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  淄博
3    4   
PDF 版
· “绿水青山”让常家镇人鼓起“钱袋子”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03版:  淄博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2/06/14
朗读

“绿水青山”让常家镇人鼓起“钱袋子”



  乡村旅游事业发展起来后,蓑衣樊村许多村民都将自己家改造成了民宿。

  在常兴村,光伏发电板下种植着大片小麦。

  打造乡村旅游模范村 敢于向太阳要效益
“绿水青山”让常家镇人鼓起“钱袋子”
  曾经,高青县常家镇是个地道的农业小镇,然而在打起了生态环境改善的“主意”后,常家镇也解开了乡村振兴的“密码”。
  通过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常家镇先后获得“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省级耕地保护激励镇”“淄博市乡村振兴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而这些荣誉带给常家镇的变化,远不止这些。
  
  从贫困村到旅游景区
村民实现了“躺着赚钱”
  
  芒种忙,麦上场。麦收时节,是村里人最忙碌的时候。然而,在高青县常家镇蓑衣樊村,村民们却纷纷对着锅台炕台动起了心思。
  白墙黑瓦、蓑衣草亭、微雨荷塘,不是江南,却胜似江南。村子是集体的,但房子是个人的。在一番精心设计后,整个村子如同整体搬到了印象江南,而被这影响的,不止村风村貌,还有村民的腰包。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我怎么都不会相信,天天在家里就有钱进账。”6月10日上午,在蓑衣樊村,村民司方华和记者唠起了家常。
  64岁的司方华,原本是县城一家企业的职工,工作虽然累点,却也能养活一家老小。2017年,蓑衣樊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村子都变成了一个景区。看着村里人都靠着乡村旅游赚了钱,司方华的心也活泛了,在退休前一年果断辞职,将家里两所院子的正房改造成8间卧房,自己则开心地搬到了西厢房,当起了“掌柜”。
  “如今靠客房收入,一年就能净赚8万块钱,现在就靠这房子养老了。”谈及现在的生活,司方华黝黑的脸上挂满了笑容。
  同样的故事在蓑衣樊村数不胜数。据蓑衣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司国营介绍,得益于家乡环境的改善,蓑衣樊村共有178户村民,直接参与到乡村旅游事业中的村民约120户,其中将自家房子改造成民宿的有27户,还有28户改造成了餐馆,其中就包括曾经的蓑衣樊村党支部书记黄新海。
  早在2014年蓑衣樊村首次提出发展乡村旅游事业之时,黄新海便第一时间参与进来,并主动将自己的院子改造成了餐馆。
  如今,步入黄新海家里,四处都铺着考究的釉面砖,只有顶上的黑色遮阳网和墙根的石榴树在诉说着这里曾经是个露天的院子。
  “蔬菜是村里种的,水产是村里养的,客人来了需要啥我就让村里送点啥过来,每天守着锅台过日子,一年下来赚个七八万块钱,生活很舒适。”
  如黄新海所说,在乡村旅游事业的带动下,蓑衣樊村村民的致富逻辑发生了彻底的转变,从2011年前后的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过2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的省级贫困村,到2021年的村集体收入60万元、村领办合作社收入14万元的江北水乡、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用司国营的话说:“如今,村里人人都是‘新农人’,家家都有‘致富经’。”
流转土地再回租
村民做起了“太阳生意”
  
  良好的资源禀赋赋予蓑衣樊村发展乡村旅游事业的先天优势,然而在高青县常家镇,更多的是缺少特色的良田与村舍。
  在守住耕地红线与实现乡村振兴上,常家镇又该何去何从?常家镇常兴村给出了答案:发展“渔光互补”农业。
  “村里共有1000亩土地,尽管700亩都已流转出去,但村民依然可以在上面劳作。”干了一辈子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的李建论每每提到常兴村这一产业模式,都会滔滔不绝。
  据李建论介绍,得益于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2016年,常兴村将700亩闲置荒地流转给高青创赢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用于建设30兆瓦农业光伏示范园项目,这一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收70万元。
  村里有了钱,李建论又开始打起了“小算盘”:光伏发电板看似占用土地面积挺大,但实际并不影响耕作,若是再以极低的价格从企业手里回租过来,岂不是实现了土地利用的最大化?
  于是,在常兴村可以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大片光伏发电板下,或小麦丛生,或牛舍连片,或鸭群遍地,更多的则是大片龙虾池。
  如今,这700亩荒地上,有300亩龙虾池、100亩牛舍、100亩鸭棚,都转租给了村里的农户。
  尝到了光伏的“甜头”,村里人又动起了自家房子的脑筋。2017年,常兴村实施了“光伏惠民”——分布式光伏扶贫奔康工程,由村“两委”牵头在符合条件的居民房顶建设了光伏电站,建设资金由村内企业、村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贫困户免费安装。如今,仅靠光伏发电项目便可为村里带来近200万元的收入,实现户均增收1.2万元。
  在向土地要效益的同时,常兴村还大胆向太阳要起了效益,既盘活了闲置土地,帮助村民实现了增收致富,又迎合了国家“双碳”战略要求。而今的常兴村,已凭借在全村建起的“光伏银行”,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名副其实的“光伏村”。
  
生态改善带来经济效益
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
  
  一叶落而知秋。村里的故事也在诉说着常家镇的变化,这直观地反映在数据上。
  近年来,下辖23个行政村、坐拥3.3万人口的常家镇,通过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不断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先后获得“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省级耕地保护激励镇”“淄博市乡村振兴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在文旅项目上,常家镇还建设了天鹅湖国际慢城,拥有天鹅湖湿地观光区、艾李湖生态保护区、安澜湾休闲度假区、慢享乡村集聚区、温泉养生养老区等片区,年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实现年销售收入132万元。景区辐射周边30余座村庄,帮助周边300余户村民实现就业,带动农户增收2500余万元。
  在农业经济上,常家镇创新间作套种农耕模式,打造林下经济产业区。通过整体流转土地1100亩,建设高标准绿色生态林果园种植基地和高青黄河滩区中药材高效栽培模式构建与新产品研发项目。其中,高标准绿色生态林果园种植基地总投资4000万元,可创造经济效益超1亿元;高青黄河滩区中药材高效栽培模式构建与新产品研发项目占地770亩,项目投产3年内合计实现收入4.15亿元,净利润1.245亿元。
  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换来了生物多样性的提升。如今,在常家镇,随处可见多样的植被与栖息的鸟类。数据统计,常家镇依托国际慢城重点项目建设,恢复湿地200万平方米,形成绿化190万平方米,拥有树木80余种、2万余株,吸引了100多种鸟类栖息,还是震旦鸦雀、白鹭、天鹅等珍贵鸟类的重要栖息地。
  常家镇党委书记宋震表示,下一步,常家镇将继续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打造全市乡村振兴精品示范区,全力争创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助力“五区建设”,做好“三篇文章”,把常家镇建设成高青的“后花园”、生态“康养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样板地”,为打造美丽富饶、品质活力、幸福和谐的黄河明珠贡献常家力量。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振兴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06/1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