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淄博
3    4   
PDF 版
· 图片34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 张宗传:英雄不问功名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11版:淄博
3    4   
PDF 版
3上一篇:图片34  
4下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0/07/17
朗读
4次荣获三等功 8次荣获四等功  复员后在煤矿一干就是24年
张宗传:英雄不问功名



  《复员建设军人登记表》详细记录了张宗传的参军经历。

  年轻时的张宗传。

  张宗传的评功材料。

  张宗传老人回忆自己的参军经历。

  文/图 记者 张亚军 通讯员 闫盛霆
  7月16日上午,淄川城区一家老年公寓内,90岁的张宗传老人坐在临窗的一把椅子上,眼睛望向窗外,两手却在膝盖和大腿间不断摩挲着,试图以此缓解腿部的疼痛。
  4次三等功、8次四等功……如果不是这样一份记录着立功受奖的档案被打开,人们很难把眼前这位年迈的老人与一份份军功联系起来。
  “没有什么好说的,可能就是在部队干得好一些……”虽然口齿有些不清,然而提起立功受奖的事,这位解放前入伍的复员老兵连连摆手,不想过多谈及。
  这就是老人最真实的生命底色,就如同他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默默无闻地深藏功与名。

  参军8年 立功12次

  张宗传档案中的一张《复员建设军人登记表》详细记录了他的参军经历。“1949年参军,1956年入党,二级技术能手……”而在这其中,最让人感叹的则是“立功否”这一栏,上面清晰地记载着“三等功4次、四等功8次”。
  1949年2月,19岁的张宗传从淄川县第三区大奎村(现昆仑镇奎二村)参军入伍,名字也改为了张宗运。“二十二团二营五连,正月初五参军,第二天就到了淄川,一个月后去了滕县。”虽然已经过去70多年,老人至今记忆犹新。
  1949年6月,张宗传随部队南下到了上海,成为吴淞要塞炮营的一名普通战士。1950年11月,表现出色的张宗传被选为电话兵。
  对于只上过几天学、连字都认不全的张宗传来说,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电话兵,要比旁人多付出更多的努力。从档案中一份三等功评功材料,可以看出当时他的刻苦程度。“在吴淞学习话机时,他任小组长,和同志们互相研究……他能抓紧点滴的时间学,如:每天晚饭后,大多数同志上街去玩了,而他呢?却在复习笔记、电话机各部作用等。不会再问同志们。因此,由于他的苦学,在很短的三周内学会了机子全部构造和作用。”
  在上海期间,让张宗传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被选为代表去听了陈毅作的一场报告。“在一个大广场上,陈毅作了抗美援朝的动员报告。不过,后来我们连队没有被抽到,我没能参加抗美援朝。”张宗传遗憾地说。

炮弹头上飞 线路保畅通

  1955年2月,张宗传随部队到了福建,成为海军海岸炮兵四十营一五八连电话班的一员。这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已在海岸线布防,与金门、妈祖的国民党军队对峙。“两边离得并不远,岛上的汽车我们都能看得见。”张宗传回忆道。
  虽然当时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可是互相炮击的情况依然时有发生。为了保障通讯畅通,张宗传经常要扛着30多斤重的电话线架设线路。“一个线滚子的电话线得有七八十米长,我们得不断来回扛线。指挥所、观察哨、营部等地方都要架设电话线,4门大炮也要分别安装电话机,必须保障通讯畅通。”
  有一次,连队指挥所的线路突然不通,张宗传立即拿着电话机查线。这时,炮击依然在进行,张宗传的头上经常会有炮弹“嗖”地飞过。“幸亏我运气好,有的炮弹就落在不远的地方,可没炸到我。”就这样,张宗传一边躲避炮轰,一边查线,最终找到了被炮弹打断的地方,把线路接了起来,指挥通讯系统迅速恢复畅通。为此,张宗传立了一次三等功。
  “在整理总机房的线路时,他进行挖空工作。天下雨刚晴,衣服、鞋袜上都沾满了稀泥,但他不顾脏地直到完成任务为止……”“一次,他去基地查线一天,因毛病难找,不易查通,但他能不厌其烦地寻查,直到第二天中午才返回。身体十分疲劳,而他继续工作……”“自今年三月奉命调到营部集训学习单线机基本线路图,能抽出空余时间帮助从来没学过的傅云祥同志走线路图。在他的帮助下,傅云祥同志每次测验成绩是优良的90-100分……”
  在张宗传的评功材料中,大多是这样一些平淡无奇的小事,可能与其他人浴血奋战的经历相比有些平凡,然而正是这些润物无声的点点滴滴集合起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有血有肉的功勋老兵。

干了24年矿工 不争功与名

  1957年,张宗传复员回到了淄川,成为西河煤矿的一名井下一线工人。“那时候,井下作业条件很艰苦,矿工都得侧卧着在巷道里挖煤。”张宗传的儿子张龙宜说,虽然在部队时是电话兵,而且是二级技术能手,可是父亲回来后没有向组织提任何要求,“用父亲的话说就是‘组织让干啥就干啥,一切都听党的安排’。”
  对于父亲参军时的经历,张龙宜并不了解多少。在他的印象中,父亲从来没讲过立功受奖的事。“这是最近我看到了父亲的档案,才知道他在部队立过这么多的功,可他从来也没跟家里人说过……”在张龙宜的眼中,这么多年来,父亲只是一名普通复员军人、一名普通的退休矿工,仅此而已。
  “小时候,我曾经在家里的针线笸箩里看到过军功章,我大哥还戴过,后来就找不到了。现在想想,真是太可惜了……”张宗传的女儿张爱云告诉记者。
  张宗传一直在井下工作,随着年龄的增大,参军时落下的腿疼越来越严重。“南方经常下雨,非常潮湿。我们有时候坐在敞篷车上,会淋一天的雨。到了扎营的地方,只是把雨水扫一下,铺上木板就睡觉,时间长了就落下了腿疼病。”张宗传一边摩挲着腿,一边笑着说。
  上世纪70年代末,临近退休的张宗传的腿疼病越来越严重,可他依然坚持在井下工作。和他一个小组的连长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帮他从井下调到了地面工作。“我父亲不愿意麻烦组织。在他看来,这种行为就是‘走后门’,他还不大乐意。”张龙宜笑着说,1981年底,父亲才正式退休。
  如今,张宗传老人住在养老院中,最高兴的事就是拿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来,神情专注地摸一摸,仔细地看一看、戴一戴。那模样,仿佛又变回了英姿飒爽的解放军战士。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07/1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