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淄博
3    4   
PDF 版
· 大写的“1”和“100”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 志愿服务有温情 棉被暖身更暖心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 首次申领身份证“跨省通办” 全省首例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04版:淄博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志愿服务有温情 棉被暖身更暖心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2/11/02
朗读

大写的“1”和“100”
相隔17年先后捐献遗体 淄博一对夫妻大爱谱就人生答卷
任灵芝 王昭越 通讯员 高加城

  淄博11月1日讯 2005年,伦少华因病去世,家人按照她的遗愿,将她的遗体捐献。岁月流逝,17年后,伦少华的丈夫王印忠也捐献了遗体和角膜。这对夫妻的温暖举动让人动容,这对夫妻也分别成为淄博市首例、第100例遗体捐献者。
  10月31日晚上9点,王海成和王海国兄弟俩在北大医疗淄博医院急诊室,与父亲告别。“82岁的父亲走完了一生,按照他的遗愿,我们将他的遗体捐献,供医学研究使用。”王海成说,作为遗体捐献执行人,这并不是他第一次执行亲人捐献遗体的要求。早在17年前,王海成兄弟俩按照母亲的遗愿,将母亲的遗体捐献。“他们这是做好事,我们尊重他们的遗愿。”面对刚刚过世的父亲,王海成难掩心中的悲痛。
  记者从淄博市红十字会了解到,王海成的父亲王印忠是淄博市第100例遗体捐献者、第194例角膜捐献者。
  17年前,在广大市民对遗体捐献接受程度还不高的情况下,王海成的母亲伦少华作为淄博市的先行者,成为淄博市首例遗体捐献者。
  王海成回忆,1997年,在华电淄博热电有限公司做核算员的伦少华退休后,无意间看到了淄博市红十字会关于遗体捐献的宣传。身体一直不好的伦少华特别希望能够为医学进步做一些事情。“我是一名党员,如果有一天我不幸离世,把遗体捐献出去供医学研究,促进医学进步,这是一件多么值得去做的事情!”伦少华将这个想法告诉同为党员的丈夫王印忠时,二人一拍即合,一起签署了遗体捐献登记书。
  不久后,伦少华因病去世,实现了捐献遗体的愿望。在妻子去世后的日子里,王印忠时常感慨,“死后能为国家作点贡献,这一辈子也算活值了!”
  1940年出生的王印忠当过兵,退伍后一直在山铝工作。作为党员,他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在生活中乐于奉献。“母亲因病离世后,父亲就常常说,待他百年之后也会做和母亲一样的事情。他们并不认为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不过是尽最后的一点力量罢了。”王海成说。
  截至目前,淄博市红十字会及各区县红十字会登记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781人,实现遗体捐献100例、角膜捐献194例、器官捐献18例,为推动医学教学、疾病研究、有效救治眼疾及重症患者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些捐献者中年龄最大的95岁,最小的不满1个月。
  从淄博市首例到淄博市第100例,伦少华、王印忠夫妇和所有遗体和器官捐献者一样,用无私大爱诠释着奉献,他们用行动印证了一点:生命会在奉献中得到延续、升华,获得永恒。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任灵芝 王昭越 通讯员 高加城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11/0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