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09版:要闻
3    4   
PDF 版
· 时隔两年“帐篷医疗队” 再次奔赴青州杨集庵村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08-09版:要闻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0/12/23
朗读

时隔两年“帐篷医疗队” 再次奔赴青州杨集庵村



  陈百山给老彭的老伴李守英检查腰椎。

  上山的陡坡上有积雪,救护车前行遇阻,医护人员下车推行。

  山谷里乱石上覆盖白雪,需要谨慎前行。

  彭青业老人正在接受第三次血压测量。

  下山的路更难走,大家经常滑倒。

  时隔两年“帐篷医疗队” 再次奔赴青州杨集庵村
  雪后
难行
  救护车被阻山前
  一脚踏两地,鸡鸣两县闻。杨集庵村就在青州和淄川之间一座山的山顶上。
  12月19日清晨6点,张店刚下过雪。“这路还能走吗?会不会取消活动?”赶往集合地点的途中,记者心中这样想着。
  “下雪也要去,一定要在冬至之前给老人把包饺子的物资送上去。”潍淄医院院长陈百山告诉记者,当天一定要赶到杨集庵村看望村里的老人。
  一路上还算顺利,上午9点,到达柏树村之后,状况就出现了。在一个很陡的土坡前,我们一行三辆车被挡住了。坡道上的积雪意味着我们遇到了麻烦。来自淄博市登山运动协会的山友“橄榄树”率先发动汽车冲了上去。虽然惊险,但仍然艰难通过了。接着,又一辆车勉强爬了上去。最后一辆潍淄医院的救护车被卡住了。
  “所有人下车,我们一起推上去。”陈百山身先士卒,开始推车。无奈,雪后的陡坡很滑,陈百山被泥浆溅了一身,救护车也只爬了陡坡的三分之一。
  经过商量,大家决定将救护车停在坡下。记者一行和8名潍淄医院的医护人员踏上了去往杨集庵的旅途。
  “大约多长时间能到杨集庵?”陈百山询问。
  “如果按照咱们队伍的行进速度,一个小时吧。”淄博市登山运动协会的一名登山爱好者说,从这里出发,大约有5公里的山路。
  徒步山路
  背着爱心物资和医疗设备行进5公里
  一开始,大家还非常轻松,毕竟有商务车在前面拉着装备,但是到了山下,路变得难走起来。此时,商务车上的装备也背到了每个人身上——真正的考验来了。
  淄博市登山运动协会的山友“三棵树”“橄榄树”“太行山”等人,为我们能到达目的地提供了专业指导。在我们空着手走路都费劲的时候,他们一人扛着一桶油和一袋面粉,跑在了前面。
  进山的路非常险峻,虽然有专业人士的帮助,无奈我们带的设备太多,潍淄医院的司机成师傅背起了彩超设备和一袋20斤的面粉。
  “成师傅当过兵,这回可帮了大忙。”陈百山告诉记者。
  背着几十斤的物资,成师傅来到半山腰,汗水顺着脸颊淌下来。几位医护人员也陆续赶了上来。
  此时,突然出现意外,一位队员背包带子断了。大家纷纷上前帮忙,陈百山也背起了一大包物资。
  此时,我们距离杨集庵村已经不到500米,但这个时候,大家已经到了最疲乏的时刻,记者也出现了眼前发黑的情况。
  义诊开始
  老彭的腿疼病
  终于来到了杨集庵村,这是一个山顶上的村落,怪不得号称“青州小西藏”。
  “昨天,王晓明就跟我说,他今天要来。他来了吗?”一位大娘站在高台之上,一边询问,一边让大家坐下喝水。
  “这位是老彭的老伴,姓李。”这时,已经多次来过这里的记者王晓明开始给潍淄医院的医护人员介绍起该村的情况。
  时间到了中午11点半,登协队员们脚下不到一个小时的路程,我们这些业余人士走了近两个小时。
  这时,潍淄医院的医护人员表现出极高的职业素养,很快就在老彭的家里清理出三个地点,开始义诊。
  “这张床可以做彩超,那边的床前挂上帘子,可以做心电图。”陈百山院长跟内科主任李捷坐在门口的小桌前,开始了初步诊断。
  老彭家陆陆续续来了9位老人,他们前一天就听说要来一帮大医院的大夫,所以专门赶了过来。
