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博览周刊
3    4   
PDF 版
· “林妹妹式聊天” 怪话连篇冲上热搜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10版:博览周刊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2/03/30
朗读

“林妹妹式聊天” 怪话连篇冲上热搜
专家解析黛玉体、林怼怼体、黛玉发疯体缘何风靡网络


  从去年到今年,网络上各类文学热梗层出不穷,鲁迅体文学、安慰文学、废话文学、咯噔文学、矫情文学,还有发疯文学。
  近日,“林黛玉发疯文学”在网上成为热搜。在微博,有1.3亿阅读量和5.3万讨论者;在抖音,男版林黛玉发疯文学文案、林黛玉发疯语录、林黛玉发疯式聊天等话题,更是激发了网友的创作与模仿欲望。《红楼梦》经典文学形象林黛玉穿越几百年,参与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也因此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网络文化现象。
  冲上热搜
“梗文化”的互联网狂欢

  “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这聊天秒回是单给我一个人儿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这怕不是又被哪位妹妹缠住了,竟如此不理人了”“你瞧,又开始画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
  这几天,有网友将“林妹妹发疯文学”进行了归纳、集合,好似文学宝典一样进行传播。
  不过,眼见林妹妹上了热搜,质疑者有之,“为什么要把你们发的疯安在林黛玉身上”;反感者有之,“能不能不用发疯这个词,令人不适”“辱林黛玉了”;气愤者有之,“真正的经典却可以被万人踩在脚下秀优越感,没人维护”;欢乐者有之,“果然让人发疯笑死了”;实践者有之,“我要尝试用林黛玉发疯文学与朋友聊天”“林黛玉发疯文学太好用了吧”。
  对于这一现象,微博用户“TopKlout克劳锐”点评道,这又是一次源于“梗文化”的互联网文学狂欢,从“林黛玉发疯文学”的字面来看,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发疯”二字,它与林黛玉的“温婉”“娇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反差效果带来的独特感和吸引性,极其容易在互联网的舆论土壤里发芽、疯长和壮大。
  在“TopKlout克劳锐”看来,林黛玉式的“发疯”行为,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发疯”,透过这种互联网文学形式,是一种更加委婉、得体的“调侃式”的自我情绪表达。它与大家熟知的“YYDS”“绝绝子”“拿去吧你”“凡尔赛”等等类似,在每一次新互联网文学现象出现背后,都在不断丰富着人们在网络世界里的文化趣味,也在记录和见证着网友在网络世界里的文化创造力。

  语言学家:
叫“发疯文学”有些夸张
  所谓“发疯文学”,它的精髓就是情绪高涨,语言逻辑颠三倒四又合乎情理,从各方面气势上压倒对方。林黛玉式发疯文学则是在发疯文学的基础上,多了点阴阳怪气、先发制人、委屈巴巴的调调。
  这一现象也引发了语言学家的热切关注。《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说:“林黛玉发疯文学?别把文学庸俗化!”他认为,说“发疯”稍显夸张,不过,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但说这是一种“文学”,有把文学庸俗化之嫌。
  黄安靖分析,从语言学角度分析,所谓“林黛玉发疯文学”属于“仿拟”修辞,是一种“说话”方式,或者说,是一种“造句”方式。“仿拟”即按照已有的语言形式,临时造出新的语言形式。根据“仿拟”的不同对象,可以分为仿词、仿句、仿篇等等。
  黄安靖认为,“林黛玉发疯文学”仿拟的并不是一个词,也不仅仅是一个句子,而是句子的组合,可视为“语篇”,所以可归之于“仿篇”。“即根据大家熟知的、能叩击‘人心’的林黛玉的说话的方式,说出一组新的句子(即语篇),以此来表达自己心里独特的感触。正因为‘仿拟’的结果是一组句子,是一个语篇,即一段话,网友便当成了‘文学’。但稍作思考便能发现,文学的要素很多,它完全不具备。”
  黄安靖说,其实,“仿篇”在话语表达中一直存在,比如以前也曾引起网友广泛关注的“知音体”“甄嬛体”等等,都属于这种造句方式,都是利用大家熟知或者被社会“热捧”话语资料,创造新的话语形式,表达独特的心理感触。
  在黄安靖看来,“仿拟”是一种很重要的造句方式,语言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也是推动语言发展的一种重要动因。“不管是知音体、甄嬛体还是黛玉体,我认为都是一种积极的话语方式,不必苛责。”

