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时局
3    4   
PDF 版
· 我国内地首现猴痘病例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08版:时局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2/09/18
朗读

我国内地首现猴痘病例
疾控中心专家:漏网风险可能性小 “外防输入”措施发挥了屏障作用


  重庆市9月16日通报确诊1例境外输入猴痘病例。这是此轮猴痘疫情流行以来,我国内地首次发现猴痘病例。
  今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猴痘成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截至8月中旬,全球8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大约4万例病例。
  根据我国今年印发的防控指南,猴痘病例应严格单人单间隔离,对密接者要进行登记、集中隔离和医学观察。

重庆发现1例境外输入猴痘病例 其密接者核酸检测均为阴性

  记者从重庆市第124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9月16日,重庆市发现了1例境外输入猴痘病例,该病例系国外中转重庆入境的外省人员。目前所有密切接触者均已开展猴痘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经专家研判,该病例入境重庆即被集中隔离,无社会面活动轨迹,疫情传播风险低。
  根据通报,该病例入境重庆后,按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对其实施闭环转运和集中隔离,在集中隔离期间进行例行健康监测时,发现了皮疹等症状。防疫人员根据重庆市《关于做好猴痘监测工作的通知》要求,对该入境人员进行了采样,并开展了猴痘病毒核酸检测,经重庆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及中国疾控中心复核,实验室结果猴痘病毒核酸阳性,国家组织专家诊断为猴痘确诊病例。该病例正在定点医院进行集中隔离治疗,情况稳定。截至目前,该病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
  猴痘疫情发生后,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指挥调度、安排部署防控和处置工作。截至目前,该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均已落实隔离医学观察措施。按照国家《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年版)》要求,隔离医学观察时间为21天。

我国已有三地发现猴痘病例

  重庆市这一病例为自国外中转重庆入境人员。记者注意到,我国已有三地发现输入性猴痘病例。
  今年6月24日,台湾疾控部门首次监测到一例输入性猴痘病例,为一名20多岁在德国留学的男子,回到台湾后出现症状。
  今年9月6日,香港卫生防护中心通报,一名30岁男子猴痘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其症状包括皮疹、淋巴肿胀、喉咙痛等。该男子曾在美国居住,途经加拿大、菲律宾。

吴尊友:重庆猴痘病例漏网风险可能性小

  2022年5月以来,世界多个非流行国家报告了猴痘病例,且存在社区传播。
  2022年7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猴痘成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截至8月中旬,全球8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大约4万例病例。
  9月17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发文表示,加强社会层面的猴痘疫情监测和预防工作是必要的,在重庆报告“首例”猴痘病例之外存在漏网病例的可能性非常小。
  吴尊友表示,我国新冠疫情防控的“外防输入”措施,为防止猴痘疫情输入,发挥了重要的保护屏障作用。这次重庆报告中国大陆“首例”猴痘病例的发现,就是在新冠防控入境“7+3”隔离措施中发现的。猴痘的潜伏期为5至21天,多为6至13天。新冠防控的入境“7+3”隔离措施,可以拦截住大部分境外输入的猴痘病例。但对于潜伏期超过7天的病例,就有可能流入社会。
  针对重庆报告的中国大陆“首例”猴痘病例,是否还有漏网的病例的问题,吴尊友表示,在重庆报告“首例”猴痘病例之外存在漏网病例的可能性非常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虽然目前可能没有漏网的,但不代表将来没有漏网的。”吴尊友说,由于猴痘的潜伏期多在6至13天,随着猴痘疫情的继续扩散和我国入境人数的不断增加,超出新冠7天隔离观察期的猴痘感染者流入我国社会层面的可能性将会逐渐增加。“因此,加强社会层面的猴痘疫情监测和预防工作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他表示,多数猴痘感染者会在几周内康复。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果不能获得及时的医疗服务,可出现死亡。

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有一定免疫力

  吴尊友介绍,猴痘病毒与天花病毒具有相似性,具有交叉免疫保护作用,曾经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对预防猴痘具有保护作用。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消灭天花,即此前出生的人接种过预防天花疫苗,对猴痘有一定的免疫力。而此后出生的人,不再接种天花疫苗,普遍对猴痘易感。
  “从人群年龄结构来看,我国42周岁以上的人,即占总人口约一半以上的人群都对猴痘具有免疫力。”吴尊友说,“因此,没有必要通过人群普遍接种疫苗来预防猴痘。”
  为预防可能发生的猴痘感染,吴尊友建议,不要同外国人发生肌肤直接接触;不要同近期(三周内)从境外回国的人发生肌肤接触;不要同陌生人发生肌肤接触;要注意做好手卫生;使用公共厕所,包括出差住宿宾馆的厕所,如果使用坐便器,尽可能使用一次性坐便纸,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用酒精湿纸巾或蘸热水的纸巾擦拭后再使用。