  老彭叫彭先收,山友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老彭。
  “我这条腿很疼,不知道咋回事,你给我看看。”彭先收告诉陈百山,自己一直担心这条腿。
  “你晚上躺下疼吗?”今年81岁的彭先收耳朵听力下降,陈百山需要在他耳朵边大声吆喝,才能勉强和他沟通。
  “你这是骨性关节炎,你这腿骨变形了,最好的办法就是置换,把这个关节换了,换成不锈钢的。”陈百山说。
  “那个能走吗?咱没钱咋换?”老彭说。
  “你想好了的话,我们可以免费帮你换。光靠贴膏药和服药,只能减缓疼痛。”陈百山说。
  “现在我的腿还没肿,有段时间肿得老粗。”老彭说。
  虽然陈百山一再说可以免费治疗,但是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老彭还是决定先贴一阵子膏药,看看病情的发展再说。
  11人
村庄
  老人们对疾病的态度
  就在彭先收查体的时候,村民彭青业被查出了问题,血压低压太高。
  “你这低压太高了,比高压高要危险,容易发生大问题,一定要吃药来降压。低压高,说明血管壁弹性差。”医护人员李捷叮嘱彭青业。
  “实在不行,那边彩超结束,你在那边躺下量吧。先平躺10分钟,再量一次。”一名护士说,彭青业已经量了3遍血压了,他们也不大相信低压这么高,打算再给彭青业量第四次。“村里这些老人血压都很正常,这是唯一一个血压高的。”
  正说着,彭先收的老伴李守英也被查出了一点问题。
  “我腰疼,好多年了,腿也发麻。发麻的时候,捏腿也没感觉。”李守英告诉陈百山,今年10月份,自己“栓”了一下。
  经过询问,陈百山怀疑李守英的腰有些椎管狭窄,压着神经,导致发麻。“你这需要做微创进行扩大,有时间去医院看看,需要做个手术。”
  “我这都78了,还做啥手术?”李守英对待疾病的态度,可以代表这个村大多数老人的态度,能吃药就吃药,能拖延就拖延。大家日子都不富裕,老两口虽然有两儿一女,但日子过得都不容易,他们也不愿因为自己的病让孩子们的生活更难。
  李守英的血压还有点高,但是家里的降压药不多了,要留给老彭吃,所以李守英也不大吃。
  “现在我们村里一共11个人,最年轻的就是彭青业。”78岁的张兴英(音)老人告诉记者。
  “我们都不愿意下去,一是怕给儿女添负担,二是在村子里生活习惯了。出门一趟,过不了多久就想回家,想念村里这些老邻居啊。”张兴英说,这么多年来村里的老人们互相依靠、互相照应,从感情和习惯上都难以放弃这片土地了。

  编后
  寻踪古村 义诊送暖
  从2018年5月始,《鲁中晨报》推出了“古村寻踪”栏目,突出反映乡情乡音、古村活化、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为山区百姓创业创新走向富裕而鼓与呼。
  “一枝一叶总关情”,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村子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因条件所限,地处偏远,行动不便,他们较难享受到大医院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为此,鲁中晨报联合山东新华制药有限公司成立了“帐篷医疗队”,旨在打通偏僻山区百姓就医“最后一公里”,联合组织各大医院的专家大夫走进大山里的村庄,架起城乡医疗资源无缝对接的桥梁,为缺乏医疗资源的村民送去党和政府的关爱,让山里老人感受到温暖。
  两年半来,记者共计采访古村97个,到31个古村举行了义诊活动,为村里的留守老人们送医送药,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12/2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