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向纵深演进的背景下,由于地缘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文化传统存在差异,新的一年,全球不同地区走势将各不相同。 尽管面临危机、风险和挑战,和平与发展、公平与正义、合作与共赢仍将是世界各地区人民的共同企盼和追求。 亚太 排除干扰谋合作 展望2023年,亚太地区总体上可望保持安全局势相对稳定、经济增长活力强劲、合作发展意愿强烈的大方向、大趋势。但与此同时,干涉势力众多、干扰因素复杂、干预声音不断也是现实挑战。力排域外干扰、聚焦务实合作,是亚太地区引领全球复苏的重要驱动。 过去一年,美国在亚太地区持续推进所谓“印太战略”,痴迷于“大国竞争”。在经济领域,美国炮制“印太经济框架”,大搞排他性经济“规则”,鼓吹“断链脱钩”,构筑“小院高墙”,对亚太乃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造成干扰破坏。 亚洲各国欢迎一起来“成事”的努力,不欢迎来“搞事”的企图。2023年,美国及其盟友还将继续在亚太地区推行针对其竞争对手的遏制甚至是挑衅的政策,给地区安全局势带来负面影响。排除干扰,守稳地区安全,是亚太地区国家面临的共同使命。 亚太地区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占世界经济总量逾六成、贸易总量近一半,是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带。如何加强合作,互相支持,推动亚太经济走在世界经济复苏前列,成为2023年亚太大家庭的共同目标。 2023年,亚太经济进入疫后复苏的关键阶段。亚太地区复苏优势突出,增长势头明显,合作意愿强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2年10月发布的亚太区域经济展望报告预测,亚太地区2023年的经济增速将达到4.3%,高于该机构同月发布的2.7%的全球经济增速预测值。 在合作意愿驱动下,亚太地区仍将成为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火车头。随着中国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新的一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更加光明,亚太地区对中国经济的全球牵引力充满期待。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中国将考虑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印度接任上海合作组织轮值主席国和二十国集团主席国;印度尼西亚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亚洲将再次迎来推动全球治理的“高光时刻”。 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中国呼吁深化团结合作,为时代之问提供中国方案:倡导走和平发展之路、开放包容之路、和衷共济之路;深化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建设和平稳定、共同富裕、清洁美丽、守望相助的亚太命运共同体……凝聚起共建亚太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合力。 长风浩荡启新程。亚太国家对中国动能充满信心,对地区发展充满信心,对通往未来的合作之路充满信心。 美国 极化脱钩愈衰退 2023年,新一届美国国会开幕后,众议院议长的选举经多轮投票仍然“难产”,导致新一届国会众议院无法履职。开年的这一乱象凸显美国政治制度失灵与破产,警示美国党争极化的趋势恐正愈演愈烈;美国在地缘政治、大国关系等方面固守冷战思维,恐将进一步扰乱国际秩序,引发更多不安;种种因素之下,美国经济发生衰退并冲击全球也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担忧。 国际学者普遍认为,当下美国政治极化趋势无法调和。原本应呈现“中间多、左右少”的政治版图,已畸变成“中间少、左右多”的力量格局。政治学者福山指出,美国政治体制曾通过制衡限制行政权力,但如今制衡已变异成“为反对而反对”,形成“否决政治”。 在党争极化导致美国国内政治议程难以推进的情况下,国际社会需警惕的是,美国某些政治人物蓄意向外转移矛盾,通过制造“外部威胁”和“共同敌人”,在两党之间实现所谓“聚旗效应”,同时在国际上挑起对抗,拉帮结派,企图打压、削弱所谓“假想敌”。 2023年,美国经济衰退阴云笼罩。美国银行最新预测显示,美国经济可能从2023年第一季度开始衰退,全年经济增速恐将为负值。知名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此前也预计,美国经济2023年将萎缩0.5%。 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如果要实现“软着陆”,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美联储激进加息能够抑制通胀,二是相关措施不会导致经济衰退。目前看,美国经济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越来越难。 美国经济政策具有显著的风险外溢效应,对世界经济构成风险。一方面,美国持续激进的货币和金融政策导致美元升值,增大新兴经济体资本外流风险,引发全球市场流动性危机;另一方面,美国经济政策调整破坏全球价值链稳定,直接影响世界其他地区产业发展、物价和就业稳定。 亚欧 变数虽多仍前行 对于亚欧国家来说,2023年,乌克兰危机仍将是不得不面对的最大痛点,这一危机引发的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可能进一步增大。同时,该地区国家还面临推动国内政治改革和经济增长的压力。