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3    4   
PDF 版
· 铭记烈士英名 英雄故事代代传承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03版:要闻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2/11/09
朗读

铭记烈士英名 英雄故事代代传承 

李振兴

  1989年,上高一的刘持文(第二排中间)与老师同学清明节在马鞍山扫墓旧照。

  马鞍山上阻击敌人的工事,可容纳1—3人。

  铭记烈士英名 英雄故事代代传承
《铭记历史 缅怀英烈——纪念马鞍山保卫战80周年》专题报道
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11月8日上午,在本报刊发了《铭记历史 缅怀英烈——纪念马鞍山保卫战80周年》的专题报道后,本报0533-3585000热线电话短短几小时便接到数十个来电,记者的微信朋友圈也收到了数百条点赞评论。这些来电及点赞评论的市民不仅有马鞍山附近的居民,还有见证过这场战斗的村民及共产党员家属,以及有过从军经历的社会人士。
  “有幸替他们看到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太平盛世,他们的事迹应当被代代铭记”

  “我叫张永照,80年前,我亲历了马鞍山保卫战的战场。我至今不忘他们那英雄的形象,他们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11月8日上午,在看到本报刊发的《铭记历史 缅怀英烈——纪念马鞍山保卫战80周年》专题报道后,张永照第一时间发来一段感谢视频。
  1933年出生于淄川区太河镇小口头村的张永照,为躲避战乱,1942年11月9日跟着叔叔张子桐爬上了马鞍山,也正是在那一天,张永照亲眼目睹了这场英勇而又悲壮的战斗。
  “我至今忘不了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他们用石头和家具砸向敌人的身姿,马鞍山上有着太多值得铭记的故事,作为马鞍山保卫战的幸存者,有幸替他们看到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太平盛世,他们的事迹应当被代代铭记。”
  张永照告诉记者,尽管因工作原因长期居于北京,但他从未有一刻忘记故乡的亲人,以及发生在山东这片热土上的英雄故事。在看到本报相关报道后,89岁的张永照激动心绪难掩,为此,他亲自填词并吟唱了一首曲子,以纪念那些光荣献身的伟大先烈们。
  “不忘过去、不忘历史、不忘这些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一种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感谢鲁中晨报对这些历史的挖掘和报道。”张永照说。

  “他们的英勇事迹应该代代流传下去”
  52岁的刘持文是一名登山爱好者,淄博的全部山系都留下过他的足迹,其中,马鞍山是他爬过次数最多的一座山,这里不但有他的故乡,还有一段让他刻骨铭心的回忆。
  “马鞍山那场战斗一直是我想触碰又不敢触碰的历史,因为我的父亲差点死在那。”
  在《铭记历史 缅怀英烈——纪念马鞍山保卫战80周年》专题报道刊发后,刘持文感慨万千,还为此专门写了一篇回忆文章。
  “我的父亲出生于1921年,马鞍山战斗结束后,父亲作为附近的村民,被强制拖去打扫战场,有幸见到了王凤麟烈士的假肢,本想带下山去,却被日本人发现,只得作罢。”
  据刘持文回忆,小时候父亲常给他和他的兄弟姊妹们讲述马鞍山保卫战的故事,对于那段历史他始终存着复杂的情愫。
  “上学时,学校经常在清明节组织学生去马鞍山扫墓,向我们讲述烈士们的英雄事迹。参加工作以后,我依然保留了这个习惯。”
  作为一名登山爱好者,刘持文经常约着朋友一起爬山,每当爬上马鞍山时,刘持文都会向朋友讲述那段历史。
  “正是有了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奉献精神,才有了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他们的英勇事迹应该代代流传下去。希望媒体能够挖掘更多的革命事迹,为社会传递更多正能量。”

  “他们的事迹
鼓舞着我不畏艰险、一路前行”

  “马鞍山保卫战的故事我早已耳熟能详,但重新读完这组报道,内心还是掀起一阵波澜。”
  小口头村处于马鞍山脚下,孙元礼是这个村子里的一员。在谈及马鞍山保卫战的故事时,孙元礼双眼瞬间瞪了起来,身板也更加挺直。
  “他们的精神影响了我一生,每每遇到困难与挫折时,我都会想起这些革命先烈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正是他们的精神,鼓舞着我不畏艰险、一路前行。”
  据孙元礼介绍,抗战时期,他的父亲在马鞍山附近的幸福嵧一带担任地下交通员,在马鞍山保卫战发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刚好接到一项传递情报的任务,失去了支援马鞍山的机会,这也成为了他父亲一生的遗憾。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孙元礼自小便被父亲植入了共产党人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于是,在1971年,孙元礼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在孙元礼51年的党员生涯中,他始终不忘那段血与火的历史,并将这段历史折射出的精神延伸到了对子女的教育上。
  “他们的这种精神,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是一种激励和指引,他们的故事应该被铭记,他们的精神应该被传承。”
  孙元礼告诉记者,在报道刊发后,他第一时间将其转发到微信群和朋友圈,并要求子女深刻领会学习。

  “又让我对这段历史
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思虑良多”

  “尽管不是淄博人,但对于有着参军经历的我来说,每次看到这样的事迹,总会引起内心的共鸣。”
  59岁的张福宁从部队转业后,来到淄博已有34个年头。在看到本报刊发的《铭记历史 缅怀英烈——纪念马鞍山保卫战80周年》专题报道后,难掩内心的激动,第一时间将报道内容转发给了他的亲朋好友。
  “在此之前,我也曾看过关于马鞍山保卫战的纪录片和电视剧,对于那段历史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如今再看这组报道,又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思虑良多。”
  张福宁告诉记者,马鞍山保卫战发生在抗战相对艰难的时期,马鞍山上牺牲的烈士是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真实写照,在马鞍山保卫战80周年之际,看到这样的报道,真切感受到了媒体弘扬奉献精神的责任和担当。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百年奋斗历程,如今已进入新时代新征程,马鞍山的报道充分符合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的要求,也给处于和平时期的我们传递了一种勇于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这样的事迹希望能够让更多人了解。”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王晓明 李振兴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11/0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