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要闻
3    4   
PDF 版
· 塑料竟然也在“吃人”!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13版:要闻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2/03/31
朗读

塑料竟然也在“吃人”!

新华网

  人类血液中首次发现微塑料
大部分来自这些日用品

塑料竟然也在“吃人”!
  塑料不光污染环境,最终也污染了人类自己。近日,一则人类血液中首次发现微塑料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这项最新研究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荷兰三角洲研究院,是环境领域的顶尖研究机构。
  科学家们收集了22个志愿者提供的血液样本,其中有77%发现了微塑料颗粒,平均浓度为每毫升1.6微克。其中最常见的塑料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苯乙烯(PS)、聚乙烯(PE)、聚丙烯(PP)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其中,PET、PS和PE分别占到50%、36%和23%。
  研究者表示,微塑料在血液中停留的时间是未知的,从科学上讲,微塑料通过循环系统到达全身各个器官是合理的。
  此前,来自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调查来自中国11个省市参与者的粪便样本发现,常喝瓶装水、吃外卖食品以及工作性质为粉尘暴露的参与者,粪便中的微塑料更多,体内微塑料含量的升高可能会加剧肠道炎症。
  虽然对公众来说,微塑料还算是个新名词,但是它早已被联合国专家组列为海洋生物的“温柔杀手”,其危害程度等同于大型海洋垃圾。如今,微塑料已经无所不在,从被污染的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再到自来水、食盐,如今又到了人体,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这一新的威胁者。
  人不吃塑料,但塑料“吃人”。现在塑料已无处不在,人类可能每天都在食用含微塑料的水和食物。那么微塑料来自哪里?会到哪里去?危害如何?

  微塑料是从哪儿来的?

  微塑料与塑料虽然是同根生,但二者的“性格”却迥然不同。2004年,英国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首次提出“微塑料”概念,通常认为是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薄膜,有些可达微米乃至纳米级。
  联合国环境署出版的《2016年全球环境新兴问题》报告指出,环境中的塑料微粒分布越来越广,数量越来越多,全球都可寻其踪迹,甚至在5000米深的海底沉积物内,都检测出塑料微粒的存在。2018年,中国南极科考队在南极鲍威尔海盆中发现直径小于0.3毫米的微塑料,证实微塑料的污染已遍布全球。
  微塑料污染是多元化的,其来源大致可分为陆地来源和海洋来源,陆源微塑料是主要来源,包括以下两种——
  “初生”微塑料。由于工业需要而制造,常见于生活中的化妆品或者清洁用品,如牙膏和去角质膏中摩擦剂、纺织品和纤维服装等,这些微塑料通过废水处理厂被排放到河流等水体中;
  “次生”微塑料。由大型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造成分裂和体积减小而成的塑料颗粒,可以直接从海岸线或通过河流和污水管道进入海洋。
  前文提到的最新研究中,从血液检测出的微塑料主要来源于各种生活用品:PET通常用于矿泉水瓶、饮料瓶和各种家用电器的外层材料等;PS用于食品包装材料;PE用于包装薄膜和塑料袋;PP用于外卖餐盒;PMMA多用于电子设备和照明设备的外观。
  由于现代人类经常使用塑料瓶、塑料袋、塑料杯等塑料制品,还喜欢吃外卖、喝瓶装水。塑料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因此,微塑料会进入人体也是在所难免。

微塑料最终会彻底回归自然

  如今,微塑料由陆地进入海洋,最终悄无声息地遍及每个角落,甚至在海底的沉积物、偏远的岛屿、北极的海冰中都发现了微塑料。环境中的微塑料被水体中的浮游生物、鱼类、贝类等水生生物吸收以后,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到人类。除动物性食品以外,土壤中的微塑料也可能被植物吸收而进入根茎、果实,人类食用这些根茎、果实以后,微塑料也会进入人体。此外,在饮用水、食盐中也可能存在微塑料而被人类直接摄取。
  微塑料污染问题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关注。目前,微塑料对动物的危害已较为明晰。有研究表明,海洋里,多达114种水生物种的体内发现了微塑料。它们和塑料的遭遇结果往往是致命的。小至浮游生物,大到鲸,都不可避免地吃进了各种塑料。微塑料能进入动物血液、淋巴系统,甚至肝脏,造成肠道、生殖系统的损害。此外,科学界也普遍认同,微塑料会释放有毒添加剂,积聚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同时可作为传播有毒或致病微生物的载体,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

