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代表淄博符号的新地标工程项目正在城南崛起。 淄博火车站南广场片区改造于2017年10月启动,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0%以上。项目的高效推进离不开建设者们的埋头苦干、攻坚克难。近日,记者来到山东淄博人民警察训练基地迁址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去探寻建设者们背后的故事。
项目简介
山东淄博人民警察训练基地迁址建设工程
该项目占地120亩,由3个宿舍楼、1个综合办公教学楼、1个食堂、1个射击馆等6个单体组成,总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其中,综合办公教学楼的地下综合训练场,建设规模在全国领先,可实现24小时全天候训练。截至目前,6个单体的主体工程均已完工,正在进行新风空调安装和内外装修。
李伟: 创造条件保建设
山东淄博人民警察训练基地迁址建设工程是淄博火车站南广场建设项目中较为特殊的一个项目。按照整体规划,该项目需要整体搬迁,异地建设。从地理位置上看,远离整个南广场片区。 作为项目负责人的李伟,在抽调到火车站南广场片区建设指挥部前,项目管理经验并不丰富。这名30岁的年轻人,不怕吃苦、不停学习、不断总结,仅用两年多的时间,就成长为一名项目管理多面手。 回想两年前,初入施工现场时,面前的一座土山和一池湖水,让李伟“蒙”了。“这与传统的施工场地完全不同,更不要提‘三通一平’了。”李伟说,当时的施工条件,用“糟糕”来形容亦不为过,“不具备施工条件,那就创造条件!” 虽然是首次负责项目管理工作,但是李伟骨子里头不服输的精神和丰富的专业知识,为整支队伍注入了“强心剂”。经过与参建单位不断开会讨论,最终他们确定使用降排水与土方平衡流水施工的建设方案。 2020年春节,李伟的妻子作为淄博市中心医院的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奔赴战疫一线。彼时,李伟家中还有两个不满两岁的孩子。“困难再多也要想办法克服。国家有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责无旁贷。”为了让妻子在前线安心工作,李伟白天在工地奔忙一天后,晚上回家再照顾一对幼儿。睡个“囫囵”觉,曾是李伟那段时间的最大梦想。 “虽然确实很辛苦,但是回想起来,感觉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1月21日,看着眼前进展顺利的项目建设现场,李伟说,感谢项目部所有“兄弟们”的咬牙坚持。在工期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他们突破重围,成为南广场片区建设项目中第一个主体封顶的工程。同时,项目建设中,创新采用的“载体桩”及“外墙自保温砌块”等新工艺、新材料,亦成为建设领域中的一大亮点,为工程建设最终交上一份满意答卷,奠定了坚实基础。
葛芹贵: 老将出马勇担当
葛芹贵是山东淄博人民警察训练基地迁址建设项目总监理工程师,也是建设行业中的颇有知名度的“老将”之一。1988年毕业于青岛建筑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的葛芹贵,从业30余年的时间里,先后参建过沂源县西城华府住宅楼工程、水韵康庭住宅楼工程、鹏欢家园住宅楼工程、沂源二中教学楼工程、沂源县人民医院新院、淄博经开区碧桂园幼儿园建设项目等。 “多年来,始终不曾忘记的就是我们监理行业定位是安全卫士、质量宪兵。工作中,必须严把安全、质量关口。”葛芹贵说,几十年里,无论什么项目,他对监理的身份定位,始终清晰。 凭借丰富的实战经验,项目开工前,葛芹贵就对项目的特点和难点进行了精准分析,制定出针对性的监理措施。“加强过程控制,为项目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葛芹贵要求项目监理部所有人员要做到“四勤一及时”。“腿勤,勤下工地;眼勤,多发现问题;口勤,发现问题及时指出;手勤,较大问题下发监理通知单。一及时,就是及时闭合,要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葛芹贵说,该项目监理的难点在于场内有一人工湖。排水、淤泥清理等工作量大、难度大。尤其综合楼地下车库的基坑开挖、支护、降水监理工作及综合楼地下室、门厅等高大模板支撑,监理工作难度大、责任重、质量要求高。 在“四勤一及时”工作原则的保障下,项目顺利推进。在南广场组织的建设项目综合评比中,该项目先后两次获奖。
张福华: 攻坚克难提品质
1月21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山东淄博人民警察训练基地的地下综合训练场时,第一感觉是“震撼”。 “仅地下训练场的面积就有7200余平方米,加上地下车库,足足有1万余平方米,建设规模在全国领先。”该项目经理张福华介绍说,这个项目是典型的向空间要资源,利用原有地形——在地下湖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不仅有效利用空间,提升了承载力,同时,还节省了项目投入。项目建成投用后,还可为训练者提供更多便利。“地下训练场所的隐蔽性较好,许多涉密训练可以随时进行,而且不受天气影响。” 窥一斑而知全豹。对于南广场建设者在施工中的用心,此刻已无需多言。 毕业于山东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张福华,曾是东营市华泰国际金融中心、东营市万通港行客运调度中心、无棣县人民医院综合楼等项目的“技术大拿”。 此次建设中,综合楼坐落在原淄博职业学院人工湖内,需要对湖体进行处理,建设难度较大。综合楼地下室层高比较高,对建设要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张福华带头落实南广场建设指挥部提出的“安全、优质、文明、快速”八字方针,24小时驻扎一线,吃住都在工地上。疫情防控期间,他第一时间组织车辆和人员点对点接回农民工,实现复工复产,有利保障了工程进度。工作中,他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确保各项施工任务高标准完成。 前不久,警校项目部顺利通过了市级安全文明工地和优质结构的申报和验收工作。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莉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