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要闻
3    4   
PDF 版
· 年轻人心脏病发作比老人更凶险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12版:要闻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1/05/18
朗读

年轻人心脏病发作比老人更凶险



  广西一23岁学生球场晕倒后离世
别再被“看起来健康”骗了
年轻人心脏病发作比老人更凶险

  近日一条让人惋惜的新闻上了热搜:
  4月29日,广西百色一23岁学生在篮球场晕倒,随后4天时间,他一直躺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靠医学仪器维持生命,直到5月4日凌晨1时许离世。根据医院的结论,该学生被诊断为心源性猝死。
  年纪不大,平时看起来身体也健康,怎么会突然猝死?年轻人,别再大意了,该学会识别危险预警并做好预防了。

  猝死悄悄盯上年轻人

  猝死,就是突然死亡。根据世卫组织(WHO)的定义,平时身体健康或看上去健康的人,在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突然死亡,就叫猝死。这个“短时间”就是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目前没有公认的统一标准,世卫的定义是6小时,也有一些观点认为是1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之内。
  多数情况下,是心脏扣动了猝死的扳机。猝死分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两大类,其中心源性猝死占猝死的70%—80%。我国每年约55万人因心源性猝死离世,相当于每分钟就有1人猝死,抢救成功率不足1%,等同于减损一座中等城市人口。
  虽然,多数心源性猝死发生在65岁以上,但近年来也呈现出年轻化趋势,一些调查也显示,我国中青年人心血管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2019年11月,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王增武教授等发表的最新中国心衰流行病调查显示,我国大于35岁的居民中,心衰患病率为1.3%。对比2000年的全国调查结果,心衰患病率较15年前增加了44%。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其中43%的人在40岁以下。
  大多数年轻人都没有任何基础性疾病,而让他们患上心血管疾病或者心梗的原因,不外乎是不规律的作息习惯,让自己疲劳的身体甚至心脏得不到很好的休息,他们只是“看起来健康”。
  对身体来说,情绪激动就像大坝决堤,会在短时间内对心脑等重要脏器造成冲击;而劳累则是慢性消耗,由它诱发的急症看似无迹可寻,其实蓄谋已久。
年轻人发病
比老人更凶险

  年轻人发生心梗由于缺乏防御机制,所以大多是第一次,但却最为凶险。
  相对于老年人,年轻人血管斑块更不稳定,容易脱落,加之发病急,症状凶险,多无先兆不适,所以猝死率更高。老年人往往存在多支多处血管病变,就像陈旧的水管一样锈迹斑斑,长期心肌缺血易反复发生心绞痛,作为警示。而绝大多数年轻人的急性心梗为首次发病,不易引起注意。
  另外,年轻人缺乏“心肌缺血预适应”,而经历了血管老化、高血压、心脏病的老人,有一个“缺血预适应”的过程。他们在平时就可能出现心肌缺血,身体通过建立新的侧支循环和其他代偿方式,已经相对“适应”了这种情况。而青年人多没有这个过程,一旦发生心梗,心肌缺血的程度可能更严重,猝死率高。
  此外,临床发现很多猝死的人,都曾经历过高强度工作状态。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会让交感神经一直处在高度兴奋状态,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这时心脏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把血液压入已经变细的血管中,血管也要承受高压、高速血流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力。长此以往,心脏和血管都会遭受极大的伤害。
  熬夜的危害就更明显了。对照研究显示,每晚睡眠时间不超过5小时的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是6—8小时睡眠的人的2.3倍。所以,熬夜刷手机的年轻人,真的不要“作死”了。

有些不起眼的症状
是在预警
  虽然有些猝死前没有什么明显的异常情况发生,但大部分人往往有心悸、烦躁、心前区疼痛,只是平时没有引起注意。不少人看来很健康,有的人心脏感觉不舒服认为可能是最近几天太累了,由此导致悲剧的发生。猝死看似突发,实则有迹可循,并非完全不可预防,多数患者发病前1—2周就会有蛛丝马迹:
  与活动相关的胸痛 如果症状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时加重,休息后缓解,可能为心绞痛发作,要警惕发生急性心梗猝死。有的患者可能不会出现典型的胸痛表现,可能是胸闷难受、肩膀疼、后背疼、胃疼、牙疼等。
  不明原因的症状改变 若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出现症状发作次数增多、症状加重、不易缓解等,要高度警惕心梗。比如以前吃1片药可缓解症状,现在吃2片也不管用,以前休息5分钟就好,现在要休息更长时间等。
  毫无征兆的心慌胸闷 没有心脏病的人突然出现胸闷、心慌、不明原因的难受;不活动时也憋闷、喘气困难;每天规律胸痛,比如吃饭后、睡觉前等,也要怀疑可能是心肌缺血,要及早检查治疗。
  头晕乏力、心慌 熬夜后出现头晕、乏力、心慌等表现,要高度警惕可能是心血管、神经系统在呼救。
  晕厥 心脏病患者出现晕厥是猝死的重要前兆。多数晕厥是由于心跳突然减慢或停止,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的。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晕厥,应尽快去医院查明病因。

如何有效预防猝死?

