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要闻
3    4   
PDF 版
· 千年核桃木见证颜神古镇变迁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11版:要闻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0/10/21
朗读

千年核桃木见证颜神古镇变迁 



  游客在“老颜神”核桃木前休息,这株千年核桃木见证着颜神古镇的成长与辉煌。

  老颜神街的传统美食留住了许多游客的脚步。

  在老颜神街,游客高兴地端着一盘博山菜。

  千年核桃木见证颜神古镇变迁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在颜神古镇——红叶柿岩旅游区的老颜神街前,一株千年核桃木见证了颜神古镇的历史,像一座丰碑,记录着颜神古镇的成长与辉煌。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一代代颜神人从筚路蓝缕中走来,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和对先古文化的崇高敬意,踏着铿锵坚毅的步伐,接力向前。
  而这一切,均源于每个人心中所怀揣的那个梦想。

  古树传情
我想让文史流传再久一点

  矗立在老颜神街入口东侧的合抱之木,是前来游玩的游客必“打卡”的“景点”。
  “每次站在它跟前,都会有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山东老颜神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崔凯谈及老颜神街前的古树,忍不住慨叹连连。
  “此木名为核桃木,有着1500年的历史,无论战争灾难,沧海桑田,它依旧挺立于此。”
  作为山东老颜神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博山饮食协会会长,崔凯对于博山历史由衷地热爱。
  “博山自古就是美食之都、陶琉之乡,博山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陶琉文化与饮食文化已经融为一体。故此我们在对老颜神街保护性开发时,邀请了国内著名的书法大师为其题字,又专门请来当地著名的陶琉大师用陶瓷烧筑成‘老颜神’三个字,将其嵌入核桃木中,以示融合之意。”
  崔凯坦言,老颜神街是博山饮食文化的集中展现。博山古称颜神,有着近1700年的历史,街前的核桃木就是颜神历史的见证,在经历1500年的动荡之后仍旧傲然挺立,其所展现的坚韧与不屈,也正是颜神文化的真实写照。
  作为千年古镇,博山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有着秀丽的风光与厚重的文化,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博山虽稍显动力不足,但仍能像老颜神街前屹立不倒的千年核桃木,在世界洪流中岿然挺拔,用厚重的根基、沉稳的步伐和乐观的姿态迎接崭新的未来。
  “作为颜神古镇历史的见证者,千年核桃木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它代表了根植于底层架构的颜神文化内核,也激励着新一代的颜神人在浊波逆流的当下,用不屈的斗志和智慧的头脑去书写崭新的篇章。”崔凯说。

山河路远
我想让山路再宽一点

  “出门就爬山,扁担不离肩。”
  60岁的刘持顺是一名退休工人,也是颜神古镇——红叶柿岩旅游区的原住民,回忆起几十年前的村庄,刘持顺感慨万千,嘴里不住地念叨:“那时候,就想着山路能稍宽一点、再宽一点。”
  刘持顺坦言,颜神古镇——红叶柿岩旅游区在开发以前,原是姚家峪村、和尚房村、马家峪村等村庄的所在地,村与村之间被大山阻隔,小时候想去邻村玩耍,必须要翻越整座大山,陡峭的山上却没有一条像样的路。
  “小时候家教严,不按时回家吃饭就要挨打。”刘持顺回忆道,曾有一次去邻村找朋友玩耍,早上7点出发,可见面不足30分钟就往家赶,仍旧耽误了午饭,被父亲拿着鞭子打。
  “那时候我就在想,要是能有条路该多好。”
  带着儿时的记忆,参加工作后的刘持顺也算比较幸运,被分配到了淄博矿务局做起了煤矿工人,而山上也慢慢地修起了狭窄的青石板路。
  “记得拥有第一辆自行车后,就想骑着回家看看。”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博山人,刘持顺骨子里有着朴素的山里人思维,就想着骑上自行车风光回家。然而真正回到这片大山,却突然发现车子很难驶入,只得扛着车子进山。
  回忆起当年的场景,刘持顺无奈苦笑。
  刘持顺坦言,山里日子不好过,粮食亩产年仅一二百斤,交通也十分不便,村里老人妇女基本没有收入,只能靠男人在外面打工赚钱,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谈及现在的改变,60岁的刘持顺脸上笑开了花,他说:“自从国家喊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口号后,家乡也开始搞起了旅游开发,由政府牵头、企业参与的颜神古镇——红叶柿岩旅游区开发项目如火如荼地进行,原本在外打工的村民也都开始陆续回来建设家乡。通过改造,原本破落的村庄如今换了崭新的模样,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在刘持顺的视野里,自旅游开发以来,原本村里闲散的人员也开始有了收入,在颜神古镇——红叶柿岩旅游区的带动下,附近村民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了5万元,收入的大幅提升更加带动了村民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了“景区是我家,维护靠大家”。

“包”容万物
我想让博山美食名气再大点

  “我的记忆,开始于一个灌汤包。”
  不惑之年的陈秀燕,是地地道道的姚家峪村人。
  谈及自己的村子,陈秀燕表示自己的记忆始于一个灌汤包。
  “40多年以前,姚家峪村与山后的和尚房村一样,与附近村庄相比都十分落后。半米高的杂草,是附近村里孩子最喜欢的‘游乐场’,一放学便过来捉蚂蚱。”
  在陈秀燕的记忆中,家乡就是贫穷的代名词,家里一年四季能吃上肉的机会不多。
  “或许是这样的缘故吧,对于第一次吃包子的印象特别深刻,似乎一整个童年都在包子的咸香中度过。”
  作为一名女性,陈秀燕不像男孩子一样能够在草地里滚上一天,那时候最大的乐趣就是看着家里人生火做饭,似乎这样更能够满足舌尖上的味蕾。
  谈及博山灌汤包的历史和制作工艺,陈秀燕眼里放光,似乎只有美食才能刺激到陈秀燕敏感的神经。
  在陈秀燕的记忆中,博山灌汤包的历史十分悠久,且风味独特。
  “博山灌汤包以精肉为主料,肉馅配料十分讲究,由于酱料较少,馅熟后味道不咸不淡。对于面皮的软硬等也有严格的要求,要保证出锅的包子个匀色白,不漏馅漏汤。”
  “除了对于包子的要求外,对于蒸笼及火候的要求也十分高。蒸笼都是纯手工打造,纯木质蒸笼,保证味道不被金属破坏。每一笼包子的时间都严格控制在15分钟上。”
  陈秀燕对于灌汤包的回忆滔滔不绝,而与之相匹配的,是陈秀燕对于以博山灌汤包为代表的博山美食热烈的爱。
  “我就想让博山美食传扬得再远一点,让知道博山美食的人再多一点,就这么简单。”陈秀燕说。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姜涛 李振兴 见习记者 孙良栋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10/2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