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  副刊
3    4   
PDF 版
· 马踏 湖记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10版:  副刊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2/09/29
朗读

马踏 湖记 



  马踏
湖记
  □ 刘培国
  “稻香蒲茂柳苇翠,鱼虾毛蟹河蚌全。”坐落于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北部的马踏湖以芦苇密布、河汊丛生著称,它不仅仅是一个湖,而是一个多功能湖泊湿地系统。我居住的地方距离马踏湖直线距离不足二十公里。马踏湖像一面镜子,照出我懒惰的脾性,总觉得近在咫尺,抬脚即到,不料从多年前去过一次,再次造访马踏湖,已是四十年以后。
  上世纪80年代初,我随画家高潮先生拜访桓台县起凤镇鱼龙村湖乡。鱼龙处马踏湖中心,湖水漩涡不定,传为龙窟。天将雨,往往见龙挂;雨歇,还归于此,故名鱼龙湾,素称“小桥流水人家,荷花芦苇世界”。高潮先生惯常在湖区写生,是鱼龙的常客。那一次,我看高潮在马踏湖画鱼,一根带叶子的柳条串起三条大鲫鱼,鲜活淋漓,像发生在昨天的事一样。1984年,时为淄博电视台记者的王金明,拍过一个专题《我的故乡锦秋湖》,由赵忠祥解说,央视第一频道播出。一位老农在湖岸柳荫下编制苇席,透过苇席的空洞,可见一个湖乡稚童趴在草地上,双手托腮,专注地凝望着编织者灵巧的手。这是专题中的一个镜头,近四十年过去了,还清晰地定格在我的心底。这是电视艺术的魅力,更是马踏湖的魅力。
  2022年9月24日,蓝天白云下的马踏湖光可鉴人。淄博市老年记者文化艺术协会一行二十余人应邀访问马踏湖,人们径直来到中国湿地自然公园展示区。马踏湖核心展示区成为辽阔的水面,像一面银镜,任白云、祥鸟上下翻飞,混淆了天与水、水与天。
  为节约时间,主人建议我们一行乘坐电瓶游览车绕湖一周,做走马观。
  过画舫码头、茭歌桥、闻莺桥,见沁芳桥下栖息着四只黑天鹅,它们左旋右转,或引颈或潜首,俨然湖中主人。登上电瓶车,沿顺时针方向环湖一周。上芙蓉桥,右手可见避风亭,再喜雨亭、与谁同坐亭。过通波桥、绿锦亭、岚烟桥、凤栖桥、彩虹桥、恬淡桥,有秋水渚、青丘襟于右侧,接着是蓼洲桥、管鲍桥、白云亭、云水间桥、盈水桥、淡泊桥、望湖亭。数武一桥,百步一景,景随步移,光影乱眼。原来这马踏湖核心区就有二十座桥,马踏湖全域,则有水陆桥涵七十多座,座座有名,桥桥有故事。
  马踏湖湿地,从西往东12公里,从北往南是8公里,96平方公里,海拔只有七八米,比桓台县城低一半,是亘古以来
  泰沂山脉北麓山前冲击平原与黄河冲积平原的迭交洼地。猪龙河南来,孝妇河西来,乌河东来,三河汇流成浅平川湿地这个漏斗最低处,上面一下雨,水库一放水,全都汇集到这里。过去的台田,一锨下去就出水,就形成了这处天然湿地湖泊。有此一湖,桓台县成为北国江南、鱼米之乡。
  桓台县有“鲁中粮仓”之誉绝非偶然,其农耕文化传统历史悠久。
  明代,新城有一位王象晋,是明末清初诗坛一代宗师王渔洋的祖父,明万历32年(1604)进士,官至河南按察使、浙江右布政使。因深感明末官场腐败,羞与小人同列,遂自免去职,为伍稼穑,在桓台家乡培育良种,推广科学种田,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他在新城南郊购置薄田百亩,建起郊园,名“涉趣园”,取陶渊明“园日涉以成趣”之意,园中修一亭阁,叫“二如亭”,自喻为“如老农,如老圃”。明万历年间,甘薯自西班牙殖民地吕宋传入福建,王象晋获悉后,多方设法引入栽培,在县域内大面积推广,获得稳产高产,泽被乡里。他向乡民介绍了覆盖、烟熏、施肥等方法,预防庄稼霜冻灾害。他还改良了稻麦等粮食作物的栽培技术,试验了果木管理和“置瓶其侧,日夜不绝细流”的滴灌技术,首开古代农业滴灌技术先河。后来他把农业、花卉、果木种植技术写成几与《本草纲目》齐名的农学、植物学著作《二如亭群芳谱》,广为流传,版本众多。到了康熙年间,清政府组织专人对《群芳谱》进行整理增补,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汪灏等人奉康熙皇帝之命,重编《群芳谱》为一百卷《佩文斋广群芳谱》,康熙皇帝亲自撰序文,刊行全国。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业出版社又整理出版《群芳谱》,列入“中国农业丛刊”之一。
  上世纪40年代,桓台人打破古来井水、河水历不相犯的旧制,引乌河水入井,创造了远近闻名的“洞子井”地下水利工程,灌溉面积13万亩,粮食两作三收甚至三作三收,产量由每亩100余斤稳增到400余斤。群众谚语说,“桓台县,不怕旱,洞子井,鸳鸯罐,水车斗子一大串,不靠老天也吃饭。”1975年,桓台全县粮食生产“跨过长江”;1990年,桓台县一跃成为我国江北第一个“吨粮县”。
  文明进步的同时,也让马踏湖付出了痛彻筋骨的代价。
