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齐迹
3    4   
PDF 版
· 《柳秀才》:神仙也互相伤害吗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 “三不要”将军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 久处不厌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15版:齐迹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三不要”将军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2/07/01
朗读

《柳秀才》:神仙也互相伤害吗 



  □ 焦伟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万事万物中隐藏着的大道规律,在古代不容易被科学认识,于是人们依据自己的感知和想象,塑造了各路神仙,赋予了他们超自然的力量,跳出三界,长生不老,神通广大。同时,又专业分工、各负其责,管辖一定的三界事务和五行征兆。好的神仙便香火旺盛、逢时祭拜,坏的鬼妖便邀僧寻道、择机祛除。《聊斋志异·柳秀才》篇,描写的就是柳树神泄密行踪拯救沂水县被蝗虫仙小施惩罚的故事。
  此篇不长,全文引来。
  明季,蝗生青兖间,渐集于沂。沂令忧之。退卧署幕,梦一秀才来谒,峨冠绿衣,状貌修伟。自言御蝗有策。询之,答云:“明日西南道上,有妇跨硕腹牝驴子,蝗神也。哀之,可免。”令异之,治具出邑南。伺良久,果有妇高髻褐帔,独控老苍卫,缓蹇北度。即爇香,捧卮酒,迎拜道左,捉驴不令去。妇问:“大夫将何为?”令便哀恳:“区区小治,幸悯脱蝗口!”妇曰:“可恨柳秀才饶舌,泄吾密机!当即以其身受,不损禾稼可耳。”乃尽三卮,瞥不复见。后蝗来,飞蔽天日;然不落禾田,但集杨柳,过处柳叶都尽。方悟秀才柳神也。或云:“是宰官忧民所感。”诚然哉!
  故事很好理解,写的还是明朝那些事。山东遭了蝗灾,沂水县令梦见高冠绿衣秀才献上御蝗之策:蝗神是个什么样的、从哪里走、骑着什么驴子等等,求她可免。居然第二天让县令在西南方向等到了,哀求之,还请喝了三大杯酒。蝗神无奈接受了县令乞求。蝗虫来了,果然不进庄稼地,为了报复,却把所有的柳树叶子吃光了。
  查植物志、植物学史等资料,柳树有五百种之多,多分布在北半球温热带,是我国人工栽培最早的植物之一。传说隋炀帝修大运河时,在河堤上普遍种柳,并赐皇家杨姓,所以也称杨柳。聊斋里写柳树故事的,独此一篇,但是柳树却是自《诗经》以来,众多文学作品里不可或缺的歌咏题材,树立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形象。

     一
  以柳树起兴的《诗经·小雅·采薇》,堪称千古绝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表达了远征的战士凄苦忧伤的悲愤之情。
  从《世说新语》以及曹丕的《柳赋》来看,柳树在魏晋时期还没有被赋予象征离别之寓意,只是慨叹时光流逝、韶华不再,“树犹如此,人何以堪?”隋唐以后,柳树才被文人墨客描写成江南景色的表征和亲友不愿离别以及美好祝愿的具象。“客舍青青柳色新”,更衬托了“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如隋代佚名《送别诗》: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也可能是柳与留谐音,并且柳树还有一个特点——即插即活,所以古人有所寄托,送别时折柳枝相赠寓含期望留下的意思,表达依依不舍和祝愿异地生活更好的感情。如唐代杨巨源的《折杨柳》:
  水边杨柳麴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唐代贺知章的《咏柳》开辟了柳树代表春天来了的一种新境界,把柳树在初春最先发芽返绿的特征形象地表达出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有宋一代,也有不少咏叹柳树的高手,如张先《蝶恋花·移得绿杨栽后院》:
  移得绿杨栽后院。学舞宫腰,二月青犹短。不比灞陵多送远,残丝乱絮东西岸。
  几叶小眉寒不展。莫唱阳关,真个肠先断。分付与春休细看,条条尽是离人怨。
  还有翁元龙的《醉桃源·柳》:
  千丝风雨万丝晴。年年长短亭。暗黄看到绿成阴。春由他送迎。
  莺思重,燕愁轻。如人离别情。绕湖烟冷罩波明。画船移玉笙。

