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齐迹
3    4   
PDF 版
· 沧海遗珠齐长城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 长夏小趣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16版:齐迹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长夏小趣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1/07/09
朗读

沧海遗珠齐长城



  齐长城梦泉、涌泉段

  齐鲁两国会盟遗址夹谷台

□ 顾长水
  长城和长城文化,是中国古代政治家、军事家的独特创造,是立国安邦、民族独立、抵御外侮的伟大象征。
  横亘在东半球的万里长城,是地球上最伟大的建筑,与长江、黄河并称为中华之脊、民族之魂。
  而始建于春秋、建成于战国的齐长城,比秦长城足足早了400余年,当之无愧是长城之祖。齐长城是春秋五霸之首和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以“定社稷”为目标,在“备边境、充要塞、谨关梁、塞蹊径”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修建的南御鲁、楚、吴,西御魏、晋、宋的有力屏障。齐长城东至黄岛,西至平阴,经五莲、淄博、莱芜、长清,绵延千余里。《水经注》云:“山上有长城,西接岱山,东连琅琊,千有馀里。”《齐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管子》曰:“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战国时期著名的平阴之战、长勺之战、马陵之战都是齐长城所经历的经典战役。齐长城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长城”,于1987年12月被世界文化鉴定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齐立国之初,初都营丘,灭薄姑国后又迁都薄姑,最终定都临淄。临淄、临淄,其地名顾名思义就是濒临淄水的地方。所以,东临淄水而建的齐国首都取名为临淄。淄水,作为养育、屏障齐国首都的母亲河,当时也是据险为塞的天险之一,其上游的城子村就是当年拱卫都城的重要关隘。发源于莱芜碌碡顶和齐鲁两国的界山——鲁山的淄河,在泉河头村外汇流之后一路向北撞击到岳阳山的东北壁上遂折返东去,至三泰山脚,又沿三泰山西山脚甩向北复向西,在此,形成一个巨大的S形,将三泰山和岳阳山连接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齐国人就在其边境线以内,随山就势,于三泰山及其脚下复折向西至岳阳山的淄河断面上,沿河修建了关隘,顺山向沿城子村东通向三泰山的山脊为基础修建了长城,布防了军队,建立了保卫齐都临淄的南大门。东西方向则由岳阳山向西南辗转至青石关、原山、夹谷台、风门道关等,继而又西向绵延千余里涉济水至平阴。
  说到齐长城,在这里有两个不起眼的小地名不容忽视。
  一是城子。据考证,城子是莱子国遗民逃难的暂居地。莱子国被齐国灭亡以后,深怀国仇家恨的莱子国遗民们先是惊慌失措地逃至淄河上游的城子一带定居,后来发现这里依然是齐国的地盘,便又逃离齐国,迁到鲁山以南的莱芜去了,所以这里被称为“莱芜故城”,又称之为“城子”。城子关隘地处淄河中上游,是拱卫齐国首都临淄的重要门户。城子东有三泰山,西有岳阳山,河道相对较窄,易于凭险据守;向北还有马鞍山镇后增援,是第二道防线和后勤、兵员补充保障线,由此就使都城有了更有力的防护和保卫,这也是马鞍山西麓“镇后村”的由来。若城子、镇后关隘失守,随着淄河下游河道的逐渐增宽和两岸山势坡度的次第平缓,齐军将无险可守,敌军会顺淄河长驱直入齐都临淄,那样齐国首都就更危险了。
  二是夹谷台。夹谷台是齐鲁两国和平外交的一处高山台地,坐落于齐国境内,即今淄博市博山区城西的夹谷峪内。夹谷峪素有“南北一条峪,东西两面山”之称,其峪中最高的山峰就叫“夹谷台”。当年齐鲁两国会盟时的地点就选在这里,鲁国大司寇孔夫子作为两国会盟的总司仪在夹谷台上主持了这次会盟仪式。后来,清朝文豪蒲松龄曾登临夹谷台拜谒过会盟遗址,并作诗《夹谷行》抒发感怀之情。
  所以说,齐长城泰沂山脉段城子和夹谷台这两个据点是齐长城其中的两个重要节点,不可忽视。
  由于历史久远、朝代更迭和长城功用的消失,齐长城在沧海桑田中逐渐地被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现只有位于泰沂山脉余脉鲁中山区的几处险隘上还断断续续有长城遗存。此段是齐长城的中段,大部位于泰沂山脉余脉中的淄博市境内。该地段的齐长城大多随山就势,据险制塞,并就地取材,以片石干垒或土石混筑而成。现平坦的地段早已被农人垦为农田,只有偏远山岭上人迹罕至处还有遗迹尚存,可谓是沧海遗珠了。
