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齐迹
3    4   
PDF 版
· 围炉煮茗说“大雪”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 初心若雪 人生洁白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08版:齐迹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初心若雪 人生洁白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2/12/07
朗读

围炉煮茗说“大雪”



□ 孙元礼
  仲冬,“大雪”如期而至。
  大雪和雨水、谷雨、小雪,同为四个降水的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最初反映的是我国中原地区的时令、气候、物候变化特征,从上古到春秋尚为雏形。西汉淮南王刘安主编的《淮南子》,在其卷三《天文训》中记载:“加十五日指亥则小雪,音比无射。加十五日指壬则大雪,音比应钟。”首次把小雪和大雪列入二十四节气,大雪正式成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司马迁、邓平等人主持制定的《太初历》,首次把二十四节气编入历法。之后,各朝各代,对历法优化,逐渐形成了完整、科学的节气系统。



  《说文解字·第十一卷》对“雪”解释:“凝雨,说物者。”雪是凝固的雨,说同悦,物都喜欢雪。古籍中最先出现“大雪”一词,是《时训解》(《逸周书》卷六):“大雪之日,鴠鸟不鸣。”到了大雪这一天,寒号鸟就不鸣叫了。
  在《礼记·月令·仲冬之月》中,对大雪后事物的变化,作了较为详尽的描述:“仲冬之月……冰益壮,地始坼,鹖鴠不鸣,虎始交。”意为大雪这个季节,水结冰,地冻裂,乌鸦、鹖鴠不再鸣叫,老虎开始求偶交配。这些现象的发现,体现了劳动人民对自然界的长期观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在《山海经·东山经》里,有一位掌管下雪的女神,名为“姑射仙子”。姑射仙子最早见于《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庄子赞美她是一位冰肌胜雪、风姿绰约如少女的女神。她不食五谷杂粮,以露为食。她神通广大,心如止水。她驾云御龙时,只要抖一抖,就能飘落一场大雪,深受百姓爱戴。
  为此,古代有些地方保留了祭奠雪神的习俗。大雪这天,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祭奠仪式。设供桌,摆上猪头等祭品,焚香膜拜,祈祷雪神及时降雪,滋润大地,以求来年小麦丰收,度过夏末秋初的青黄不接。唯一和一般祭奠不同:完毕后,不烧黄表纸。



  记得上学时,老师经常用“孙康映雪”的故事叮嘱我们刻苦学习。《初学记·卷二》记载,晋代孙康家贫,冬天用雪的反光照明读书。车胤用萤火虫的微光读书,与孙康的故事一起,合成了一个成语“囊萤映雪”,也叫“雪案萤窗”。老师还用“卧冰求鲤”的故事,训导我们孝敬父母。《搜神记》里说,晋朝王祥,寒冬腊月,继母生病要吃鲤鱼。王祥赤身横卧在冰雪之上,化开一条冰缝,得两条鲤鱼供奉继母。
  《红楼梦》第五回,金陵十二钗(宝)钗黛(玉)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曹雪芹写林黛玉用了“柳絮之才”的典故。这个典故也与大雪有关,出自《世说新语·言语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东晋的政治家谢安,在大雪天出了一道考题,让小辈对答。七岁侄女谢道韫冲口而出:“未若柳絮因风起。”以柳絮喻雪,形神兼备。后来为东晋女诗人,魏晋南北朝四大才女之一。之后,“柳絮之才”成了才女的符号。
  诗文中予雪许多别名。韩愈爱雪情有独钟,对沾肌即化的雪,直喻为玉肌冰骨的美人:“白霓先启途,从以万玉妃。”(《辛卯年雪》)苏轼把雪花比作“碎米”:“暮雪纷纷投碎米,春流咽咽走黄沙。”(《泗州除夜雪中黄师是送酥酒二首·其一》)“六花斜扑疏帘,地衣红锦轻沾。”纳兰性德在《清平乐·麝烟深漾》中谓雪花为“六花”,形象描绘了雪的外形,花开六瓣,冰清玉洁。鲁迅先生在散文《雪》(《野草》)的结尾说:“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元代文人吴澄编撰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定义:“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顾名思义,到了大雪这个节气,天气寒冷,降雪量大、次数多。
  “大雪不封地,不过三五日。”北方一旦过了大雪这个节气,北风尖叫,雪花隔三差五漫天狂舞,苍茫大地,“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丛林秃枝,在寒风冰雪中,尽显原始的形态,虽形销骨立,却树树独飘花。常见的喜鹊、啄木鸟、凤头百灵不知躲到哪儿去了,就连麻雀也很难见到,真如“千山鸟飞绝”的凄冷境界。然而,大雪绘制的特异壮观景象,又让人感叹它的粉妆玉砌般的简约大气之美。“窗含西岭千秋雪”“积雪浮云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诗人笔下白雪皑皑、气势伟岸壮阔的写意画面,成了丹青妙手取之不竭的元素。
  一年四时的这些节气,使我们的生活颇有节奏感,成了生活中密不可分的风向标。风雨霜雪日光,浓缩了自然界不同季节,不同月份的现象,内藏着天地变化的密码。重要的是从农事活动中总结了气候条件的变异、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梳理了其内在的规律。北方一些地区流传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经验的归纳。如有关大雪的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馍馍睡”“大雪不冻倒春寒”“大雪不见雪,锄地不能歇”等。如果大雪前后不下雪,农民就到麦田里划锄保墒,小麦虽然停止生长,但管理不能放松。第一次划锄要浅,以免伤根。还要压苗,在麦苗上撒上一层土肥,保持地温。开冻后,土肥化解,随着雨水渗透到麦苗根部,麦苗长得壮、拔节快。
  大雪后,气温大都在零摄氏度上下,人们的饮食也因地而异,各具特色。南方有“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风俗。大雪这天,家家户户腌制肉鱼。用八角、花椒、桂皮等做大料,把肉放入缸内,加盐,加大料,腌制一段时间后,取出,挂在房檐下晾干,就可以自食,或者招待客人。北方,则有喝红薯粥的习惯。“大雪封了山,热粥炕上端。”意思是说,农闲时节,煮一锅红薯粥,加上一把红豆、玉米糁,盛一碗,吸溜一口,热乎乎的,香甜的味道蕴藏很久。
  仲冬讲究收藏积聚。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仲冬纪》指出:“是月也,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君子斋戒,处必弇,身欲宁,去声色,禁嗜欲,安形性,事欲静,以待阴阳之所定。”是说,仲冬这个月,大雪过后,冬至到来,白昼最短,阴阳形成争斗之势,要斋戒,身心要安宁,摒除声色,遇事不急不躁,因时而动,顺势而为,等待阴阳平衡。从中医角度讲,仲冬人身体内阴气盛,阳气弱,容易受到寒气侵袭。因此,要特别注意保暖。在膳食上,北方要多吃温热食物,如:羊肉、牛肉、大枣、核桃、黑豆、黑芝麻以及山药等,抗寒健体,固本培元,顺应了中医的“冬藏”,来年生龙活虎。  堆雪人、打雪仗、滑冰……冰雪天地,是青少年疯玩的舞台。故乡村旁的小河,大雪后成了一条冰带。人们捂得严严实实,顺着河道,在冰面上滑行,哧溜一下,流星赶月一般,即使摔倒了,爬起来照样玩。
  内置“大雪”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独创,蕴含着劳动人民对自然界的认知积淀,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一章。它把物候、气候、时候三者融合在一起,科学地表现了自然界的节律变化,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其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现在,二十四节气在社会生活、农事活动中依然是金科玉律。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12/0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