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    4   
PDF 版
· 慕课时代,复读还有多大必要?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 诗评画议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 可可西里现垃圾带 骂游客素质低解决不了问题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 工伤认定打破“48小时限制”,是时候了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02版:快评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诗评画议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1/06/23
朗读

慕课时代,复读还有多大必要? 



  为什么说大学死了?因为“慕课时代”已经到来。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已经不需要校园、不需要教室了。为什么说大学永存?因为“教室”可以死去,“校园”可以死去,但大学教育不仅不会死去,反倒更具活力。现在的学校体制,是否适应慕课时代、互联网时代,已经成为不少专家认真研究的课题。

  □ 高金国
  认真学习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的一篇文章,受益颇深。文章说的是“重庆发通知不准办复读班”一事:
  据媒体日前报道,重庆市教委印发通知明确普通高中不得举办复读班,不得与社会机构联合举办复读班,不得在培训机构以学校名义举办复读班,不得招收复读插班生。
  很多人和我一样,存在一个误区:把“不准办复读班”理解为“不准复读”了。事实并非如此——
  一些学生和家长将禁止公办高中招复读生理解为禁止复读,属于误读,这其实是两码事。中国高考制度允许社会考生报考,当然也允许高考成绩不理想、填报志愿失误的学生选择复读,该政策一直未变。教育主管部门之所以禁止公办高中招收复读生,主要还是考虑到利用国家资源向复读生收费,有违教育公平。高中毕业生选择复读,可以到民办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学习或自学。
  当然,这不是我关注的重点。重点是:
  即便政策上允许复读,用这一年时光,去争取一份可能更好、可能更差、也可能不好不差的录取通知书,真的有意义吗?
  《大学已死,大学永存》是《时代周刊》2012年一篇报道的标题。为什么说大学死了?因为“慕课时代”已经到来。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已经不需要校园、不需要教室了。为什么说大学永存?因为“教室”可以死去,“校园”可以死去,但大学教育不仅不会死去,反倒更具活力。
  这一切,都因为两个字:慕课。
  我不知道为什么非得把慕课叫慕课,可能因为这俩字显得晦涩一点?说白了,它就是网络课堂。
  慕课,即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音译,是“网络课堂”加了两个定语:大型,开放式。加了这两个定语之后,普通中小学有点力不能及,有能力开办慕课的,主要是大学。
  这意味着,你只要有台电脑、能上网,简单注册,就可以上几乎所有名牌大学的优质课程。什么北大清华,什么浙大复旦,都不在话下。
  前提是:你的目的是学到知识,而不是一纸学历。慕课也可以给你一张凭证,但含金量与毕业证无法相提并论。
  所以,即便媒体高呼“大学已死”,即便你有魄力放弃复读,去读北大清华的慕课,也需要全社会教育理念、就业理念的进步,来配合你的勇气。盲目的勇气,很容易成为堂吉诃德。
  人们教育观念、就业观念、用人观念的进步,其实也是肉眼可见,只是很多家长选择了视而不见。
  现在的学校体制,是否适应慕课时代、互联网时代,已经成为不少专家认真研究的课题。
  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提出,未来的学校,会被“学习中心”取代。学习中心没有围墙,没有教室,教师和学生通过互联网连接。
  事实上,这样的“学习中心”已经存在,只不过还被冠之以“学校”的名称,比如美国的斯坦福网络高中。
  国内也有这样的先行者,比如北京十一中,已经尝试“走班制”多年。所谓“走班制”,就是你喜欢哪几门课,就按约定时间、到约定教室去上。教室、同学都是不固定的。
  中学能进行这样的改革试验,魄力不可谓不大。当然,这与北京学生升学压力较小有关。如果在山东、江苏搞,家长非炸了锅不可。
  教育已经有先行者,就业、求职方面的先行者,显然更多;但全社会尤其是家长群体接受起来,还需要时间。
  无论如何,这是大势所趋。这种趋势之下,努力让孩子上大学,可以理解;非让孩子复读,就有点让人费解了。把毕业证这个外壳看得过重,却忽略了知识储备、能力建设,总给人一种买椟还珠的感觉。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06/2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