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副刊
3    4   
PDF 版
· 秋谷高风 心周天下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08版:  副刊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2/11/10
朗读

秋谷高风 心周天下 



  秋谷高风 心周天下
  □ 赵金雷
  地处鲁中腹地的山城博山,风光秀丽,历史悠久,发源于小城的孝妇河蜿蜒北去,孝文化、陶琉文化、饮食文化在这里源远流长。但如果追溯博山的人文景观,最能代表博山地域文化的,应该是因园和一位历史人物——清朝现实主义诗人、诗歌理论家、书法家赵执信。
  360年前的1662年农历十月二十一日,赵执信诞生在博山荆山脚下的赵府内。后来,他以非凡的科举成就、杰出的文学贡献被后人铭记,成为清初最有成就的六大诗人之一,直到今天,他依然是家乡家喻户晓的历史文化名人。最近几年,博山区政府投巨资修缮因园和赵执信纪念馆,络绎不绝的后人来这里纪念他,敬拜他,人们不能忘记这位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历史人物。
  “泰山东下到高楼,
  楼上人非第二流。
  绚烂大名争附爇,
  萧条深谷自悲秋。
  当轩尺水鱼龙远,
  绕屋层峦薜荔稠。
  几卷怡山诗集在,
  光芒夜夜烛沧州。”
  乾隆进士、时任新城知县的云南宁州人刘大绅游览因园后,敬仰赵执信的学识和修养,感怀他一生的遭遇,写下了这首《题因园》。


  赵执信出生于官宦之家,他所在的赵氏家族于明朝初年从蒙阴县的薄板台,迁居到了青州府益都县颜神镇,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颜神镇改建为博山县(今博山区)。赵氏家族从始祖赵平开始,勤劳善良,忠厚传家,到了清朝初期,这个家族已成为颜神镇上的名门望族,赵执信是第十二代后人。
  赵执信的曾祖父赵振业是这个家族中第一位进士,明天启五年(1625年)出任邯郸县令。后来在任山西按察司佥事时,因为为官清正,体恤民情,当地百姓为其建立了生祠。祖叔赵进美,14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一生为官,政绩辉煌,还秉持诗书传家的传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清止阁集》。赵执信从小在这种浓厚的家庭文化氛围中长大,自幼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和才华,在家乡有“神童”的美称。他9岁能提笔为文,14岁中秀才,17岁以山东乡试第二名中举人,18岁以会试第六、殿试二甲中进士,23岁出任山西乡试正考官,25岁任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同时担任《明史》纂修官,并参与《大清会典》的修订。赵执信惊人的才华震动了当时的大清朝野,也被后人赞叹了几百年,在这个以科举成就而闻名的家族中,他创造了后辈无法逾越的巅峰。
  然而,28岁时,赵执信迎来了命运的逆转,因为“长生殿”事件,他意外地结束了仕途前程,被罢官回家。“长生殿”事件看似偶然,但赵执信的人生经历、为人处世、性格特点,也决定了他仕途并不顺畅。
  赵执信从小家境优越,长辈们对他寄予厚望,关爱备至。因为才华出众,他清高孤傲,风流自信,仕途的顺畅也使他不善于趋炎附势、巴结权贵,所以他难以适应清朝社会腐朽统治中的黑暗和倾轧。“长生殿”事件发生以后,更彰显出了他的刚正不阿、侠肝义胆和凛然风骨。受到事件牵连的有50多人,很多人为了开脱罪责,保住前程,向刑部行贿,而赵执信不仅没有推卸自己的责任,反而为了让其他人得到赦免,把全部罪责揽到自己头上,他上书写道:“赵某当坐,他人无与。”他的一身正气来源于赵氏家风的濡染。
  “所悲入宫早,不恨出宫迟。十年闭永巷,妾貌犹昔时。”这是他告别官场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洒脱,也有内心深处的伤感和落寞。从此他一生游历山水,寄情诗文,始终关心底层民众的疾苦,写下了大量的现实主义诗篇。


  仕途的失败并没有使赵执信一生默默无闻,换来的却是崇高的社会声望、家族地位和文学成就。罢官回乡之后,赵执信大部分时间浪迹江湖,东至黄海,西至嵩山,南到广州,北到天津,特别是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先后去过5次,最后一次在苏州住了4年。多次漫游使他逐渐深入社会,接近人民,他由官场的黑暗渐渐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由个人的不幸逐渐认识到了广大人民的痛苦,于是他写下了大量针砭时弊、同情人民的诗篇。如揭露贪官丑行的《吴民多》:“攫金搜粟恨民少,反唇投牒愁民多。”抨击县令罪恶,歌颂农民暴动的《氓入城行》:“村氓终岁不入城,入城怕逢县令行。行逢县令犹自可,莫见当衙据案坐。”反映虫灾的《纪蝗》:“蝗呼,蝗呼,切莫殚我谷,告尔善地栖尔族,一为催科大吏堂,一为长安贵人屋。”他劝说蝗虫不要吃农民的庄稼,最好到达官贵人的公馆里去落户。康熙四十四年,赵执信作《碧波行》,把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连江千里号悲风,无由吹入长杨宫,翠华春日此徘徊,何不却趁清秋来。”指责皇帝不要只到江南游山玩水,应该到江北查看灾情,体察民情。
  赵执信用含义深刻的《萤火》来寄托家风。“和雨还穿户,经风忽过墙。虽缘草成质,不借月为光。解识幽人意,请今聊处囊,君看落空阔,何异大星芒。”萤火虫生于腐草之中,出身低微,但不屑求助月光照亮,自己发光引路遨游夜空。这也正是赵氏家风的真实所在:品德高洁,志向高远,自力更生,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康熙皇帝去世,雍正继位,友人冯协提醒赵执信,他可能有“弹冠”(复官)的机会,他不以为然,最终以一句“解道萧韶能引凤,何妨一鹤不来仪”婉言谢绝,表达了对高官厚禄的鄙弃和孤高自傲、不肯同流合污的个人品格。


