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重点
3    4   
PDF 版
· 一稻济天下 肝胆两昆仑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02版:重点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1/05/23
朗读

一稻济天下 肝胆两昆仑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昨日辞世
战斗

  5月22日,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个无比悲伤的日子,祖国痛失两位栋梁。
  5月22日13时02分,“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逝世,享年99岁。
  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享年91岁。
  肝胆相照,大医勤朴且济苍生命;稻禾无忧,国士深耕尤思千万家。仰望星空,有一颗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名为“袁隆平星”;还有一颗编号为17606的小行星,名为“吴孟超星”。
  他们是最勇敢的人,保护中国医食无忧;他们是最明亮的星,指引人们砥砺前行!


  袁隆平的“终极关切”
  病危之际 还关心稻子长势

  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去世,享年91岁。
  他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让更多的人吃饱了饭。

病危之际,挂念水稻问天气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病房里的橘色灯光下,合上双眼的袁老遗容安详平静,3个儿子给老人家盖上红绸毯。14时许,在家人陪伴下,袁老的妻子邓则进入病房,坐在一把椅子上,静静地陪着袁老遗体,面容悲戚。
  “老爷子没有留下遗言,但他还能讲话时,念念不忘的还是杂交水稻事业,希望弟子们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把杂交水稻推广好。”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病房里,袁老的儿媳甘女士哽咽着告诉记者。
  今年3月,91岁高龄的袁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不慎摔了一跤,被紧急送至当地医院,4月初转回长沙接受治疗。
  入院之初,袁老每天都要问医务人员:“外面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
  有一次,护士说28℃。他急了,“这对第三季杂交稻成熟有影响!”
  回忆当时的场景,一位医务人员忍不住哭泣:“他自己身体那么不好了,还在时时刻刻关心他的稻子长得好不好。”

去世前俩月,在杂交稻基地工作

  2020年12月,袁老已满90岁高龄,尽管家人和同事担忧他的身体状况,但他还是和往年一样前往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刚到三亚,袁老主持召开了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目标项目启动会,把任务落实下去。大家齐声回答说“好”。
  袁老每年都会到三亚南繁基地工作三四个月,身体状况好的时候,他几乎天天都会到田里,查看每亩穗数、谷粒大小、是否有空壳。
  这次到三亚,因为腿脚不便,袁老不能经常下田,他就在住所拿起显微镜,仔细观察第三代杂交水稻种子,做记录。有一次,他担心一个科研活动组织得不好,没来得及通知秘书,就单独叫上司机,赶了过去,急得秘书和家人直跺脚。
  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每天吃饭、散步、临睡,袁老都在思考第三代杂交水稻的事情。

“少年,加油!”

  袁老自称“90后”,虽然指的是超过90岁,但他的确和年轻人打成了一片。
  在三亚,袁老和其他科研人员住一栋楼里,生活简朴。在工作之余,他会自己去逛超市。从超市回来,袁老经常会买些短袖衫、鞋子等物品给年轻人。
  去年11月,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第三代杂交水稻测产。好消息传到长沙,袁老兴奋地说起了英文:“我觉得excited,more than excited。”
  很快,这条新闻登上了热搜榜。人们说,袁隆平自带流量,是真正的“网红”。
  今年4月,同袁老共事了13年的李建武,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条两人历年合影的短视频,点赞量超过40万。李建武写道:“跟袁隆平院士一起的杂交水稻之路,少年,加油!”
  5月22日,听到袁老去世的消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不少同事正在长沙县的科研基地播种。前一天,他们刚根据袁老提出的产量目标,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李建武对记者说,袁老是很多年轻人的“伯乐”,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将传承他的精神,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不断攀登高峰。据新华社


  吴孟超的“肝胆春秋”
  一颗心许党报国 一双手济世苍生

  5月22日,“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走完了传奇人生,享年99岁。
  他九旬高龄依然坚守在门诊、手术室和病人的病床前。他从死神手中夺回超过1.6万名患者的生命,也培养了许多优秀外科医生,创造了医学界传奇。

对病人要有爱心、细心、热心

  2019年9月的一天,记者采访吴孟超院士,彼时的他已受病痛折磨,然而接受采访的时间里,他不高的身体始终笔直如松,反复表示,无论是自己从医还是考察培养学生,关键都要“对病人要有爱心、细心、热心”。
  肝胆春秋报国情,吴孟超曾说:“我这一生有三条路走对了:回国、参军、入党。”5岁时,吴孟超随母亲从福州家乡移居马来西亚,1937年抗战爆发,他萌生了回国投身抗战的念头,1940年春天约同学一起登上回国的轮船。1943年秋天,吴孟超考取了同济医学院,成为“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的学生,走上了医学报国之路。
  我国是肝病大国,然而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肝脏外科还是一片空白。在老师的启发下,吴孟超将发展肝脏外科作为毕生追求,先后创立了“五叶四段”解剖学理论,奠定了我国肝脏外科的理论基础;完成我国首例成功的肝癌切除手术和世界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术;提出“二期手术”概念,使巨大肝癌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实现飞跃……吴孟超是当之无愧的我国肝脏外科开拓者和创始人。

勇于挑战、敢于攀登“禁区”

  从医78载,吴孟超勇于挑战、敢于攀登“禁区”,挽救了数以万计病人的生命。他有一双神奇的手,长期握刀导致右手食指明显畸形,还有一层厚厚老茧,但只要探入病患的身体,就拥有惊人的精准稳定;他有一双特殊的脚,右脚在穿上手术衣后会下意识“抓地”,几个小时牢牢不动……上台、开腹、探查、切除、打结、冲洗、缝合,他的每一台手术都像电脑程序设计和控制一样,流畅、精湛。
  吴孟超对病人的爱,流露在每一处细节,他会因迟到几分钟向候诊的病患家属鞠躬致歉,会先搓手待双手变暖才帮病人将衣物撩起开始检查,会用自己的额头贴着病人的额头试体温……对待每一位前来问诊的病人,他都耐心解释分析病情,并安慰宽解;在十几年前的一次采访中,为了帮助记者了解手术的路径,他认真地在纸上画出肝脏结构图细心讲解……

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

  吴孟超以治病救人为天职,直到96岁高龄,依然站在手术台上。
  他曾说:“孩子们,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当你们帮助别人时,请记得医药有时会穷尽,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
  他常说:“我就见不得病人受苦受折磨的样子。”
  在一次长达10个小时的手术后,耄耋之年的吴孟超衣襟都湿透了,他双手搭在椅子扶手背上,微微颤抖着。他闭着眼喃喃道:“我老了,我的日子不多了……我得争分夺秒。”
  他要做一盏不熄的无影灯。他告诉身边的医护人员:“如果有一天我真倒下了,就让我倒在手术室里,那将是我最大的幸福。”
  从肝癌切除手术年龄最小到术后存活时间最长,从最初的肝胆外科三人小组到世界闻名的肝胆外科专科医院和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吴孟超培养研究生260多名,主刀和参与救治了超过1.6万名肝胆疾病患者。他的一生,为党、为国、为病患,始终在与“癌中之王”战斗。   据《新华每日电讯》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05/2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