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升翔 团山,是小顶山后坡的一座小山。这里谷深林密,清幽寂然,又有怪石清泉,溪流潺潺,还有蝉鸣鸟叫,松鼠跳跃。一个未经任何人工雕琢的山林,一处原始朴素的自然风光。 初中时,曾与同学好友刘衍深、袁徽武、赵增安,多次结伴游团山。线路大体一致,过李家窑,登小顶山,到泰山奶奶行宫,转东南后山,下峡谷,进团山。然后到泉涌处,沿小溪一路下山至神头。顺孝妇河畔公路,经七孔桥,进大街南头,过孙家相府,各回各家。 少年时代,精力旺盛。活蹦乱跳的我们,十几里山路下来,亦不知疲倦。行走在青山绿水之间,粘烧钱猴(知了)、逮蝈蝈、捕蚂蚱,无忧无虑,开心好玩。 有次,我们几个玩伴,客串了一次装卸工。外地一辆货车,到有机化工厂拉电石,只有司机,装货无人。机缘巧合,急人所难,我们四个利用星期六的下午,将几十个装满电石的大铁桶,从仓库装上了大货车。回报是感谢与赞扬,物质奖励是一张五元的票子。 面对意外的奖金,商议之后,决定取出两元,举杯庆贺。地点:团山泉眼,附近的小树林;人员:我们四人,一个不少;美酒佳肴:两瓶汽水、一块猪头肉、几只黄瓜西红柿。那天,小伙伴第一次野炊,尽兴敞怀。夕阳斜照团山,踏上回家的小路。小溪边的一处水洼,两条一米多长的水蛇,自由自在地游荡。第一次看到水蛇,无恐惧之感,反心生喜欢。水蛇的轻柔曼舞,让我想到西湖边的白蛇、青蛇。这两条水蛇,能不能变成美丽的娘子呢?忽然感觉,游动的水蛇,有灵气与仙气附身,令人喜爱。 青少年时代,最后一次游团山,是1975年。下乡后第一次回城,借了一台相机,与增安、徽武、衍深,信步漫游,先到小顶山,又转到团山。半山巨石上,留下我们的合影,山涧溪谷边,拍下欢乐戏水的瞬间。 47年后,又回团山。这次是知名自媒体《美食博山》作者群的雅集。雅集,听起来文绉,其实就是野餐聚会,城外郊游。发起者是群主琴侠。琴侠,年已古稀,精神不减当年。写作、音乐、爬山,是其三大爱好。端阳是总策划,又兼导游、主持、联络员。进山的车辆通行证,一证难求,琴侠顺利搞定。纸杯、蚊香、风油精,这样琐碎的小件,琴侠都提前准备,带上了团山。 美食博山,一帮“吃货”。说是每人自带一菜,大都无视规定,超额奉送。群友“吃货”,早晨赶到鱼市,挑选一条活蹦乱跳的清江鱼,做了一锅拿手的酸菜鱼,连同高压锅,端到山上。鲁博起大早,选购原料,亲自下厨,烹制“小菜四碟”:博山炸肉、香煎豆腐、美极皮肚、时令松花蛋。国家级烹饪大师“登高望远”,带上几份博山烤肉、青梅居牛肉干,又烹制一盘拌花菜。众人品尝花菜,连连叫好,经主厨解密,方知是蚝油炝拌,其中工艺颇为复杂。如果雅集评选最佳菜肴,一个是王氏美极皮肚,一个是孙氏蚝油花菜,两菜必当入选。为何?这两菜最先被扫光。 因疾未能参加聚会的散淡闲人,撰文发群祝贺。其中一段,叙及美食: 群主群友,十余人许,……桌上有自带佳肴:烤肉、炸肉、豆腐、皮肚,德扒、花生、刀鱼、蛤蜊,更有凉菜四枚、猪头肉一盆,七荤八素,色香味俱全,并有白红佳酿、啤酒若干,泉水洗茗野柴烹茶…… 美酒佳肴,新朋旧友,大家徘徊于山林之间,落座于半山吕祖庙前,高谈阔论,畅叙友情。酒过三巡,气氛更趋热烈。天南地北,古今中外,海阔天空,无不涉及。当然,地方掌故,民俗轶事,是议论最多的话题。闲扯议论中,受益良多。琴侠关于博山老城城墙布局的解释,纠正了我六十年的认识谬误。祖籍大街,一直以为是博山城里。其实错也。老城墙的位置,将博山最繁华的大街、西冶街,都隔到了内城外。印象中沿孝妇河而建的城墙,其实是圩墙,也可以说是外城墙。大街小刘家胡同,居于老城墙与圩墙之间。如果归类,我应该是老城城根下的“城里人”。 则文兄,则解开我心中的一个谜团,关于某钢铁厂倒闭破产的谜底。则文当年全程参与该企业的重组谈判,对许多关键问题了如指掌。转型期间领导人的担当精神,政企之间的复杂关系,个人与企业在市场大潮中的跌宕命运,听则文兄的精到见解与析剖,不仅感慨系之。一粒微尘,可以反映世界。钢铁厂的境况,浓缩了博山大多数企业的命运。 下午3点半,雅集结束。剩菜打包,已成习惯;将所弃垃圾分类装袋,带到山下,则让我心生敬佩。聚餐之前,群主已将数个垃圾袋,分置桌前各个方向。聚餐结束,残渣余孽,各种垃圾,尽归袋内,一片纸屑、一块鱼骨都清扫得干干净净。 这是一次文明的雅聚。雅,在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正也。雅道,正道。 能参加雅集,倍感荣幸。为群友的“雅道”精神,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