  现存的齐长城遗址大都遗存在淄博市淄川区境内淄河沿线的城子、马鞍山、三泰山、梦泉、涌泉一带的山上。马鞍山和三泰山上都有遗存的齐国兵营遗址。这些兵营一是为城子关隘关防驻军,二是以马鞍山为烽火台向都城临淄传递战争信号。马鞍山地处淄河中上游,其山脚就是城子关隘,这里离临淄只有30公里左右。齐都临淄处于淄河下游的平原上,沿淄河及其河岸以西均没有遮挡的高山,马鞍山上冲天的狼烟在都城临淄将一览无遗,马鞍山的狼烟一起,齐国就开始全国备战,抵御外侮。淄河历来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道,古时交通不便,以河为衢,所以马鞍山就如一颗钉子揳在淄河岸边,成为齐国首都临淄的天然屏障和关防要塞。在上世纪40年代的抗日战争时期,马鞍山上还发生了著名的马鞍山抗日保卫战,书写了齐鲁大地上抗日军民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悲壮战史。2020年9月,马鞍山抗战遗址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齐长城作为齐鲁、齐楚的边境线,2000多年来还创造出了丰富的齐长城文化。最著名的当属流传甚广的“孟姜女哭长城”了。由于齐长城历史久远,世人知之不多,所以,有的人便误将孟姜女的故事错安在秦长城之上。《左传》曾记载了齐都临淄“杞梁妻哭夫”的史实;而西汉光禄大夫刘向的《烈女传》也记载,杞梁妻哭夫于城,十日而城为之崩,崩城之后,杞梁妻“遂赴淄水而死”。但在民间的口口相传中,孟姜女的故事始终鲜活地烙印在齐长城周边老百姓的心中。
  据传说,齐国首都临淄一姜姓女子新婚三天,其丈夫范杞梁就被齐王征召修建齐长城去了。范杞梁一走经年,杳无音信。姜姓女子思夫心切,遂沿齐长城寻夫送寒衣。当走到梦泉涌泉一带时,又累又饿,昏死路边,被涌泉一位好心的孟姓老农救了。为报答救命之恩,姜女就跪认孟姓老人为义父,并随孟姓,始叫孟姜女。待身体好转,孟姜女又继续沿齐长城寻找夫婿范杞梁。当她走到齐长城脚下的淄河岸边时,累得实在走不动了,便对着绵延不绝的齐长城和滔滔北去的淄河水哭诉思夫之情,痛骂齐王修城暴政。孟姜女在此一直哭诉了三天三夜,哭声可谓是感天动地、神哭鬼泣。在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以及狂风暴雨和电闪雷鸣之中,齐长城突然崩塌了一角,长城脚下露出了她的丈夫范杞梁的尸骨。看到夫婿命丧齐长城,孟姜女悲愤欲绝,遂愤然跳入波涛汹涌的淄河水里。孟姜女从“寻夫”到“殉夫”的贞烈之行感动了玉皇大帝,遂让其夫妻两人的亡灵升了天。淄河东岸紧邻马鞍山的东南有一座山,据说,这就是孟姜女和夫婿范杞梁的升天台,后来为了纪念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塌长城,人们便将这座山叫做“孟梁台”。
  明代诗人边贡也曾为孟姜女哭齐长城而正名。其有诗为证:长城在齐那在秦,齐山古寺春草萋;千载哭夫能变俗,至今犹说杞梁妻。
  非常荣幸,笔者的家乡就在马鞍山、孟梁台一带,自幼就受到孟姜女故事的熏陶。或许是巧合,或许是天意。在2005年的一次由北往南沿淄河上行至孟梁台这一段时,我凝视孟梁台一带的山峦,意外地发现孟梁台的南台极像一尊佛首,随着目光向南延伸,继而发现了往南连接南台的那道横亘的山岭则是一个女性仰卧的完美的身躯,胸、腹、膝、腿、足一点不缺,且身材比例适中,简直如真人般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活脱脱一个安详的睡美人。因其头部的冠和脸型像佛祖,遂冠名为“淄河卧佛”,后被新闻界推介到淄博电视台、山东电视台,人民图片网做了新闻推送,新华网还做了汉语和韩语双语报道。这也许是孟姜女投河升天后幻化成了一座山峰永远留在了齐长城,见证了这段历史的兴衰。
  而今,孟姜女的故事已经成为齐长城文化的一个经典在中华大地上广为传唱,“十哭长城”的小调依然在齐长城脚下余音绕梁。齐长城和齐长城文化、齐长城精神,就像齐鲁大地的脊梁,以泰山为躯干,一手挽住东海,一手牵起黄河,巍然横亘在齐鲁大地上。饱经风霜的齐长城将继往开来,永远传承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永远铭记和诉说中华民族那生生不息的壮阔与辉煌!
  正可谓:
  沧海遗珠齐长城,
  孟姜寻夫留美名。
  十哭长城今古颂,
  淄河岸畔卧佛岭。

  沧海遗珠齐长城,
  熠熠生辉尘埃中。
  千古奇观耀千古,
  史海钩沉书汗青。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07/0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