      二
  明清时期也是延续历朝历代对柳树的怀思托情,这里我们不妨特别推出王士禛的《秋柳》诗。当时,蒲松龄是特别推崇王渔洋的,在蒲松龄坐馆的西铺毕家俩人还曾见过一面,偶有书信来往。不仅因为他是清初诗坛领袖,还因为王曾借阅聊斋书稿,摘编记用了一些故事(《池北偶谈》),对书中部分故事进行了独到的评点,并写诗《戏书蒲生<聊斋志异>卷后》:“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蒲松龄读后应该是很受感动,在聊斋手稿里把王渔洋的批语恭敬抄录,并作《偶感》以表达受赏识得知音情谊:“潦倒年年愧不才,春风披拂冻云开。穷途已尽行焉往,青眼忽逢涕欲来。一字褒疑华衮赐,千秋业付后人猜。此生所恨无知己,纵不成名未足哀。”我这么潦倒屡试不中,看到您的诗真是如春风吹来,云开云散,我正处于迷惘没有出路之时,受到您的青睐感动得泪满眼眶。真是“一字之褒,宠踰华衮之赠”,相当于赠我华贵的礼服,我原以为这辈子没有知己了,这回有您的表扬,就是人生不成功我也不会哀伤了。两位家乡相隔不远的同时代文学大师的交往,因此传为了一段佳话。
  王士禛24岁那年,也就是顺治十四年(1657)秋天,在济南大明湖畔与诸名士雅集,看到亭下杨柳,披拂水际,绰约近人,怅然有感,赋诗四首,轰动一时。且看第一首:
  秋来何处最销魂?
  残照西风白下门。
  他日差池春燕影,
  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曲,
  梦远江南乌夜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
  玉关哀怨总难论。
  秋天了哪里最让人哀愁,当然是李白曾歌咏过的,西风残照里柳树很多的南京白下门处,以前翩翩翻飞的燕子穿柳而过,如今只剩下如烟如雾的憔悴景象。思妇看到春天柳色清新,后悔让夫婿去征战升官,不知是谁的梦落到了惊起乌鸦一片的深夜村庄。如此哀怨还是不要听当年音乐家桓子野吹笛子吧,听来会更加悲伤,就像羌笛声声一样怨恨杨柳不让春风度过玉门关。不得不说,秋柳诗用典毫无穿凿痕迹、笔墨流畅,确实开创了一种虽然无我但让人浮想联翩、神采悠长的风气。此诗当时在大江南北和者众多,正如著名学者赵伯陶先生评价的:“那种欲说还休的诗歌语言,含蓄模糊的意象组合,都造成一种半吞半吐的朦胧感,尽管这种表现手法并不特别体现艺术的闪光点,却因为与那一时代士人阶层极力向内心世界逃避人生的趋向合拍,从而获得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魅力。”王渔洋也就成为清代吟咏柳树的扛鼎之人。

      三
  说了柳树,让我们再来说说灾害。蒲松龄生活在社会下层农村,对农民所经受的困苦凄惨生活感同身受。封建社会里的农民,不但要受到压迫剥削,还要忍受天灾的折磨。据《淄川县志》载记,仅蒲松龄生活的康熙年间,就遭受旱灾、虫灾、涝灾、雹灾等二十余次。蒲松龄也有诗《蝗来》写到蝗灾:蝗来蔽日影从横,下上扰扰如雷轰。风骤雨急田中落,垂垂压禾禾欲倾。老夫顿足何嗟及,唇干舌燥瞠双睛。老妇解破襦,杆头悬结为旗旌。稚子无所计,破釜断作双鸣钲。手挥口叫惊始去,到头回看复已盈。禾头公然相牝牡,或言旬日遗虫生。薨薨飞来犹未尽,我观此状心悲悯。在大灾面前,农民那种无可奈何无计可施、全家上阵效果寥寥的情景,真是可怜之至。农人们各顾各家,没有协力扑杀,反而引起争斗,蒲松龄看到眼里痛在心上,还作了《捕蝻歌》伤之。在那个时代,寄托神仙来免除灾祸,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蒲松龄了解底层农民生活,因为他本身就是本分农家。那时,农民生活有多惨,蒲松龄在《记灾前篇》里有详细记载:“道殣无人瘗,禽犬分葬之。”更惨不忍闻的是,街市上竟有卖人肉、人油者:“货人肉者,凌晨驱驴,载送诸市肆,价十分羊之一。或炼人膏而渍之,以杖荷坛,击铜板市上,价视乌麻之槽磨者。”而官府怕追责,竟隐瞒不报,还驱赶灾民,“大旱三百五十日,陇上安能有麦禾?报到公庭犹不信,为言庭树尚婆娑。”官僚们说哪里有旱灾啊,院子里的树不是很葱茏吗?百姓饿死了,为何不吃肉糜?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如此不怕伤害、献身爱民的柳秀才,当用魏文帝如椽之笔歌之:
  伊中域之伟木兮,瑰姿妙其可珍。禀灵祗之笃施兮,与造化乎相因。四气迈而代运兮,去冬节而涉春。彼庶卉之未动兮,固肇萌而先辰。盛德迁而南移兮,星鸟正而司分。应隆时而繁育兮,扬翠叶之青纯。修干偃蹇以虹指兮,柔条阿那而蛇伸。上扶疏而孛散兮,下交错而龙鳞。在余年之二七,植斯柳乎中庭。始围寸而高尺,今连拱而九成。嗟日月之逝迈,忽亹亹以遄征。昔周游而处此,今倏忽而弗形。感遗物而怀故,俯惆怅以伤情。于是曜灵次乎鹑首兮,景风扇而增暖。丰弘阴而博复兮,躬恺悌而弗倦。四马望而倾盖兮,行旅仰而回眷。
  秉至德而不伐兮,岂简车而择贱。含精灵而寄生兮,保休体之丰衍。惟尺断而能植兮,信永贞而可羡。
  且把最后一段直译:柳树秉持深恩厚德却从不炫耀啊,不分高贵低贱普遍地给世人带来凉荫福泽。它内含高尚灵魂生存于天地之间啊,保持着自身美盛不衰的风姿。只要剪下一尺细条就可以栽培啊,实在是忠贞不渝而令人羡慕。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07/0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