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    4   
PDF 版
· 该抛弃的不是“熊孩子”而是标签化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 诗评画议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 期待“医保戒烟”建议早日成为现实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 征信报告被恶搞漏洞咋堵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02版:快评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诗评画议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1/05/28
朗读

该抛弃的不是“熊孩子”而是标签化



  “熊孩子”之类的标签,不仅无助于消灭问题,反倒会助长问题。无论家长还是公众,都需要克服“标签化”倾向,才能更科学地引导孩子、更客观地看待“问题儿童”。

□ 高金国
  6月1日,孩子们不仅会迎来属于自己的节日,还有新“护身符”一枚: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将于6月1日起施行。该法是不是“熊孩子”的“护身符”?针对这样的声音,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社会法室主任郭林茂26日在北京表示,给有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戴帽子,叫“熊孩子”,这本身就不符合保护未成年人的理念,一定程度上是戴着墨镜看待“问题儿童”。
  事情或许不像专家说得那么严重。“熊孩子”这个词相对中性,在不同的情境下,含义有差别。
  有时候,它是家长对自己孩子“既爱又怜”的昵称,没有贬义;但在某些特定情境之下(比如问题儿童从高层住宅往楼下扔灭火器),“熊孩子”就成了一种令人只剩下恨的称谓。
  如果后一种情境居多,“熊孩子”带有巨大的贬义,那么,这个标签显然不利于问题儿童的成长。
  “问题儿童”的关键,绝不是消灭“儿童”,而是消灭“问题”。这是首先需要搞清楚的。
  “熊孩子”之类的标签,不仅无助于消灭问题,反倒会助长问题,让“问题”把孩子套牢,从而成为“问题成人”。
  “标签化”是一种天然的借口。
  因为“标签化”,孩子犯错,家长不会去客观寻找原因,而是直接定性:你犯错,因为你是“熊孩子”!从孩子的角度而言,这个借口也顺理成章:因为我是“熊孩子”,所以我会这么做,所以我会犯错。
  “找借口”的危害在哪里?
  你每一次找借口,往往都是因为犯错,或者失败。失败原本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但“找借口”,让你丧失了学习、提高的机会。
  找借口是掩饰失败,而非反思错误。所以,借口越多的人,越难成功,因为他无法提高自己。
  相伴“标签化”而来的,是自我贬低。孩子每次遭遇失败,或者犯错之后,都存在自我贬低的倾向,“熊孩子”标签毫无疑问会强化这种倾向。自我贬低的后果,往往是“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在这一点上,成年人和儿童没有区别。
  所以家长遇到问题,首先也要克服自我贬低的倾向。如何克服?学会自我同情,找找客观原因。注意,不是“找借口”,要客观分析。
  同样,孩子遇到了问题,你也要学会引导孩子这么做。如果你自己没有学会自我同情,就很难去引导孩子。
  无论家长还是公众,都需要克服“标签化”倾向,才能更科学地引导孩子、更客观地看待“问题儿童”。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05/2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