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齐迹
3    4   
PDF 版
· 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10版:齐迹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1/12/01
朗读

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漫谈晏婴之尚俭(上)


  □ 郭丽
  翻开卷帙浩繁的历史长卷,穿越千年时光隧道,来到我国古代春秋时期的齐国,一位位历史名人犹如璀璨星辰,闪烁着耀眼的人文光芒。它们交相辉映,各显异趣。而我心中最闪亮的一颗星就是“一代廉相”“一代贤相”晏婴。
  晏婴,字仲,谥平,史称晏子、晏平仲、平仲,莱之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市)人,春秋后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他历仕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0余年,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并在景公时期任相国,显名于诸侯,博得了“管晏”合称之美誉。他虽“长不满六尺”,貌不出众,却以其廉俭、智慧、谦恭等著称于世,为齐国中兴立下了奕世之功。公元前500年,晏婴辞世,得知这一噩耗,齐景公释车下走,且发出“今天降祸于齐,不加于寡人,而加于夫子,齐国之社稷危矣,百姓将谁告夫”的悲怆之音。和他同时代的孔子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史圣司马迁也表达了由衷敬佩:“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晏婴之所以能够赢得景公的倚重、世人的敬仰,原因固然有很多,但与其非凡的品性与人格魅力息息相关。其中,尚俭则是其最突出的品性和操守。
  在晏婴那里,尚俭不仅表现为一种思想观念,更体现为一种生活方式,具有鲜明的实践力行之特点。晏婴不仅旗帜鲜明地将节俭视为君子之道,正所谓“啬者,君子之道”,还将节俭视为古代圣人之品性,即所谓“薄于身而厚于民,约于身而广于世”,更将节俭看作贤君的品德,认为贤君治国“其取下节,其自养俭”,主张人君应取法圣王和贤君的节俭精神,而不应学习暴王的奢泰。晏婴的这些尚俭思想在奢靡之风大盛的春秋末期,可谓惊世骇俗。但更为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停留在坐而论道的层面,而是笃而行之。晏婴出身名门望族,其父晏弱贵为齐国上大夫,其本人又是国之重臣,本可凭借优渥的物质条件安心享受高俸厚禄,但他却在奢风弥漫的背景下,以一己之力恪守节俭之道,“以节俭力行重于齐”,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堪称尚俭的典范。
  晏婴的生活俭朴至极,甚至与其身份格格不入。在吃的方面,晏婴不吃山珍海味,甚至“食不重肉”,而是吃“脱粟之食”“苔菜”,过着“食菲薄”的生活;在穿的方面,晏婴不着锦衣轻裘,而是穿“缁布之衣”“衣十升之布”,甚至穿一狐裘竟至三十年,其家人也“妾不衣帛”;在住的方面,晏婴不住华屋豪舍,而是安居于“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的陋仄之室;在行的方面,晏婴不用辂车乘马,而是惯常以弊车驽骊助其出行。不仅如此,对于糟糠之妻,晏婴也是不离不弃。当齐景公见其妻“老且恶”,欲以“少且姣”的爱女嫁给他时,他委婉谢绝了景公的美意,坚辞不纳。他还拒绝过犯槐者之女和工女的以身相许。对于丧事,晏婴也主张从简,且身体力行,顶着社会舆论的压力,坚持对其父的丧事从简操办。可以说,尚俭贯穿于晏婴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君主的赏赐面前,他也毫不动心,一再“不识抬举”地予以辞谢。有一天,晏婴刚坐下来吃饭,景公派来找他商量国事的使臣到了他家。晏婴听说使臣还没吃饭,便分而食之,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婴也没吃饱。使臣回去就把这个情况告之景公,景公满是自责地以为晏婴生活极贫,便马上派人送去一千两黄金和一千石粮食,不料晏婴却三送不受。景公也曾多次为他调换房子,都被他谢绝。有一次,景公借晏婴出使晋国之机,命人改建了其宅,还拆毁了许多邻家的房屋。他回来后,非但坚持不住新宅,还坚决请求把老邻居的房屋重新修好,把自己的旧宅复原。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均可反映出,晏婴之尚俭,并非空洞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发自内心的行动,是其生活的日常,更是几十年来如一日的一贯坚持,由此就使得晏婴之尚俭极其鲜活感人。
  晏婴之尚俭不仅鲜活感人,其用也大矣。