  很多年轻人生活不规律、劳累、熬夜、吸烟喝酒……身体没有得到充分休息,心脏这个重要脏器易在过度激发的情况下到达极限而崩溃。
  就如同一辆机动车,经常跑长途,但又不定期保养,就可能随时报废。我们的身体也一样,只有做好日常养护,才能不让它处于崩溃边缘。
  定期体检 普通人群每年要进行心电图、抽血化验等规范体检,有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衰、心肌病等基础疾病、“三高”、心源性猝死家族史等高危人群,最好每年到医院进行全面心脏检查。
  关注信号 心源性猝死并非没有信号,只是容易被忽视。一过性晕厥、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心慌、腹痛等,尤其是症状持续性、进行性加重,都可能是心源性猝死的先兆。
  日常维护 控制体重,平时要坚持一周三次左右的有氧运动,每次30分钟以上,年轻人推荐慢跑、游泳等,老年人可选择快走、打太极等,运动强度一定要循序渐进。
  减少久坐 每隔1—2小时起身活动10分钟。避免熬夜,尤其不要带着坏情绪入睡,高危人群更要学会疏解压力和负面情绪。清淡饮食,多吃新鲜蔬果,戒烟控酒。
  学习急救 有关资料统计,在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后4分钟内开始心肺复苏,6分钟内到达医院继续抢救的话,抢救成功率可达40%以上。如果身边有人猝死,首先要拨打120,周围有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的话可优先使用。
  记住,每天早睡半小时,少点一顿外卖,每月少喝两杯奶茶,一年做一次全面体检……这些小小的改变,就是你保持健康的第一步。
   据《武汉晚报》
  ■ 相关链接
  学会心肺复苏
关键时刻能救人一命

  随着现场急救技术的普及,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猝死现场急救的重要性,给病人实施及时、有效的徒手心肺复苏(CPR)是比较有效的急救方法。
  
心肺复苏前的准备

  当发现有人出现异常情况时,首先应该确认病人的意识是否存在,然后拨打120急救电话寻求帮助。在120到来之前,可以通过判断呼吸和心跳等方法,确定病人是否需要做心肺复苏。用手指轻轻抵住病人颈部中间的喉结处,向外侧往下移动两厘米左右,感觉是否有脉搏的跳动。若没有呼吸或脉搏,就需要立即做心肺复苏了。

心肺复苏怎么做

  1.施救者的位置
  跪在(或者站立)在病人身体的一侧。
  2.胸外按压的部位
  按压点位于患者胸骨下端和两侧乳头连线相交处或剑突上两横指处。
  3.按压方法
  施救者一手的掌根部紧放在按压部位,另一手掌放在此手背上,两手平行重叠且手指交叉互握抬起,使手指脱离胸壁。抢救者双臂应绷直,双肩中点垂直于按压部位,利用上半身体重和肩、臂部肌肉力量垂直向下按压,使胸骨下陷5—6cm(儿童5cm,婴幼儿4cm)。
  4.人工呼吸
  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位置下进行,用按于前额之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病人的鼻翼下端,施救者深吸一口气后,张开口贴紧病人的嘴,把病人的口部完全包住;深而快地向病人的口内用力吹气,直至病人胸廓向上抬起为止。
  一次吹气完毕后,立即与病人口部脱离,轻轻抬起头部,面向病人胸部,吸入新鲜空气,以便作下一次人工呼吸。同时使病人的口张开,捏鼻的手也应放松,以便病人从鼻孔通气,观察病人胸廓向下恢复,并有气流从病人的口腔内排出。
  按压和人工呼吸的别为30:2,即每行胸外按压30次,就需要行口对口呼吸2次,然后重新定位,再作胸外按压,如此反复进行。一直做到病人的呼吸和脉搏恢复,或等待专业医护人员到达后,方可停止。
    据健康报公众号
  ■ 相关病例
  ●2021年1月
  青年演员孙侨潞心梗猝死,年仅25岁;
  ●2020年12月
  22岁拼多多员工深夜下班回家路上猝死;
  ●2020年7月
  年轻作家、《今晚80后脱口秀》段子手赖宝因突发心梗去世,年仅39岁;
  ●2019年12月
  滨州市滨城区渤海中学北校区一名14岁中学生心源性猝死;
  ●2019年11月
  35岁的中国台湾艺人高以翔在节目录制过程中晕倒,抢救无效去世,医院宣布为心源性猝死。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05/1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