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劳动之城--致敬劳动者
3    4   
PDF 版
· 这些民间手艺人 身怀“绝技”不一般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08版:劳动之城--致敬劳动者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3/04/28
朗读

这些民间手艺人 身怀“绝技”不一般



  淄博市打造崇尚劳动的“光荣劳动之城”、兴业乐业的“宜业劳动之城”、鼓励创造的“创新劳动之城”、共建共享的“和谐劳动之城”、共同富裕的“幸福劳动之城”。在淄博高新区四宝山街道街边巷角,有这样一群“民间高手”,他们身怀一门“绝技”,手艺虽小但技艺精湛,服务千家万户。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走街串巷,寻找到这些“身怀绝技”的民间手艺人,从他们身上感受民间手艺人的坚持与付出。他们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迹,有的只是对手艺的热爱。这份热爱,他们坚持了数十年。民间手艺小,却能满足群众“小修小补”需求,他们的劳动同样值得尊重。

  成华志:
40年练就修乐器绝活

  过往的日子虽然略清苦,但是让身心感受到的却是那么快意逍遥,艺多不压身,入行终不悔。谈起40年维修乐器的经历,淄博高新区四宝山街道魏家村传统手艺人成华志这样总结道。
  “这一头的尺寸有点宽,需再处理一下。”4月20日中午,70岁的成华志正在工作室里忙碌着,为了不耽误桓台“票友”徐学春演出,他顾不上吃午饭,全力赶制两对紫檀“腰码”,这是决定坠琴音效的关键“武器”。
  成华志将一块长约5厘米、宽约2厘米的长方体紫檀固定在台虎钳上,根据图纸的尺寸,用锯锯掉多余部分,一点点推进,“腰码”做好后,再用锉对“腰码”进行修整,直至全部完善。
  “每个‘腰码’要做成长2.5厘米、宽0.4厘米的T形。”成华志说,别看东西不大,但非常难做,像他这样的老手艺人做完一个“腰码”至少用时40分钟。
  成华志除了制作坠琴的“腰码”,平时主要业务是修乐器,尤其擅长修民族乐器。之所以会修乐器,还要从40年前的一次打赌说起。
  成华志的表哥何恒金喜欢玩乐器,二胡、月琴等样样精通。当时表哥有把月琴,他跟着表哥学习演奏。那时候经济不宽裕,他也想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月琴,就比着表哥的月琴画出图纸,找来木料,亲自动手制作。表哥起初对他的做法不看好,认为他一个门外汉如何能做得了这个?如果做成了就请他喝酒。本来就有木工技术打底,不服输的他找来一块槐木板,根据图纸,开始下料、加工。
  大约用了一周的时间,他真的做出了一把月琴,买来弦,安装到位,请表哥试奏。没想到,他做的月琴音很准。从那以后,表哥的乐器只要坏了,就让他来维修,再由表哥调音,非常成功。
  随着维修的乐器越来越多,成华志逐渐干出了名堂,本地很多民族乐器爱好者都成了他的客户。
  时光就这么一点点流逝,他维修乐器的技术越来越好,可毕竟是个小众手艺,单靠修乐器难以维持全家人的生计,可他却舍不得放弃手艺,这一坚持就是40年。
  “这大半辈子是用副业养手艺,再难我也能坚持,谁叫我喜欢呢。”成华志笑着说道,在这40年间,他帮妻子卖过蒸包、干过木工零活,每次面对妻子的不理解,他总是用微笑回应。
  后来,智能手机普及,他用手机软件就能独自完成调音,这让他的修乐器之路越来越顺利。如今,淄博人民公园的很多戏剧票友,都成了他的挚友,不时地就有人找他修坠琴、二胡。
  “年轻时的爱好,本想着只是弄着玩,没想到还成了‘票友圈’的名人,获得感满满。”成华志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培
  刘迎莉:
馒头界的“民间高手”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初心不变,做个好人。”这是淄博高新区四宝山街道万杰路社区58岁刘迎莉的座右铭。她凭着一股勤奋热心的劲头,学会了花式面点技艺,经常制作美味花馍,为社区的高龄空巢老人送上一份来自指尖的“味蕾祝福”。
  “品质生活是一种态度,我觉得无论到什么时候,吃得健康、吃得开心是最有意义的事。”4月21日下午,刘迎莉带着老年大学的5名学员在淄博高新区四宝山街道万杰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忙碌起来,她当天要带着大家制作豆沙馅的花馍。
  “我先说一下和面技巧,取用一定分量的面粉,准确称重,再加入38℃的温水,边加水边和面,直到把面絮和成光滑的面团才行。”刘迎莉边讲边示范。她把和好的面用保鲜膜临时封装,稍事饧发,再将面团分给学员。
  刘迎莉将面团切分成同等大小的面剂子,一手按压,一手持擀面杖擀起来,十几秒后,一个面剂子变成一张直径约10厘米、厚度约1.5毫米的圆形面皮,再把提前调好的豆沙馅搓成直径2厘米左右的“小球”,用面皮把“小球”包裹起来,边转边捏,不一会儿,一朵朵“吉祥花”、一个个“福袋”、一条条“锦鲤”展现在眼前。
  紧接着,刘迎莉将一朵朵“吉祥花”捏在一起,再逐层摞起来,做够三层,在最顶端摆放7个“福袋”,寓意吉星高照、生活和美。她要把这次做的豆沙花馍,送给社区的一对高龄空巢老人。
  随后,她将所有豆沙花馍放入笼屉,上锅开蒸。20分钟后,散发着诱人面香味的花馍出锅了,弥漫着热气的一个个福袋、一朵朵吉祥花格外美丽。
  她把蒸熟的花馍打包,看望社区耄耋夫妇。看到老人吃得很开心,她的脸上也写满了幸福。
  “每次帮助别人,我会觉得很快乐。通过自己的劳动付出,为居民做点好事,我很有成就感。”刘迎莉说,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时常带领小区的年轻人参加助老服务活动,为小区的高龄空巢老人蒸花馍、包水饺,用自己的一份爱心点亮更多老人的幸福晚年。
  在刘迎莉的指导帮助下,社区很多老年人积极加入老年大学,跟着她学习花式面点技艺,不仅让各自的“一餐热饭”更有品味,还丰富了烹饪技法,把美德健康新生活理念传递给更多人。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培
  彭延亮:
走街串巷磨刀匠人