  一是俭以养德。
  晏婴一生崇尚节俭,首先是个人的道德践履。他终生都以君子之道严于律己,并将节俭视为贤人之品和君子之道。他首先区分了啬和吝爱,认为啬即节,吝是吝惜,爱是自爱。只有啬才是“君子之道”,吝、爱则是“小人之行”,从而将节俭提升到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道德高度,并以此来指导他一生的节俭行为。
  对君子之道,晏婴不仅明辨之,更是笃行之。他深知贪欲之害,齐国相国庆封因为专权,遭众大夫攻击而逃亡,人们纷纷瓜分其财产,当景公赐他以邶殿60个城邑时,他却坚辞不受,认为如果“足欲”,则“亡无日矣”,并发出了“利过则为败”的铿锵之声。在他看来,正如布帛都“有幅”一样,求利也应有限度,不能过多贪求,没有限度地求利,势必会违背道德。应唯俭是从,唯有端正道德作为幅度。换言之,面对利益,自己应不应获取,应获取多少,均需以道德来衡量取舍,足见他对道德修养的重视。
  晏婴始终安于俭朴的生活,且一再婉拒景公的千金、狐裘、宅第、辂车乘马、封邑等赏赐,正是基于对俭以养德的重视,以及提高自身德行修养的考虑。


  二是俭以立身。
  晏婴虽位极人臣,却始终甘于俭朴,不慕奢华。透过《晏子春秋》等文献记载的一则则生动故事,我们似乎可得出这样的判断:节俭对于晏婴来说,既非一般人的惺惺作态,亦非偶一为之,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毕生信奉的道德规范、一种立身处世之本。
  他认为高尚的人地位卑微而不丧失道义,劳苦困乏而不失其廉洁,是因为他能够做到“洁身守道,不与世陷乎邪”,即不与世道同流合污。他还说:“节受于上者,宠长于君;俭居处者,名广于外。夫长宠广名,君子之事也。”大意是说受赏有节制,居处安于俭朴,就能长久受宠,美名传扬,这是君子应做之事。可见,在他看来,君子只有节俭,才能节制个人私欲,并立身处世,也方能实现名宠两全。这些均体现出他通过节制个人欲望,洁身守道,以达到长久立身处世的人生价值追求。
  尽管在侈靡成风的春秋末期,在政局飘摇的齐国,晏婴的这一追求,某种程度上是处于明哲保身的考虑,但是以一颗平和对待物质财富的节俭之心,以一种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来应对当时纷扰的世态和纷繁的诱惑,使自己恬淡燕处,优游物外,进而专注于救黎民于水火、扶社稷于将倾的大业,既彰显出他非凡的政治智慧,也体现其自处超然的品格和淡泊洒脱的人生境界。
  有一次,面对君主的厚赏,他竟一再说:“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婴之家不贫也。”类似事例正是晏婴超然洒脱的品格与境界的绝好写照。而纵观晏婴一生,正是这份俭心的加持,才使得他波澜不惊,心地坦荡,浩气长存,历仕三朝,屹立于齐国政坛五十余载。因而可以说,俭以立身是晏婴尚俭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是俭以持家。
  晏婴不仅严于律己,终生奉行清廉节俭,更严正治家,并将节俭纳入家风家训之中,力求让节俭家风代代传承。他平时就要求妻子要衣着朴素,勤俭持家,甚至在临终前再三嘱托妻子要保持勤俭家风,“谨视尔家,勿变尔俗”。不仅将这一高尚品德保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希望家人继续传承下去。
  典故“凿楹纳书”说的就是晏婴以俭持家的故事。他在弥留之际,凿开厅堂前面的柱子,把遗书置于其中,并嘱托其妻等儿子长大后拿给他看。及至其子长大成人,其妻从柱子里取出遗书,示于其子。只见遗书上赫然写着:“布帛不可穷,穷不可饰;牛马不可穷,穷不可服;士不可穷,穷不可任;国不可穷,穷不可窃也。”遗书虽寥寥数语,却句句箴言,字字珠玑。其中的第一句话便告诫其子要节约,要勤俭持家。
  可见晏婴将“俭”作为持家之首,这既是其对子孙后代传承勤俭家风的嘱托,也是其几十年为官做人崇高准则的一个缩影,更赋予了尚俭美德以持家育人之功能。
  作者单位:淄博职业学院稷下研究院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12/0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