猴痘会“人传人”吗?
会自愈吗?
4问“猴痘”
  
  重庆市确诊1例境外输入猴痘病例后,一时间,朋友圈也开启了在线问诊模式。重庆卫健委对什么是猴痘、猴痘的临床表现、传播途径、预防治疗进行了解答。

  Q1:什么是人兽共患病?
  A: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的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如鼠疫、恙虫病和钩端螺旋体病等,人类进入这些地区时亦可受到感染。其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数百种微生物。
  猴痘的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包括猴、黑猩猩、人等)感染后也可成为传染源。
  1970年在刚果确诊首例猴痘病例,目前认为,非洲的中部和西部地区为猴痘地方性流行地区,而且,病例主要分布在非洲中、西部热带雨林地带。在非洲以外地区的非地方性流行地区,既往发生的猴痘疫情较少,且本地传播有限,绝大多数都有非洲地区旅居史。但从2022年5月开始,截至9月14日,全球103个国家、地区共报告猴痘确诊病例59147。

  Q2:人与人之间主要是怎么传播的?
  A:皮肤接触是主要的传播途径。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的网站上写着:“动物传人需要接触体液,而人传人则是因为密切接触了感染的呼吸道分泌物,需要长时间、面对面接触才会传染。”
  最近几项研究表明:1.猴痘患者皮肤损伤处采集的样本中含有的病毒比从咽部采集样本的病毒含量多很多;2.本次病例以中青年男性为主;多为男男同性恋者,疫情传播与性活动密切相关;很少发生在从未与之发生性接触的家庭成员里;3.在他们检查的人群中,口腔和喉咙里较多的病变与口交行为有关,而肛门内和周围较多的病变则与肛门性行为有关。

  Q3:什么是自限性疾病
  A:自限性疾病是指疾病在发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能自动控制,并依靠自身免疫逐渐回复痊愈,并不需要特殊治疗,如某些病毒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的自限性疾病有:流感、腮腺炎、甲肝、戊肝、水痘、轮状病毒肠炎等。
  2022年版《猴痘诊疗指南》指出: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预后与感染的病毒分支、病毒暴露程度、既往健康状况和并发症严重程度等有关。西非分支病死率约3%,刚果盆地分支病死率约10%。
  猴痘潜伏期是5至21天,多为6至13天,临床表现早期为寒战、发热,伴头痛、乏力、肌痛及背部疼痛。多数患者可出现淋巴结肿大(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发病1至3天出现皮疹,呈离心性分布(面部→四肢→全身)。皮疹经历从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疹到结痂的变化。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支气管肺炎、脑炎、角膜感染、脓毒症等。
  目前国内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和并发症的治疗。

  Q4:猴痘病毒可怕吗?
  A:从目前来看,猴痘病毒从传播能力、致病力、死亡率等方面都只是“低配版”的天花病毒。我国为猴痘非地方流行性国家,目前病例数极少,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在入境隔离期间发现并进行了有效管控。
  目前猴痘一般采取以管理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对于高危人群(儿童、免疫低下者、高危性行为者、职业暴露者)建议做好必要的预防工作:
  1.接种猴痘疫苗(我国正在研发,目前可接种天花疫苗);
  2.尽量避免接触可疑疫源地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包括患病或死亡动物),不直接接触动物的体液、分泌物、血液等,肉类必须彻底煮熟后才能食用。
  3.必须接触猴痘患者,应避免身体密切接触,避免与可疑感染者发生性行为,避免共用生活用品(如床上用品、衣物等),
  4.接触染病动物或患者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如佩戴一次性乳胶手套、医用防护口罩、一次性隔离衣等)。注意做好手部卫生,及时用肥皂、洗手液等在流动水下洗手。
  5.疫区入境人员入境21天内应主动开展自我健康监测,若在国外有可疑动物、人员或猴痘病例接触史,应主动联系当地疾控机构进行咨询和报备。
       本报综合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09/1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