  “磨剪子嘞抢菜刀……”这拖着长音的吆喝声伴随着多少人走过一段难忘的岁月。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走街串巷磨剪子抢菜刀这个传统行业与人们的生活却渐行渐远了。在淄博市高新区,有一位叫彭延亮的62岁老人,坚守这门手艺,穿梭于大街小巷、居民小区、市场食堂,为百姓磨刀。
  板凳、戗刀、磨石、锤子……磨刀匠人的全部工具。4月26日,在高新区四宝山街道火炬社区盛世名苑小区门口,停着一辆电动三轮车,彭延亮娴熟地将每个工具摆好,等着人们前来磨刀。
  “我磨过很多剪子,剪子种类很多,样式不同,用处也不同,从形状上看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圆头有尖头。从用途上看,有理发的、有修剪树枝的、有剪裁布料的,还有普通家用的。” 彭延亮说,磨剪子是需要技术的,并不是把锈迹磨掉了,把刀刃磨亮了,剪子就“快”了。“力度要均匀,磨的时候还要掌握角度,有的时候还要用上锤子锤打才能磨出来一把锋利的剪子。”彭延亮说,曾经有人想跟着他学习磨剪子抢菜刀这门手艺,可是才学了一天那人就放弃了,认为自己干不了这么“巧”的活。
  “我年轻的时候也上班,但家里这些磨刀的活都是自己来干。后来在一家幼儿园当保安时,厨房的刀钝了,是我帮着磨的。大厨一看我磨得挺好,就建议我周末的时候出来磨剪子。”彭延亮说,当时自己磨刀的手艺受到了他人肯定,很受鼓舞,觉得干这个行当的人越来越少,但大家依然有磨刀的需求,于是他就骑着自行车,周末到周围的小区、村子去转一转。刚开始他的思想还没有转变过来,有一些不好意思,但接连几个“客户”夸他磨得好,他的自信心一下子就上来了。
  彭延亮性格随和爱说话,很多“老客户”都喜欢找他磨刀磨剪子。最近几年,打电话找彭延亮磨刀的“老顾客”越来越多,他这才专门干起了磨刀这个传统行当。“一个电话随叫随到。”彭延亮满脸笑容地说。
  如今,彭延亮依然坚守着磨剪子抢菜刀这个渐渐消失的老行当,三轮车上扩音喇叭里抑扬顿挫的吆喝声、菜刀与磨刀石摩擦发出的沙沙响声,构成了城市里独特的“音符”,那高亢吆喝声中绵延悠长的乡音,让这门传统手艺闪耀着熠熠的光亮。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陆晓茜
  康胜军:
自学成才的“机械迷”

