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要闻
3    4   
PDF 版
· 过年聊聊 喝酒那些事儿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13版:要闻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2/02/08
朗读

过年聊聊 喝酒那些事儿



  过年聊聊
喝酒那些事儿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民俗节日。在这个节日里,守岁拜年、饮酒赴宴、走亲访友,是老传统了。特别是合家团圆,亲友相聚时,喝酒助兴是难免的,但喝酒伤身也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以下两个有关喝酒的科普知识,你get了吗?

  酒喝多了明明感觉到热,怎么就失温了?
  喝酒,一直以来并不提倡,因为喝酒带来的一系列危害不容小觑。一到冬天,就有人喝醉了倒在路边,冻伤甚至冻死的新闻也是屡屡报道。今天我们就来科普一下喝多了出现失温症有多危险?一旦出现失温该如何救治?

喝多了出现失温症
有多危险?

  众所周知,人体具有体温调节系统,能够将人体的核心温度维持在一个适合于生存的较窄的范围内。
  失温症,简而言之就是人体的体温调节失衡,产热低于散热,导致人体热量逐渐丧失,无法维持正常体温的现象。一般而言,失温症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即轻度、中度、重度失温。
在第一阶段,人体的热量开始流失,体温开始下降,直至核心温度低至32℃至35℃左右。此时,身体的第一反应就是减少散热,加快产热。因此,为了加速产热,肌肉会不停收缩,出现“寒战”的症状。为了减少散热,外周的血管也开始收缩,血液主要集中流入核心部分,皮肤逐渐变得苍白。与此同时,气血交换率也下降,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为了调动身体各器官排除多余的二氧化碳,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呼吸和心率相应加快。但是,大脑在维持一段时间兴奋后,发现无法使体温回升,故开始节能减排,呼吸和心跳逐渐减慢,肌肉逐渐僵硬,患者行动变的迟缓。
  在第二阶段,随着热量继续流失,核心温度低至28℃至32℃左右。患者口齿不清、反应迟钝,出现恍惚的状态。此时,温度感受器已经麻木,无法将温度信号传输给大脑。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错误指挥,外周血管开放,“节能减排”中好不容易储存于核心的能量被分散到皮肤等血管,短时间内让人有“彷佛置身炎热环境”的错误感觉,而实际上带来的是更多热量丧失及核心温度迅速下降的结果。
  在第三阶段,人体温度严重降低,核心温度下降至28℃以下。此时,失温情况已经非常严重。患者没有意识,呼吸和心率都变得很慢,血压降低,肌肉变得僵硬,心脏出现纤颤,随时面临心脏停跳的危险。因此,失温症的危险不容小觑。
  有研究显示,每年超过500万人死于不适宜的室外气温,占到全球总死亡人数的9.43%,其中低温所致的死亡占8.52%,而酒后失温是目前失温死亡的最重要原因,因此有人也将失温症称为“静悄悄的死神”。

酒后失温者为啥冻死前
会把衣服脱光?

  回答这个问题,还要归因于失温的第二阶段。
  随着热量的流失,人体的温度系统“瘫痪”,无法将准确的温度信息传输给大脑。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得不到正确的“温度反馈”,因而对外界环境误判,下达错误命令,让外周血管开放。这样,用于核心保温的血液就流向外周,让人在短时间内有了发热的错觉。
  因此,醉酒者意识模糊,不自觉的状态下脱光了自己的衣服以“解热”。而这恰恰更加速了热量的丧失,导致核心温度快速下降,更加快了失温死亡逼迫的脚步。

如果出现失温
该如何救治?

  那么万一出现失温的情况,该怎么办?以下我们整理了一套应急流程:
  脱离低温,安全转移:发现有人出现失温症状时,要立即将患者脱离低温环境,转移至温暖、避风的安全环境或医院。
  判断失温程度,及时急救:根据患者状态判断其失温情况,根据其症状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或拨打120急救。
  保持干燥,核心供暖:检查失温者衣物,尽快替换潮湿的衣物。同时,用保暖设备,例如热水袋、发热贴等对失温者核心部位进行加温。需要注意的是,只针对核心进行加温,千万不要采用搓手搓脚等方式给四肢加温,否则会导致四肢冷血回流到心脏,可能引起心脏骤停。
  适当进食,输入能量:视失温情况,让失温者食入一些高热量、好食入的流质食物,让其快速补充能量。

