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  副刊
3    4   
PDF 版
· 鲁中奇观——口头的象形山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09版:  副刊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2/06/14
朗读

鲁中奇观——口头的象形山

更久远

  鹿角山

  油篓寨

  莲花山

  劈山

  胜佛山

  枕头顶

  鲁中奇观——口头的象形山
  □ 文/图 顾长水

     鹿角山
  鹿角山,也叫鹿角寨,是博山区与淄川区的界山,主峰海拔843米,因从远处看群峰簇拥,形同鹿角而得名。该山又分为大鹿角山、小鹿角山、北顶(秤砣顶)三个峰顶。
  鹿角山地理位置险要,主峰也十分险峻。山上有天然山洞,还有围墙、房基、寨门等遗迹以及水池和磨盘等生活设施。特别是人工开凿的两个各有一间房屋容积的蓄水池,积蓄的雨水成为山上避难百姓的救命水。古时附近百姓靠这险峻的山寨和完备的设施,成功地躲过了一次又一次劫难。鹿角山成为当地百姓躲避战乱和匪患的避难场所。
  鹿角山也是抗战时期抗日民兵活跃的地方。据《中共口头乡党史大事记》记载,1942年秋,西股村民兵队长孟照仕率领民兵20余人在此伏击了伪四师一个连,缴获甚多。

     油篓寨
  油篓寨以其像古时候盛油的油篓而得名。
  据当地百姓传说,这座山原先叫玉楼山。早年间,岭南边博山池上有一个青年时常挑着两花篓西瓜经此去赶窝疃集。他的西瓜皮薄瓤甜,颇受百姓欢迎。
  一天,这个青年赶完集回来到达玉楼山时已是傍晚,夕阳的余晖投射在山顶的悬崖峭壁上,一片金碧辉煌。他越看越想看,就把担子放下,在一个小山洞前坐了下来,直到夕阳落山,他才想起赶路。挑担子的时候,他发觉担子很沉,低头一看,发现明明是两只空花篓,竟装了满满的两篓子油,这油还不从花篓的窟窿眼里向外漏。他赶紧往四下里看,发现油是从身边的小山洞里流出来的。
  他欣喜若狂,又怕别人知道这好事,就顺手从山坡上薅了棵万年蒿塞在了洞口。没想到山洞里却传来呵斥声:“哼,看你这么辛苦,想好心帮你,没想到你却是一个如此贪心的人!这油万年不淌了。”
  这个青年吓了一跳,转身去看他的花篓,花篓里竟然空空的,什么也没有了,但盛过油以后的花篓却变得油汪汪的。他赶快把那棵万年蒿拿出来,可是洞口已经不淌油了,只留有一点淡淡的油迹。他只好垂头丧气地担着空花篓赶路。
  一路上,他见人就说:“玉楼山上淌油了,你看我这花篓都成油篓了。”乡亲们对他说的话半信半疑,但看看他挑的花篓确实是油亮油亮的,都觉得不可思议。
  此后,这个青年想起那满满的两篓子油就后悔不已,常常跟别人念叨他的奇遇:“玉楼山上淌油,这个山就是一个大油篓!”听多了,人们就把这个青年的故事当笑话一样传来传去。传的时间长了,也借着“玉楼”和“油篓”的谐音,还借着玉楼山形似“油篓”的形状,玉楼山的名字就渐渐地被叫成了油篓寨。

      莲花山
  莲花山,状似含苞之莲。其主峰四周绝壁,崖高数丈,峰顶庙宇恢宏。要到峰顶,只有通过一道狭窄的寨门才能上得去。传说以前这一带是汪洋大海,莲花山的悬崖上曾有拴海船的大铁环。
  新中国成立前,一个外号叫翟大盒子的土匪头子,曾纠集人马盘踞于莲花山。这伙土匪抢粮绑票,为祸乡里,无恶不作,当地百姓苦不堪言。据老辈人讲,这些土匪最让百姓害怕且憎恨的是,被绑票者的家属若不能按土匪的要求及时缴纳钱粮,他们就会撕票。而撕票的方式是将人从数丈高的山崖上残忍地扔下去,没钱的百姓只有在崖下收尸的份了。
  站在梦泉山顶西望,不远处独立的山峰是莲花山的主峰,再远处就是连成一线的马鞍山、孟梁台、鹿角山了。