  换拉链、补车胎、配钥匙……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生意,却是市民生活中的“刚需”。65岁的康胜军就是做“小修小补”生意的,20年来,他为数以万计的人配过钥匙、修过锁、补过车胎、换过拉链,坚守着这一份烟火民生。
  “康师傅,能帮我看看电动车怎么回事吗?骑起来一直哗啦哗啦响。”“好,车钥匙给我,稍等几分钟。”4月25日,淄博高新区四宝山街道金都花园小区的一家维修店内来了顾客,康胜军接过顾客手中的钥匙,开始检查电动车异响的原因。“应该是前轮的轴承有问题,我拆开看看,如果坏了,换一个就行,很快的。”康师傅仔细检查后,就动手维修起来。
  康胜军年轻时就是一个手巧的人,学什么手艺都快。修车手艺他就是自学的,因为会修车,人又实在,大家有了其他的维修需求也会问问他会不会。时间长了,康胜军成了名副其实的手艺人。“配钥匙,修锁、换拉链我都会,现在流行密码锁,我也在学习怎么维修。”康胜军说,大家来找自己,就是对自己的信任,为了这份信任,他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
  这么多年来和维修打交道,让康胜军热衷研究机械设备,成为了一个“机械迷”。“很多工具买回来后,其实用着并不称手,我就研究这些工具的机械原理,然后按照我的需求进行改造。”康胜军指着一个铁质工具推车说:“这是我自己做的工具车,用了20年了,非常好使。”
  “干这份修修补补的活,首先要仔细有耐心,其次需要有服务别人的热心和爱心。”康胜军说,拿配钥匙这个活来说,虽说都是用机器配,但一定要特别细心,仔细打磨比对,稍有偏差,锁就打不开。康胜军也会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疫情期间他协助社区居委会开展值班工作,平时也会帮助有需要的居民开锁。
  “现在这个维修小铺不仅仅是我的工作,更是我年老之后自己研究兴趣爱好的港湾。”康胜军对维修工作有热忱、对机械研究痴迷热爱,在“小修小补”这件与大家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行当里,他的坚守是一份难能可贵的匠心精神。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陆晓茜 通讯员 田文娟
  张保兴:
子承父业的修鞋师傅

