刚换的塑钢窗,还是使用了几十年的木门,都干净明亮,让人心生好感。

想方设法 造福山乡

  “我们新来的主任非常负责。”孙桂香告诉记者,张持雨上任之后就在村里修建了一条道路,解决了大家行路难的问题。“最近他还带领我们新上了一个农业项目,帮助村民致富。”
  “我们从去年开始,引进了一个迷迭香种植项目,一开始种植了15万株。这个项目尚在试验阶段,比较适合年纪大的老人。”张持雨告诉记者,种植迷迭香的第一年比较费工夫,从第二年开始就只需要来收获就可以了。“管理起来比较简单,不怕旱,只怕涝,非常适合咱们这样的山坡地。可以在-15℃以上的环境中生存,一次种植可连续收获很多年。”迷迭香对化肥需求不是很大,抗瘠薄,适合山地。迷迭香成熟之后,每年可以至少收割三次。
  “我们现在准备引进资本,对山村进行开发,通过整体包装打造一个新的旅游项目,让沉寂的山乡重新焕发活力。”张持雨告诉记者,目前年轻人很少有在村里居住的,上班下班都不方便,而村里的老年人因为缺乏照料,生活起居也是个大问题。
  “我们社区计划通过建设文旅项目,来改造山村的现状,把这些旅游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乡亲们生活更加便利。”张持雨的想法也得到很多村民的支持,但是具体如何实施和运作,需要认真筹划。
  尖古堆有悠久的历史,相信会迎来充满希望的未来。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06/0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