      劈山
  所谓劈山地处涌泉村,是涌泉风景区和梦泉风景区的分水岭,也是涌泉村和梦泉村的界山。
  由于在山岭上两座山体挨得很近,远看两山之间好像是只留有一条缝,似一座山被人用刀劈成了两半,故名“劈山”。其实,这座山有好几个名字,初始叫“风门”,后来开始搞旅游区,涌泉这边叫劈山,梦泉那边取名叫一线天。
  一部电视连续剧《马向阳下乡记》的播出,播红了涌泉,也叫响了“劈山”。

      胜佛山
  胜佛山这山名乍听起来略显生疏,这是笔者在家乡的荒山野岭上发现的又一座象形山。它位于劈山的东侧,是梦泉涌泉两风景区共同拥有的一座长而扁的山峰,当地人俗称“扁寨”。
  2018年3月21日,我在整理照片时突然发现一张图片中的山峰活脱脱就是一个美猴王的头。这是从扁寨的东侧拍摄的一张扁寨的侧面照,最逼真的是其眼睛、鼻子和尖嘴猴腮的样子,还有那被金箍勒扁了的额头、头顶上的紫金冠。我又找出此前拍摄的几张不同机位的片子,发现形象略有差异,有时像威风八面的将军,有时像面目狰狞的狮虎兽,但最逼真的还是美猴王的形象了。

      枕头顶
  搁笔寨的东边是枕头顶。这是东等村的一座山头,山顶平平的,呈长方形,因像农村老人夏天睡觉用的凉枕而得名,当地人都叫它豆枕顶。
  东等村的地名大多是象形地名。如铃铛峪,就是这条嵧里有两条小嵧像两个铃铛;面峪又叫明暗峪,因这条嵧比较深,两边的岭比较高,白天因岭高遮阳的缘故,嵧子的东西两坡一面亮一面暗,故名;倒八峪,以名释义,就是这条嵧里面比外面宽阔,中间又非常狭窄,有了这个狭窄的“丫腰”,整条嵧极像一个“8”字……
  童年拾麦穗
  □ 张修东
  晚上外出散步,社区一老人骑车打眼前走过。妻子说,你看老人这么大年纪,还出去拾麦子,不容易啊。仔细看,果不其然,老人的自行车后座上驮着好几袋麦穗头,引来好多人羡慕的目光。
  散步途经麦收现场,在大型收割机前驻足,机器轰鸣前行,只有几只鸟儿捡拾着散落的麦粒,却没有发现拾麦穗的人。
  在老家上中学时,赶上周末,复习完功课,奶奶一定递过一只篮子,说谁家跟前的地儿今天收麦子,快去拾麦穗。“等你们回来了,饭也做熟了,啥也不耽误。”
  麦假拾麦穗,就是我们的分内事。在农村,只知道读书,不去拾麦穗,好似丢了本,不是件光荣的事,也叫人笑话。
  对于拾麦穗,母亲身体力行。她常说:“自己下力得来的,做啥吃不香啊。”有时家务事多,母亲摊的煎饼不够我上学住校带的,就从粮食瓮里挖出一瓢麦粒,让我去学校附近的饭店换馍馍吃,以改善生活。其中的麦粒,就有母亲拾麦穗拾来的。吃着白面馍馍,想着母亲的辛劳,总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才能对得起母亲,对得起麦子,责任感油然而生。
  不是每块地人家都同意拾麦穗。有些人家收完麦子,让孩子看护着,自家人简单扒拉几口饭,就开始在地里争先恐后地寻摸,拾麦穗的事儿自己解决了。也不是每块地里都能拾到麦穗。干了一辈子农事,有的农人干活干净利索,揽过麦子,镰刀挥过,几乎没有几株麦子能够逃脱,也就没多少可拾的麦穗。
  田广地阔的大片麦地,拾麦穗的人自然就多,小块地往往是不错的选择。太阳火辣辣的,晒得脸发烫、头冒汗,确实不好受,但每当篮子满满的,收获的喜悦会冲淡一切。麦穗,像女孩的辫子,结实鼓胀,散发着幽幽馨香;又像青春的男孩,筋骨饱满,呈现着蓬勃气息。多少年了,那些人工割麦,黑压压一群人跟着拾麦穗的景象还在脑海翻腾。邻家大嫂眼疾手快,干活麻利,从一块地里出来,她拾的麦穗总是最多。而我总是小心翼翼,既怕有麦穗漏网,也怕麦芒扎手,结果可想而知。
  心动不如行动,趁着地里的土豆刚刚收获,我和妻子拿上锄头,奔赴土地,说干就干。午饭的土豆炖豆角,一定像煮透的麦仁饭,味道更香浓、更久远。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06/1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