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淄博
3    4   
PDF 版
· 大山深处的“博士村”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08版:淄博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1/08/31
朗读
自带“学霸”属性 重视教育成传统
大山深处的“博士村”

王晓明 王兵 通讯员 顾长水

  村中小河上的简易水泥板桥

  桑杭村群山环绕,一条小河穿村而过。

  这是李勇和李锋两兄弟家的老房子。

  镶嵌在墙壁中的拴马石环早已废弃不用。

  村里把河畔的小道进行了整修,铺上了砖,方便村民散步。

  村中一户人家影壁墙上的“福”字造型很别致。

  一位村民在龙凤柏下乘凉。

  桑杭村西北的山上,一株柏树的树冠远远看去像是一只老鹰蹲在山顶。

  村中一口古井上用来提水的辘轳杆架在一块大石头上,杆的另外一头是一个大石圈,用来起平衡作用。

  村里把这几年发现的石碾、石臼等老物件统一摆放在小广场上,既可供村民休憩,又可留住一些乡村记忆。

  一位老人在晾晒杏干。

  又是一年开学季,孟祥虎送儿子孟耀离开了小山村,去成都求学。
  孟祥虎是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桑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他的儿子孟耀在电子科技大学读博士,研究方向是生物医学工程。
  桑杭村是个只有300多口人的小山村,却走出了36名大学生,其中包括6名博士、6名硕士,被大家誉为“博士村”。
  鲁中山区的老百姓把两岭之间的山谷称为“嵧”,桑杭村就位于淄博市东南山区太河水库上游的幸福嵧里。幸福嵧地处群山环抱之中,虽然名字叫幸福嵧,但这里山高地薄,祖祖辈辈的庄稼人随山就势开垦梯田,种些高粱、谷子,地头堰边再栽些花椒、杏树之类赖以生存。稍微肥厚一些的土地,才可以种点小麦、玉米。
  所以,幸福嵧的人想走出大山,而走出大山最便捷、最扬眉吐气的方式莫过于“考大学、跳龙门”了。处于幸福嵧腹地的桑杭村的学子们,就走出了靠知识“跳龙门”的逆袭之路。
  桑杭村现有147户、342口人。恢复高考后,村里先后考上大学的有36人,其中博士6名、硕士6名,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数占全村人口的3.5%左右。
  在村里人看来,这一切,与刘树堂不无关系。刘树堂是从桑杭村走出的第一个博士生,也是桑杭村学生们的榜样。刘树堂从香港城市大学博士毕业后,在山东大学担任博士生导师,现已培养出博士后5名、博士研究生19名。
  刘树堂之后,该村又陆续走出多名优秀学子。
  李勇是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留院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东研究所所长;刘健,博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现在西安交大医学院工作;顾叶青,博士,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现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工作;孟国梁,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在读博士;李锋,硕士,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刘虎,曾出国留学,硕士,毕业于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李颖,硕士,毕业于宁波大学;李晓,云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孟晓涵、孟飞宇今年已分别被中央民族大学、河北传媒学院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这些人中,李勇和李锋还是亲兄弟呢。这两个孩子的父亲当年退伍后到洪山煤矿当了工人,母亲没有工作,就到矿上的煤渣堆上捡煤核贴补家用。两个孩子感念父母的辛苦,刻苦学习,都考上了大学,一个成了博士,一个成了硕士,一家子的命运靠知识改变了……”近日,说起村里的这些优秀学子,孟祥虎如数家珍。
  当说起村里为何有这么多学生考入大学并取得博士、硕士学位时,孟祥虎总结说,一是村里和各个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都把教育当成头等大事。虽然山村经济条件差,村民收入都不高,但家长们为供孩子上学都舍得花钱。只要孩子想学,考到哪里就供到哪里,宁愿自己苦一些。有的父母为了给孩子赚学费,干完地里的庄稼活后,还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二是桑杭村的孩子们都有远大的理想抱负,上进心强,比学赶超的意识浓厚。出了第一位博士刘树堂以后,大人们教育孩子都拿他当标杆,大家都很羡慕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学生们也是不比谁吃得好、穿得好,而是比谁学习好。三是村里自然条件差,促使学生们发奋图强。大人们起早贪黑地“土里刨食”,仅供孩子上学就用去了全年大部分收入,这种现实状况也给孩子们提供了刻苦学习的动力。山里的孩子懂事早,他们每到周末或者放了假,白天都去帮家长干农活,晚上才回家写作业。繁重的劳动也使他们深深感受到父母的艰辛,也在思考如何才能摆脱贫穷。所以,他们都希望能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家庭命运,创造美好生活。
  家有家风,村有村风。祝愿这种好学上进的良好风气能够在桑杭村永续流传!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晓明 王兵 通讯员 顾长水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08/3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