尽管如此,亚欧国家政治上求稳定、经济上求发展、外交上求突破的步伐不会停止。 国际观察人士普遍认为,新的一年,俄乌冲突仍将持续,且随着双方增加对战事的资源投入,冲突规模和烈度或将升级。 一方面,美欧对乌“输血式”援助增加其反攻的信心。另一方面,俄方至少要完成有效控制顿巴斯地区的行动目标,为保障自身安全创造条件。 随着继续推行内部变革以及外部力量继续插手,2023年,中亚国家仍面临局势动荡风险,新一轮地缘政治博弈仍会上演。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部分中亚国家战略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正加紧推动国内政治改革,探索新发展道路。 2022年,尽管面临动荡的地区与国际环境,但亚欧国家同中国的合作稳步增长,成绩斐然。 建立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基础上的中俄关系坚如磐石,不受干扰挑拨,无惧风云变幻。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在北京实现“冬奥之约”,在撒马尔罕举行重要会晤,为中俄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拓前行提供战略引领。 2022年9月,习近平主席应邀访问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撒马尔罕峰会。访问期间,中国与地区国家签署多项合作文件。 多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落地生根,一批标志性合作项目造福当地。2023年,中国将与地区国家继续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走实走深。 欧洲 多重考验在眼前 2022年,乌克兰危机升级,欧洲大陆陷入冷战后最大的地缘危机,西方制裁俄罗斯引发的能源危机重创欧洲经济,加剧高通胀和民生困境。 2023年对欧洲将是充满巨大不确定性的一年,也是面临诸多考验的一年。 如何调整自身在乌克兰危机中的地缘政治角色,如何面对严峻且困难的经济形势,如何推动中欧关系行稳致远……这些都是欧洲国家需要解答的问题。 乌克兰危机升级以来,欧盟出于安全忧虑与美国展现出应激性的抱团姿态,先后对俄罗斯施加9轮制裁。然而,随着危机拉锯式延续,冲突烈度不见降低,欧洲强烈感受到对俄制裁带来的反噬效应——能源价格飙升,物价大幅上涨,社会矛盾加剧。而美国此时却趁火打劫,不仅向欧洲高价出售天然气和军火,还通过包含巨额产业补贴和遏制竞争的霸道法案《通胀削减法案》与《2022芯片与科学法案》,严重伤及欧洲利益,引发欧洲多国强烈不满。不少媒体认为,美国将盟友置于剧烈地缘冲突的前沿,欧洲已成为乌克兰危机的最大输家。 新的一年,是继续追随美国、对俄极限施压,还是加强战略自主、寻求缓和俄欧对峙局面,将考验欧洲领导人的智慧和能力。 2022年,欧盟追随美国制裁俄罗斯,俄方反制推出能源合同卢布结算令、减少天然气供应。双方对峙引发欧洲能源供应危机,推升欧洲通胀水平,给欧洲工业和民众生活带来沉重负担。同时,欧洲经济濒临衰退,多国政治显现“右转”趋势。 2023年,对欧洲国家来说,在国际形势动荡加剧、全球挑战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推动中欧关系更显紧迫。 新的一年,中欧关系向前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据中国商务部12月初发布的数据,2022年前10个月,中欧贸易额达到7114亿美元,增长6.3%。中国与欧盟仍互为最主要的贸易伙伴。 分析人士指出,在乌克兰问题上,中方支持欧盟加大斡旋调解,引领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架构。欧洲加强战略自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离不开中国的支持。 中东 局势趋稳“向东行” 2023年,中东局势“总体缓和、局部震荡”的势头可能延续。域内国家关系虽存变数,但可望继续向好发展。同时,西方大国将加紧对中东施加影响,加快调整中东政策的步伐。 随着地区政治生态继续变化以及中阿关系持续升温,中东国家从“向东看”到“向东行”的步伐将加快。 近年来,阿拉伯国家内部关系,阿拉伯国家同土耳其和伊朗的关系,逊尼派与什叶派之间的关系,“亲穆斯林兄弟会阵营”与“反穆斯林兄弟会阵营”之间的关系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缓和。因阿拉伯国家内部分歧引发的“卡塔尔断交危机”已告结束,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苏丹和摩洛哥四个阿拉伯国家相继同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和伊朗之间关系明显缓和,特别是沙特和伊朗已举行多轮对话,寻求改善关系。科威特已将与伊朗的关系恢复到大使级。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所学者唐志超认为,中东缓和气氛的上升,很大程度上是域内国家主动塑造议程的结果,具有可持续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王林聪认为,在大国战略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域外大国在中东正加快政策调整步伐,以策应其全球战略。 埃及开罗大学政治学教授阿里丁·希拉勒认为,2023年,美国的中东政策将在三个方面着力:一是遏制俄罗斯和中国扩大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二是继续加强同中东传统盟友的战略伙伴关系;三是继续遏制伊朗,使伊朗政权更加脆弱。 王林聪认为,俄在中东的着力点是加强与伊朗、土耳其的关系,调动积极力量破解美国对它的围堵。此外,俄还利用“欧佩克+”机制来加强其在能源领域的影响力以制衡美国。