  一张矮凳,一台老式手摇走线机,针头线脑,剪刀推子,一大堆修鞋的工具……在淄博高新区四宝山街道时代社区“爱心驿站”,一位修鞋修车匠人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他就是张保兴,今年70岁,为辖区大多数居民都修过鞋。
  “修鞋这手艺是我父亲教给我的,父亲正是靠着这门修鞋手艺,撑起了整个家。”张保兴对父亲的辛劳付出,至今感恩在心。
  “还是祖传的工具好用,市面上卖的简易工具我也买过,上鞋时用用手上就会磨出水泡,还是老式的工具好用,用多久都不伤手……”说着,张保兴从一个皮夹子里拿出锥子针等3样修鞋的工具,尽管是铁质的,却被张保兴保管得十分完好,透着闪闪的银光。
  “张师傅,把我这双鞋的鞋底换下吧。”“我的鞋旁边开线了,能不能帮我补一下?”“我的皮鞋鞋跟松了,能帮我加固一下吗。”采访中,“爱心驿站”内的修鞋点逐渐热闹起来。
  取鞋的、修鞋的,短短半小时,就有五六名居民光顾。张保兴一边招呼居民,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只见他用手握住鞋帮,给鞋底上胶、打钉、磨边。仅需几分钟,他就将一只破损的皮鞋修补好,转身递给一旁的居民试穿。“张师傅技术就是好,我的鞋都是他给补的。”居民试穿后赞不绝口。
  张保兴已经记不得自己修过多少鞋了。二十几年如一日地坚守着修鞋的手艺,张保兴说,他就是这样的人,认准了一件事就会十分专注地把这件事做好。
  “修好每一双鞋,把活做得更好。”这是张保兴始终坚信的座右铭。张保兴还说,修鞋这门手艺,虽然没有让自己大富大贵,但是养家糊口还是可以的。如果说刚开始跟父亲学习修鞋是子承父业,那么通过这二十几年的打拼,修鞋这门手艺早已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了。
  除了修鞋,张保兴还自学了修车、修包、修拉链、磨刀等技能,他的“巧手”越来越有名,找他“小修小补”的居民也更多了。“凡是社区组织的学雷锋、义务服务活动,都能看到张保兴的身影,可受大家欢迎了。”几名居民说道。
  时光流逝让张保兴从青春走向白发,他少年时习得的修鞋手艺得到传承,即便是退居社区一角,他也无怨无悔,守着“爱心驿站”的修鞋点,“修补”着居民的小幸福。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康嵩
  翟波:
飞针走线的
“改旧衣”达人

  如今,每个人家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旧衣物,如何处理这些旧衣物成了许多家庭中的生活难题。
  然而,在淄博高新区四宝山街道时代社区却有这么一位“改旧衣”达人,她叫翟波。家里穿不着的旧衣服,在她的飞针走线下,变成了一个个既漂亮又环保的编织坐垫。
  近日,在时代社区时代名都小区,记者采访了正在家门口缝制坐垫的翟波,只见她一针一线地缝制着,手中的坐垫也像花一样,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绽放。不少居民也想学这门手艺,就组成时代社区垃圾分类志愿者“手艺人”小队,在翟波的带领下进行旧衣物的改造。
  “每当我缝制坐垫的时候,就想起我的老奶奶,正是她教我学会了这项传统手艺……”翟波向记者回忆道,那时候她还年轻,有一次回老家去看望老奶奶,看到老奶奶没事在家里缝制坐垫,立刻被这项传统手艺所吸引。于是,她就让老奶奶教她缝,一针一线地耐心缝,没事就自己在家练,最终将这门手艺学到手。“缝这个坐垫比较枯燥,一缝就是好几天,但是每当你将它缝制完,就特别有成就感,它就像一朵绽放的花朵展现在你面前,让你忘记了所有的疲惫。”
  “其实做法非常简单,就是将旧衣服剪成许多长方形小块,这两块布料对齐,然后沿着中心线对折,下面折出三角形,再将其缝在衬布上就行了,颜色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旧衣服随意搭配。”十年如一日,翟波将这门传统手艺坚持了下来。如今,她指导帮助社区居民将旧衣物改造成靠垫等实用小物件,将这门传统手艺有效传承下来,并实现旧物循环利用。
  “人的一生中,不需要做很多事,将一件事做好你就成功了。”这句座右铭一直激励着翟波。翟波说,有喜欢学这门手艺的居民,她都会免费教给他们,而且大家在一起切磋技艺,还能拉家常,感觉心情十分愉悦。
  “只要愿意坚持,这门手艺就能学成。”翟波这样鼓励社区居民,动员大家用辛勤的“巧手”创造低碳、环保、健康的生活。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康嵩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04/2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