  红学专家:
细读《红楼梦》重温经典
  对于红学界的专业人士而言,“林黛玉发疯文学”的出现并未让他们惊讶,正如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任晓辉所言,经典文学形象林黛玉立体、丰富,她自带热搜体质,哪一方面拿出来讨论都颇有话题感。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编审陶玮也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富的经典,每个时代的读者对《红楼梦》都会产生具有时代特征的独特理解,甚至对于每一个人而言,不同年龄阶段读《红楼梦》又都会有不一样的注重面和不一样的体会。”她总结道,近来的黛玉体、林怼怼体、黛玉发疯体的流行,都反映了当今读者对林黛玉形象中敏感、自我、直爽、语言锋利的个性特点的捕捉和发挥,这是一种很有趣的现象,充分反映了《红楼梦》作为文学经典的影响力,说明当今读者对林黛玉经典形象的关注和喜爱。
  在陶玮看来,大家抓住了林黛玉敏感、巧嘴,有些尖刻但又率真可爱的特点。她认为,人们对林黛玉这种个性的模仿和发挥,是很有意思的,其实是以黛玉的率真和爽快尖利的表达方式去吐槽或表达对现实生活的种种感受,带来畅快的同时,也引发很多思考。
  “黛玉发疯体是很有趣的现象,满足了当今情绪表达的需求,但我们不要只关注黛玉这一个特点,而忽略对林黛玉这个文学经典形象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陶玮建议,借黛玉热大家可以去读一读《红楼梦》原著,读一读专业研究者对林黛玉形象的解读,“那么你会了解到,林黛玉是一个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文学经典形象,《红楼梦》中的每一个美人,都有一个缺点,每个人的性格都是多面的、立体的,这正是曹雪芹塑造人物的精彩之处。”
  陶玮认为,书中的林黛玉纯真热烈,才华过人,追求独立自由,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封建末世时代产生的新思想和新形象,具有跨越历史的永恒的艺术价值。而且,细读文本,除了巧嘴、敏感、尖锐,也会看到林黛玉有平等待人、善良亲和的一面。

  聊天篇

  哥哥要是这般态度,倒不如直接不理我的好,显得我无理取闹了些。
  我没这么大福气,比不上别人什么嘘寒问暖的,我不过是草木人罢了。
  等你回个消息,难为你费心了,哪里就等死我了呢。
  横竖你有其他妹妹比我会聊天比我会撒娇,比我还会哄哥哥开心你和我说这些做什么。
  哥哥若觉得我无趣,明日又见旁人绝妙,真真让人伤了心。
  我大抵是熬不过这一天了,单单等你的消息就心烦。
  我知道你是信口胡诌,哄我开心罢了。
  咱俩吵架还要跟别个讲倒显得我无理取闹,斤斤计较了。

工作篇

  你要是这般颠三倒四调休放假,倒不如直接不放假的好,显得我无理取闹了些。
  终究是熬到了下班时间,再也不用看那烦人的信息了,我可算是解脱了。
  我大抵是熬不到周末了,单单周一就让我心烦。
  我又在和你抱怨什么呢,你只是一个打工人,你又不能决定什么。我只能自己默默消化悲伤罢了,只有我在乎自己,你只会那一套话术,你不在乎的,你不会懂的,你又要轻巧地避过我的话题,你只觉得我麻烦,你只想赶紧跟我结束话题。

生活篇

  我知我配不上发货,大家都发货了,不像我,连催的时候都小心翼翼,成了一个热场笑料,竟不如戏子,现实生活不顺人人冷眼相待,哪怕是在网上我也知是我配不上了。
  这样的话你也说得出口,为了你我天天起早贪黑出去工作,就是为了攒点钱买得起房子给你更好的生活,结果你就因为我五分钟没回你一两句无聊的废话对我说出这样的句子,我这心窝子比数九寒天的冰碴子还冷。
  你单是喜欢这一个明星,还是好几个,我就知道,你的心里全是网上的帅气哥哥。
  呦,这会子跪累了,方想起我来了,我就知道,要不是队友下线了,哪想到我这个薄命苦心人儿。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03/3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