对欧洲国家来说,由于乌克兰危机引发能源供应紧张,他们当前尤其希望加强与中东产油国的能源合作。 专家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契合中东国家更加关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现实需求,已与这些国家的发展战略形成有效对接。可以预见,新的一年,中东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必将进一步提质升级。 非洲 自主求稳促发展 踏入新的一年,作为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非洲可望在自主努力下进一步化解地区安全风险,迎来经济复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 为地区发展创造安全的环境,一直是非洲国家的追求。在国际社会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非洲事务由非洲人自己解决。新的一年里,非洲国家将进一步努力消弭分歧、解决冲突,改善安全环境。 过去一年,在非洲联盟的持续斡旋下,埃塞俄比亚政府同反政府组织同意永久停火,结束长达两年的冲突,“非洲之角”迎来久违的安宁。在东非共同体主导下,刚果(金)东部和平进程也正走上正轨。利比亚成功举行民族和解对话会议。苏丹各方签署框架协议,共同努力结束政治僵局。 北京外国语大学非洲学院院长李洪峰认为,解决非洲的和平与安全问题,非洲自身能力建设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新的一年,非洲经济依然面临重重困难,但随着美联储加息节奏开始放缓,各国经济刺激政策落实,以及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取得进展,地区经济复苏有望提速。 李洪峰指出,非洲各国正加强合作,努力在数字技术、绿色经济等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缓解疫情等不利因素冲击,为经济复苏提供新的动力。 为助力非洲经济复苏,中国全面落实二十国集团缓债倡议,持续扩大进口非洲商品,特别是非资源类产品。 新的一年里,非洲国家凭借优良的自然禀赋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国际舞台上将更加活跃,无论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还是气候变化、能源供应等问题上,非洲作为一个整体在国际事务中将发挥更大作用。 非洲人口每年以2.3%左右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50年达到20亿;非洲大陆自贸区正在加速形成,市场潜力巨大;非洲矿物和能源储量丰富;非洲国家占联合国会员国总数的近三分之一。 中国长期坚定支持非洲发展。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第一个公开表示支持非盟加入二十国集团倡议。对于安理会改革,非盟一直要求增加非洲国家席位以增强代表性和发言权,这一主张也得到中国的支持。 随着乌克兰危机的发展,欧洲为解决能源危机,将目光瞄向地中海南岸,非洲国家在国际能源市场的地位随之提升。 拉美 集体“左转”迎大考 巴西总统卢拉1月1日宣誓就职,拉美最大国家和最大经济体迎来新的掌舵人。卢拉就职后就签署了一系列政令,要求外交部门重新制定国家外交战略。 随着巴西等国的左翼力量在2022年接连上台执政,2023年,拉美多国将要面临的重重考验已在眼前:政治上如何巩固执政地位;经济上,如何推动转型升级以促进增长、改善民生;外交上,如何促进区域内团结合作、对外独立自主,为地区一体化增添动力。 新的一年,拉美政局的主要看点是左翼力量能否实现党内团结、妥处党派分歧,从而巩固其执政地位。 在2022年举行大选的拉美国家中,左翼力量获得全面胜利。在哥伦比亚,左翼政党赢得大选,取得历史性突破,改变了这个国家的传统政治格局。在巴西,卢拉重返政坛,再次出任总统。左翼力量在整个拉美地区正占据绝对优势,未来各国政党的执政表现备受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徐世澄指出,新上台的拉美左翼领导人执政地位并不稳固。 应该看到,少数拉美国家在去年已出现执政危机苗头。对这些拉美国家来说,今年能否稳住阵脚,化解执政难题,对政局走向至关重要。 2023年,拉美经济面临的挑战是能否有效应对外部冲击,推动增长,改善民生,缓解贫困问题。去年,美联储大幅加息加剧了拉美国家的债务负担,一些国家陷入债务危机,通货膨胀加剧,贫困率飙升,社会矛盾激化。乌克兰危机升级引发的供应链不畅、金融成本增加等影响,更令原本脆弱的拉美经济雪上加霜。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美大所副所长、研究员周密指出,未来拉美国家的任务应是尽快确定自己的政策方向,以吸引投资、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区域经济协调整合,推动更多新的经贸合作协定。 近年来,由于区域内发展不均衡、矛盾与分歧难以弥合等因素,拉美一体化进程遭受挫折。新一轮左翼浪潮涌起之后,不少国家更加强调地区团结、外交自主,拉美一体化可望重拾动力。 哥伦比亚新任总统佩特罗就职后,即与断交3年的邻国委内瑞拉恢复外交关系,这被视为美国对拉美“干涉主义”的一次挫败。2023年,各界普遍期待卢拉带领拉美第一大国重返拉共体。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拉美研究所副所长孙岩峰指出,左翼政党上台后,拉美国家更注重在国际关系中保持独立自主,不愿听从美国指挥,不愿“选边站队”。 新的一年,拉美国家将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同更多国家发展平等友好的合作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