尚不了解
微塑料攻击人类的细节

  事实上,过去十多年来,微塑料已经逐渐成为环境研究学者的主要忧虑之一。然而截至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切实可行的解决微塑料污染的办法。国际上有关微塑料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机制和严重程度,目前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维也纳医药大学胃肠病学家施沃布尔教授作为“人体内发现了多达9种不同种类的微塑料”研究的第一作者。他称:这次实验中发现的微塑料因为体积够大而不太可能造成严重威胁(直接被排泄出身体)。
  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根据2017年对微塑料进行的调查也认为,微塑料可能并不会对人类造成危害。因为,对于啮齿动物和狗来说,直径超过150微米的微塑料不会被吸收,而是通过粪便排出,因此90%被人体摄入的微塑料和纳米级塑料颗粒应该不会被人体吸收。
  但是,对此也有一些研究持相反态度。他们认为,微塑料对人类可能是有害的。理由和证据是:塑料本身的成分和塑料吸附的成分,都可能对人体和生态造成负面影响并产生副作用。因为人类摄入的微塑料,并不见得通过粪便的排泄就能全部排清,它们必然会或多或少存留在体内并蓄积起来。以往的研究也表明,直径小于20微米的塑料颗粒可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并且在内脏中累积。至于它们是否会造成危害,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有专家表示,目前关于微塑料的直接毒性存在一定的争议,在化妆品、牙膏、洗面奶中使用的微塑料材料需要通过相关部门的严格认证,其对人体的毒性会受到严格的控制。一般认为,粒径较大的微塑料即使进入人体,也很难被组织吸收,但粒径极小的微塑料颗粒可能通过人体的消化系统进入血液和其他器官。
  所以,想要减少塑料对环境及身体健康的危害,需要从你我
  做起:合理使用塑料制品,不过度滥用,包括吸管、塑料袋、一次性水杯、外卖盒等,用后不随意丢弃;如果一定要使用,尽量选择可降解塑料制品;做好垃圾分类,使垃圾分类与塑料回收再利用相辅相成;购买衣物时选择羊毛或棉质等天然材质的;选择个人护理品时注意查看成分表,尽量不选择带塑料磨砂成分的。

未来要让微塑料变得更“友好”

  塑料是人类发明的重要基础材料,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全球塑料年增长率平均保持在8.5%。到2016年,全球塑料产量达到了3.35亿吨。
  当今世界微塑料几乎无处不在,要想完全避免几乎不可能,但人类也没有必要谈微色变。
  据了解,目前,针对塑料和微塑料污染的问题,国际社会已经在行动,例如世界上多个国家和著名化妆品公司宣布禁止在化妆品等个人护理品中添加塑料微珠。最近麦当劳、星巴克宣称要停止供应塑料吸管,实际上是在向世界表明逐步抵制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态度。
  有专家表示,凡事皆有两面性,在塑料带来的便利和给环境造成的危害之间,人们应该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既不要对对塑料进行妖魔化,也不要塑料污染视而不见。一方面尽量减少对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这也是提倡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在垃圾分类基础上加强塑料垃圾回收,加大塑料垃圾的再生利用,实现塑料垃圾的资源化;同时科学家也在加大开发出对环境更加友好的新型塑料材料。总之,人们在享用塑料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把塑料对环境的危害降至最低,这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
  塑料和微塑料污染的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有专家表示,要逐步完善塑料和微塑料污染控制的立法和相关标准,完善塑料垃圾管理政策,包括加强塑料包装管理、限制塑料垃圾直接填埋、完善塑料回收体系、控制塑料垃圾越境转移等。此外,还应加强对塑料微珠的管理、研发塑料和微塑料清除技术、扩大公众参与,共同抵制塑料和微塑料对环境的危害。
  据《北京科技报》、新华网、《中国海洋报》、《武汉晚报》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03/3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