  喝水也会醉?酒不醉人人自醉原来是真的
  春节期间,无论是走亲访友的礼盒还是大鱼大肉的餐桌,酒似乎都是个避不开的主角。酒过三巡方显人间百态,周围亲友在酒醉后通常会出现放声歌唱、对同事比心、在马路上数红绿灯、呵呵傻笑、悲情哭泣、回忆往昔等各式各样的迷惑行为。可以说,一千次醉酒就有一千种离谱行为。
  就化学本质而言,乙醇对中枢神经系统主要起镇静作用。饮酒后那些兴奋甚至狂躁的行为,都和乙醇本身的作用效果相反。这又该怎么解释?
  科学家曾做过一系列探究人酒醉行为的实验,得出了一个有些反常识的结论——人在饮酒前的预期,会明显影响醉酒后的状态。换句话说,有时,你只是觉得自己醉了。
  实验是这么做的。研究者准备了高度数、低度数、无酒精三款鸡尾酒,参与测试的饮酒者并不知道自己拿到的是哪一款。他们在测试前被告知,三款鸡尾酒经过了调味处理,不同度数的味道是一样的。
  饮酒后,被试两人为一组,进入行为测验环节。具体的任务是为自己的队友制作特调土豆泥,也就是在土豆泥中加入辣椒酱和食盐,然后让自己的队友吃下。
  不出所料,一部分参与者开始为所欲为,他们调制了爆辣款土豆泥,并表示觉得自己饮下了高度数鸡尾酒。然而,这群自以为喝高的人中,有些人被分到的只是无酒精饮料。还有些的确喝下了高度数酒的参与者,觉得自己并没有醉,行为反而表现地相当理智。
  另一个类似的实验是让测试者在饮酒后为指定的饮料创作一支广告,比如写下广告词或者策划短片。结果很类似,那些自认为大醉的人,创作出了更有趣、更具创意的广告。
  很多情况下,你只是诱导自己进入了一个自以为“喝醉”的状态,哪怕你本身滴酒未沾。而看完接下来的实验你会发现,就连喝醉的程度,有时也和饮酒者的预期紧密相关。研究者让参与者饮下成分相同,但标签不同的三款酒:贴有红牛-伏特加、伏特加、果汁标签品中的一款。之后,他们需要在电脑上完成一个气球赌博的小游戏,规则是点按鼠标吹气球,气球越大能得到的奖金越多。可如果一直点击让气球吹爆了,就什么都拿不到。结果显示,并非所有饮下“红牛-伏特加”的人都会把气球吹得更大。只有那些在测试前听说过红牛-伏特加威力的人,才更容易在危险的边缘贪得无厌地试探。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所需要的也许不是酒,而是一个酒瓶,里面装着什么并不重要。
  喝酒的预期会影响醉酒行为,使饮酒者处于一种“既醉了,也没醉”的叠加态。听起来像是某种玄学,但它本质上和心理学所讲的安慰剂效应差不多。所谓安慰剂效应,是指药物测试中病人自以为服下了药,自述症状减轻,但其实他服下的是对照组的糖丸。对安慰剂效应的一种解释是,当病人服下安慰剂时,大脑中的某些区域会主动激活,因此对症状的主观感受会减弱。但是,它的作用仅限于调节症状,不能治疗疾病。医生的一句话可以很好地阐述这件事——“安慰剂不能降血脂,也不能让肿瘤缩小,但它可以让病人自我感觉更良好。”
  说到这里一定要强调一件事。关于饮酒预期的结论反向不成立,如果有人在劝酒的时候告诉你:“喝没喝醉全看心态,只要你觉得自己没醉,就能一直喝!”千万不要掉入这个逻辑陷阱。
  聚会的快乐并非来自酒精,能让人分泌多巴胺的事也不止一种。所谓饮酒所追求的无非是一种状态,别为快乐买醉。
       本报综合
  ■ 相关链接
  酒精中毒
应该这样处理

  近日,29岁的长沙男子小吴,在与朋友的聚会上喝下1斤半白酒,继而反复呕吐后昏迷不醒,被朋友紧急送到医院抢救,诊断为酒精中毒、呼吸衰竭、吸入性肺炎。
  抢救苏醒后,小吴被转入呼吸重症监护室接受进一步治疗,目前正在康复中。
  接诊医生介绍,患者入院时意识昏迷、口唇发绀、呼吸急促,伴有大量呕吐。完善相关检查后,考虑为吸入性肺炎、呼吸衰竭、急性酒精中毒等危急重症,予以行肺泡灌洗术、抗感染、补液、促醒、护胃等对症治疗后,目前情况明显改善。
  酒精饮用过量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先兴奋后抑制的作用,当发生酒精中毒时,常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晕、躁动等,严重者会导致昏迷、大小便失禁,甚至呼吸、心跳抑制而死亡。若市民出现醉酒症状,一定要留意观察,及时进行处理。
  对轻、中度酒精中毒者,在醉酒者呕吐时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这时,如果患者清醒可以适当催吐,服用一些糖水、蜂蜜水、水果,观察休息后能否缓解。
  对重度醉酒昏睡者,尤其是神志不清伴有呕吐,或出现呼吸减慢、抽搐、大小便失禁等危险症状时应该及时送医,并在入院前注意平卧时要把头部偏向一侧或让其侧卧,避免呕吐物进入呼吸道而导致窒息。
  另外,对部分酒后频繁呕吐或伴腹痛者,可能发生误吸、低体温、低血糖综合征、急性胰腺炎等情况危急生命,一定不能耽搁,要立刻送医,避免延误病情。
    据《新晚报》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02/0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