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齐迹
3    4   
PDF 版
· 在沂蒙精神的激励下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16版:齐迹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0/12/15
朗读

在沂蒙精神的激励下



  李振华

  李振华和学生们在一起。

□ 李振华 口述 张文强 整理
  1953年2月,我来到贫困的沂蒙老区沂源县的一个偏僻山村支教,转眼间在沂源已有67个年头了。每当看到沂源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我都会感到莫大的欣慰和自豪,因为这里留下了我的足迹,孕育了我的收获,寄托着我的情,凝聚着我的爱。可以说,是水乳交融、难以释怀的沂源情锁住了我回乡的脚步,是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激励我坚守这片热土。

沂蒙厚重神奇的革命历史
让我满腔热情、奔赴老区

  在历史的记忆里,沂蒙人民铁心向党,坚定不移跟党走,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这里的老百姓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伟大的革命事业。“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沂蒙老区的小米稀饭、棉花粗布和小独木轮车,在中国革命的苦难历程中写下了辉煌的诗篇。“红嫂”的乳汁曾哺育过威武雄壮的人民子弟兵;“六姐妹”千层底的布鞋,踏响了解放区胜利的赞歌。沂蒙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写满了老区人民不怕流血牺牲,捍卫红色政权,不屈不挠、艰苦创业的斗争故事。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叫热血青年悠然神往、怦然心动。
  17岁的我,怀着对老区人民的敬意,怀着对沂蒙这块神奇而光荣的土地的向往,带着父辈们的嘱托,千里迢迢告别故乡南京,来到沂蒙老区。之所以能在沂源县扎根,是沂蒙老区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伟大的沂蒙精神鼓舞教育了我,是沂蒙老区人民淳朴的情怀感化了我。我永远不会忘记沂源的父老乡亲,这里已是我的第二故乡。

沂蒙善良淳朴的父老乡亲
让我情系沂蒙、终生无悔

  理想与现实像是一对孪生姐妹,理想的实现总要经受无数的艰辛与考验。如果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不到一种精神的力量,理想就会成为美丽的肥皂泡。
  1953年,我来到沂源时,学校是山间一座破庙,庙里满地是大大小小的石头,大石头是课桌,小石头是板凳;最初的交流极为困难,学生听不懂我的南方话;最初的生活苦涩不堪,地瓜秧子下饭,煤油灯照明,夜间狼嗥声声让我毛骨悚然……尽管我早有心理准备,但那极为简陋的环境还是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是留下还是回去,这样的抉择对我来说既是一个考验,也是一种说不出的痛楚。
  当我在犹豫、徘徊的时候,沂源人民敞开了大山般的胸怀接纳我这个远道而来的孩子,乡亲们像当年“支前”一样,用自家种的棉花、自家织的粗布,为我做了厚实暖和的棉袄、棉裤、棉鞋。一针一线,都饱含浓浓的深情,让我想起了战争年代的“红嫂”,看到了战争年代的“沂蒙六姐妹”。怕我吃不好,他们从怀里掏出还带着体温的鸡蛋,那是连老人和孩子都舍不得吃的稀罕物。偶尔吃顿好饭都拉我去他们家,平时吃糠咽菜的乡亲们总是倾其所有,把家里最好的饭菜给我吃。来山村的第一个节日是清明节,乡亲们争先恐后请我去家里吃饭。这一家刚刚吃了几口,就被簇拥到另一家。一顿饭,我记不清吃了多少家。当我回到学校时,一下子呆住了:门口石头台子上,摆满了水饺等各种面食,我数了数,整整18碗!乡亲们把我当作最亲的人,我感到肩上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一天,村干部领来一个憨厚可亲、农民打扮的人,骑着一辆自行车,车上还绑着一把割麦子的镰刀。村干部说:“这是咱们县委书记刘继先,骑了一百多里山路,来看你呢!”刘书记紧紧握着我的手,一再感谢我来到这穷山沟“支教”,问我有什么困难和要求。我说没有困难,也没有要求,领导和乡亲们对我的关怀,是我克服困难的最大动力。
  面对视我如亲人的沂蒙老区人民,我心存感激,难以言表;面对无微不至关怀着我的领导,我激动万分;面对这块洋溢着亲情的土地,我难以迈开回乡的脚步。沂蒙人民热情淳朴、善良正直,关心人、理解人,使我获得了战胜困难的最宝贵的精神支柱,坚定了我扎根沂蒙教育的信心。
  看着那些翻山越岭、背着糠窝头或冰凉的地瓜来上学的孩子,看着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暗暗发誓,绝不辜负领导的关怀和乡亲们的厚望,我决心要用知识让这里的孩子走出大山,摆脱贫困,改变命运。为了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我自制了地球仪、三球仪等28种教具,还被邀请到省里展览、推广。我全身心教好每一个学生,白天,给孩子们上课;晚上,这里成为夜校,我手把手地教村民们识字;业余时间,我翻山越岭去孩子家里给他们补课。我教的第一批学生全部升入了初中,县里还为我召开了庆功会。于是,领导让我担任高中教学工作,我班的高考成绩在临沂地区名列前茅,地区还在学校召开现场会推广我的教学经验。后来,组织上把一所闻名的后进学校城关二中交给我,让我担任校长。不到三年时间,我把它改变为全市初中学校的一面红旗,成为全县第一个省级文明单位。后来,《人民日报》刊发了《爱心滋润后进生》的报道,并配发评论员文章《校长是关键》。几十年来,我教过近万名学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用人才。

