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5米高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日前在位于北京中轴线的奥林匹克景观大道南端亮相。新华社发
本报综合消息 1月1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绿色冬奥和可持续发展工作情况,并答记者问。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部长李森介绍,筹办以来北京冬奥组委会同北京市政府、河北省政府及相关方面联合研究制定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可持续性计划》,从环境正影响、区域新发展、生活更美好三个方面构建了工作框架。筹办6年多来,努力把绿色办奥理念落实到筹办工作全过程,并将筹办工作与城市和区域的发展紧密结合,形成了一批可持续成果。
实现“山林场馆 生态冬奥”目标
李森介绍,我们在奥林匹克历史上第一次把“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社会责任指南”三个国际标准进行整合,建立了北京冬奥组委可持续管理体系。 针对雪上项目主要分布在山区的情况,采取措施从设计源头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通过种种措施,守护了赛区的青山绿水,实现了“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的目标。严格实施低碳管理,充分利用北京奥运会场馆,从源头减少碳排放。全面使用低碳能源,赛时全部场馆常规能源100%使用绿电。 关于人工造雪的问题,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严家蓉介绍,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比赛主要设在延庆和崇礼山区,这两个地区有较多的天然降雪,为减少人工造雪的用水量提供了前提条件。滑雪场也优先利用收集贮存的天然降水、地表径流等作为人工造雪的水源。
“中国方案” 破解赛后场馆利用难题
李森介绍,北京冬奥会使用了6个2008年的奥运场馆,充分借鉴了他们赛后利用的经验,新建的全部场馆都制定了赛后利用计划,并且在规划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了赛后利用问题,有效降低成本。 一是这些场馆赛后要积极申办、举办高水平赛事。北京冬奥会的竞赛场馆都是世界一流的场馆,赛后将继续申办举办高水平的国际赛事和国内的一些赛事,真正通过高水平的赛事,来带动场馆的运营,也为冰雪运动的发展出力。 二是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除了竞技比赛外,场馆将向社会大众体育健身提供服务,所有新建场馆在规划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如何向公众开放这个问题。比如“冰丝带”的冰面是1.2万平方米的全冰面设计,就是考虑到如何向社会开放,大道速滑主要是用外圈400米跑道,场芯部分将有两块标准冰场,这是创新的部分,赛后可以同时容纳2000人上冰。再比如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在规划设计时,下方1/3处比较缓的地方给大众留了一个出发区,也是为在赛后开放提供条件。 三是场馆的四季运营。在山区山地场馆的规划建设中,从赛区整体出发,充分考虑了春、夏、秋三季运营的问题,利用赛区的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优势,建立户外运动项目,比如健身跑、越野跑、山地自行车、登山攀岩等,并加快发展区域特色旅游休闲、山地度假、户外运动等产业,实现场馆四季运营。 四是实现场馆和地区的联动发展。“比如延庆赛区依托冬奥赛区、冬奥场馆,包括世园会、长城,这是延庆赛区的三张金名片,等于是三张金名片联动发展,以全域旅游为主导,大力发展特色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张家口赛区也是一样,依托场馆,打造全民、全季、全时、全域的全亚洲冰雪旅游度假目的地和‘体育之城’。”李森透露,北京冬奥组委也积极推动三个赛区的场馆、冰雪运动资源进行联动发展,与京张沿线的大众冰雪设施、体育设施、自然文化旅游资源充分整合,打造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冬奥场馆的反复利用、综合利用以及持久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