  赵执信始终关注底层百姓生活,他的作品没有矫揉造作,忠实地记录社会现实。他还创立了自己的诗歌理论学说,《谈龙录》是他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完成的一部诗歌理论专著,他批评和反驳了脱离现实、雨雾缥缈的“神韵说”,坚持“诗中要有人在,诗外要有事在”。《谈龙录》不仅改变了清朝诗坛的文风,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部著作奠定了赵执信在文学历史上的崇高地位。
  赵执信游历多年,耳闻目睹了他乡的风俗人情,总结各地的结婚礼仪,写下了一部民俗理论著作《礼俗权衡》,针对博山当地的一些陋习提出了改进建议。“乡党相贺,不过鱼肉蔬果羊酒之类,随宜增减,若浮华之流,罗列金币,喧腾车马,既为受者之烦,亦恐后来难继,有识者裁之。”他建议送礼不要追求浮华。“丧有期矣,遍告于曾吊之客,礼也,以求请送葬为辞,则非也,至于以厚贿邀显官,以重赏聚恶少,煊赫出入,自谓豪举,非我所知矣。”他反对丧事大操大办,告诉人们不要拿着悼念死者的理由,来给活人争面子。“表兄弟若内兄弟,与婿相狎谑,他乡亦有之,不至如乡俗之悖,动则讪父母,诟室家,以为欢笑,反以异己为迂,恐名教中人未合如是。”他告诫人们开玩笑一定要适度,不可过分。
  赵执信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父老的现实生活,而且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作出一些贡献。2003年发现的《赵氏买税碑》再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
  清朝时期,颜神镇已经是鲁中地区的工业重镇,陶瓷、煤炭、琉璃等行业的繁荣,带动了这里的经济发展。但是,许多官僚地痞却乘机欺行霸市、敲诈勒索,当地百姓深受其害。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赵执信对他们的行为深恶痛绝,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为了解决颜神镇“万姓喧腾,集场几废”的局面,赵执信和从弟赵执璲毅然买断了颜神镇的“九行”之税。“九行”指的是:海鱼行、山货行、茧布行、猪行、硝行、矾铁行、绵楮行、榆皮行和碱靛行。其中,硝行和矾铁行最为重要,这些产品关系到颜神镇的工业发展。赵氏兄弟本想造福一方,为家乡做一件好事,然而却因此阻断了一些地方官吏和地痞流氓的财路,这些人开始对他们兄弟怀恨在心,不时找机会报复,买税花费的大量资金也引起了家族内部兄弟的不满,赵执信遭到了一家人的抱怨,他感叹“门户引多虞,氛垢日以积”,只好举家搬离颜神镇,到乡下的红叶山庄生活。
  晚年的时候,赵执信在《题幼子庆赋稿》中,写下了对晚辈的忠告:“心周天下,目尽古今,内足于己,不求胜于人。”他教育后人要关心国家大事,爱国爱民,纵览史书,博古鉴今,不要依赖他人,要学会自己去努力创造,与他人和谐相处,谦虚谨慎,不能争强好胜。赵执信的忠告,放在今天这个时代,也是最高尚的品德,这也是赵氏家族几百年来一脉相承的优良家风。
  赵执信一生虽然失意潦倒,命运多舛,但他顽强抗争,勤奋创作,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取得了辉煌的文学成就,为后辈留下了众多宝贵的文化遗产,他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晚辈的敬仰!今天,在他诞辰36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向这位家族中的优秀长辈表达崇高的敬意!
  诗之花(三首)

□ 卞奎

花园

在我心灵的花园里
盛开着多彩绚烂的花朵

我喜欢普希金的致大海
也喜欢李清照的如梦令

我喜欢贝多芬的和平颂
也喜欢撼天动地的梁祝

我喜欢梵高的向日葵
更喜欢诗虹的百米长卷

还有莎翁的哈姆雷特
还有老舍的骆驼祥子

那一束束百合花
那一束束悦心菊……

当然还有永开不败的玫瑰
我亲手栽植的
情爱之花

毡房

草原上的毡房
是长在地上的多彩蘑菇

乳白色的山峦
绕动云霞

柔美的民歌
一曲曲
迎着归家的牧人
迎着彩云伴的马群

唱歌谣的老阿奶
脸上泛着慈祥的光

捧出美味的马奶酒
酿醉了一天天的日子

湖畔

温馨的夕阳天
湖畔甬道
木制长椅上
一对花甲老夫妻
在演绎一出
很平常的生活剧

夕照的余晖
映在他们脸上

他们很淡然
他们很从容

他们像是
在述说什么
或是温存地牵着手
凝视湖面的波纹

我了解他们
我深知他们

在漫长的
人生旅途上
他们
经历了许多桥段
或幸运之花
或苦难之花

如今
暴风雨已然过去
一如这丝绸样的湖面

湖畔很静谧
有双双水鸟在伫立

还是不要打搅
这画面吧

我只是被这画境
深深地感动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11/1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