永不褪色的沂蒙奉献精神
让我扎根沂蒙、矢志不渝

  1980年,我在张家坡中学送高三毕业班,离高考还有两个月,一封“父病重,速归”的电报从南京飞来。拿着沉甸甸的电报,我把儿子叫到一边,让他回家伺候爷爷。听完,同样在准备高考的儿子哭了。我也哭了:“爸爸知道你委屈,可那些农民的孩子,指望着高考改变命运,你是城镇户口,考不上还可以招工。”懂事的儿子点了点头,含着泪水去了南京。
  父亲没能撑到我回去便撒手人寰。得知消息后,我来到校园外的山岭上,跪向南方,失声痛哭。
  那一年,我所教的班级,高考成绩在临沂地区独占鳌头。然而,儿子却落榜了。
  父亲的离去,击倒了相依为命的母亲,母亲落下半身不遂。
  在床上躺了9年,沂源的乡亲们先后派出8个女孩前往照料。到了第10个年头,我实在不想再拖累乡亲们了,就回家劝母亲到沂源来,也好尽点孝心。然而,母亲来到沂源后,不适应山区的气候,在一天深夜里突发心脏病,去世了。
  我悔恨交加,在母亲的遗体前长跪不起,我愧对母亲!闻讯赶来的乡亲们哭喊着:“老人家,您千万不要责怪李老师,他都是为了俺这里的孩子们啊!”
  就这样,为了老区的教育,我失去了在南京一起长大的女友,放弃了回南京父母身边的机会,婉谢了省、市、县的选调提干。
  为让贫困孩子改变命运,我从工作的第一个月起就挤出工资的四分之一资助贫困学生。1997年退休后,又将大半生积攒的15000元钱和5000元国务院特殊津贴分成三份,分别捐给了我曾经工作过的韩旺中学、张家坡中学和县实验中学,设立了“振华扶困助学奖励基金”。
  2001年,为资助更多的贫困生,我把外出打工所得的50万元全部捐出,资助了“振华基金”范围之外的23名贫困生。打工期间,为给急需帮助的学生筹集资金,我将在校园里捡拾废品得来的1.6万元也全部捐出。
  现在我只留下500元退休金做生活费,其余全部捐出资助贫困学生和帮扶孤寡老人。67年来,我个人累计捐款136万余元,资助贫困学生2300多名,帮扶孤寡老人56户。
  2003年担任县关工委副主任后,我深知只靠自己的力量,为老区作更多的贡献是有限的。于是,我主动联系社会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倡导发起大型社会公益活动——“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累计争取外来资金500多万元,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帮扶孤寡老人,改善办学条件并创建“希望小学”。
  如今,我虽然生活得很清贫,但我内心却很富有,我始终尽着一个人民教师应尽的责任,始终坚守一名共产党员的理想和信念。“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虽然退休了,但初心和使命不能忘却,我继续关爱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积极参与“五老”志愿者活动,设立了“振华青少年思想疏导热线”,筹建“爱心希望小屋”,建立“道德讲堂”“孝德讲堂”,开展“沂蒙精神代代传”“红色诗歌朗诵”活动。
  我现在除了担任县关工委副主任、县政府督学和省人大代表,还兼任了山东省工艺美术学院、淄博师专等31个单位的政治辅导员、顾问、监督员、名誉校长等职。先后在全国各地大、中、小学和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等义务作理想信念、党史国史和法治教育及个人事迹宣讲3300余场(退休后2100余场),听众达百万人次。
  沂源的历任领导都是“沂蒙精神”的践行者,尤其是沂源县现任领导,他们心中装着全县人民群众,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日夜操劳。夏天洪水暴发时,他们时刻守护在沂河岸边观察河水涨落;疫情期间,多举措防护监控保护群众。县领导带领全县人民努力改革创新、务实拼搏、敢为人先,沂源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县城高楼林立,交通四通八达,人民幸福安康。我感到无比高兴。
  67年来,党和人民给了我很多的荣誉。在荣誉、鲜花和掌声面前,我深切感受到党的培养、领导的关怀和人民的养育之恩,所有这些博大无私的爱,是我扎根老区奉献教育、回报社会的动力和源泉。“沂蒙精神”已铭刻在我永恒的记忆中,时时教育着我、激励着我、鼓舞着我,成为我战胜一切困难挫折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沂源这片红色热土、道德高地上,我将用我的余生,继续为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切!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12/1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