  上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劣质河水从东、西、南三个方向涌入马踏湖,大大超出马踏湖的净化能力,水质变差,湿地萎缩,鸟雀远飞,鱼虾匿迹,生态功能严重退化,马踏湖变成了“酱油湖”。为修复马踏湖生态环境,淄博市痛下决心,对马踏湖闭湖十年,先后投入3亿元,实施全领域治理、全流域修复、全方位管控的水环境治理模式,逐步构建起“三横五纵两湖六湿地”生态水系,形成了“河湖连通、水清岸绿、水润城乡”的生态格局。马踏湖蓄水能力由300万立方米增加到2500万立方米,年均蓄水量1100万立方米,地下水埋深水位抬升1.7米,水质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三类标准。水清了,天蓝了,鱼多了,景美了,马踏湖恢复了往日的生机,群鸟翔集的景象复归于常态。2022年1月24日,生态环境部发布2021年度
  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优秀案例,马踏湖被评选为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第一名。
  2022年6月,马踏湖十年生态修复结束,正式向游客开放,已然成为著名的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全域96平方公里,政府保护的核心区22.4平方公里,荆家的崔家,起凤的付庙、华沟、鱼龙、夏庄,这些河沟都算,全是芦苇沼泽湿地。马踏湖国家湿地公园10.22平方公里,生态旅游开发5.2平方公里。目前,马踏湖水路纵横交织,芦苇两万多亩,藕田5000多亩,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马踏湖生态规范后还有鱼塘、养鸭基地若干。湖区拥有野生动植物共98科、248种,震旦雅雀、野大豆等珍稀动植物常现湖区,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5种,一级保护动物有“鸟中熊猫”之称的震旦雅雀、丹顶鹤、中华秋沙鸭等。
  我最看好马踏湖东部大片的湿地保护保育区,那里相对封闭,可以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让湿地系统进行自然和自由生息。
  依托马踏湖的优美生态,桓台县建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研学实践基地,积极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矗立起践行“两山”理论的桓台样板,也是新时代乡村巨变的一个缩影。
  中午,热情的主人在一个芦苇环绕的湖边饭店接待众人。菜品满目,都与湖鲜有关,白条鱼咸粥、白糖脆藕、清蒸毛蟹、炸湖虾、干烧草鲤、鳞炸鲫鱼、鱼丸子、金丝鸭蛋、泥鳅鲜汤、蒲白黄鳝汤,让我忽然想起了四十年前在鱼龙吃过的软壳螃蟹。螃蟹蜕去了第六层壳,不待新壳硬化,捉来蘸挂葱花、姜末、花椒与新鲜鸡蛋液酥炸,不啻人间美味。
  文友国先鹏说,马踏湖还有一样名吃鲜为人知,叫臭黑鱼,我只知一鳞半爪,欲知其详,推荐你向一位文史专家咨询。不时,我便从这位专家口中得知臭黑鱼的详细信息。
  原来,马踏湖区包括所有河道,过去有丰水期和枯水期。遇到枯水期,很多鱼类会死掉,像白条、鲫鱼、嘎牙、鲤鱼等等,有一种鱼是死不掉的,就是黑鱼。如果水面干涸,一滴水都没有,只要河床淤泥是湿的,黑鱼可以钻入淤泥,生存十五天、二十天不等。如果有新的降水,河道又有了水,黑鱼会从淤泥里钻出,继续存活。其他鱼不具备这个能力,只有黑鱼。黑鱼在马踏湖是非常霸道的一种鱼,老百姓习惯称其为混子,混世魔王的味道。
  也会遇到一种特殊情况,比如半月、二十天没有降雨,需要的河水也来不了,淤泥里的黑鱼便会干死。非常有经验的老渔民,像上山打猎的猎人,有没有野兽出没,一眼就能看出。渔民的眼睛和猎人一样尖,从河床边走一圈,就知道哪个地方潜藏着一条黑鱼。黑鱼潜伏的地方都会有某种蛛丝马迹呈现,这个地方有黑鱼,搭上手一挖,旱地捡鱼。马踏湖面积很大,淤泥下的黑鱼随处可捡。这就是湖区人的习俗,不叫逮鱼,叫拿鱼。从河床里捡到这条黑鱼之后,有大有小,死掉的黑鱼若是一斤、两斤,不稀罕,随手扔掉,如果够大,七斤、八斤甚至更大,弃之可惜,心理矛盾着带回家去。
  湖区人家,忌讳吃死鱼,不愿意吃死鱼,更不愿用死鱼招待客人。这时的黑鱼已经开始发酵变味,自己吃吧!拿羊角沟的粗盐粒子,腌起来,炸炸再吃,不料味道竟特别鲜美,不亚于安徽的臭鳜鱼。这个渔民太聪明了,家里没有冰箱,死鱼带回家不能继续臭,他发明出一个办法,在见到鱼的地处,并不挖出,就地用淤泥垒一圈矮墙,做一个小湾,用小桶提去一些盐粒子,加水溶化,把盐水浇进淤泥水湾。盐水渗进淤泥,河床充当了天然冰箱、有机腌料,盐水慢慢把臭黑鱼润透,黑鱼在淤泥有机质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类似白鳞鱼、鳜鱼在卤料之中,变蛋在料泥中的反应一样,得到发酵之前没有的风味。再过十天八天,去把鱼挖出来,鱼已经带了盐味,不会再继续臭坏下去。马踏湖臭黑鱼就是这么发明的,只限于有经验的渔民,一般人看不到淤泥底下的世界。相对于白鳞鱼、鳜鱼、变蛋,马踏湖臭黑鱼是经典的“腐朽复化于神奇”。
  我不禁惊叹河湾文明如此伟大!惊叹马踏湖的付出如此伟大!我很想再见到渔民在淤泥里腌制臭黑鱼,不是想满足口腹之欲,而是向往一个绿色生态、天人合一的时代。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09/2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