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齐迹
3    4   
PDF 版
· 杏庐把臂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 荔枝仙子 (外二首)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08版:齐迹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荔枝仙子 (外二首)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3/07/06
朗读

杏庐把臂



□ 刘培国
  端午第二天,气温飙升到40℃。博山镇朱南村杏山新庐,两双大手紧紧握在一起。摄影家焦波与清华大学医学院细胞治疗研究室张明徽教授,原本毫不相干的两个人,却在同一个攸关“生命、生存、生态”的坐标上奇迹般交会。
  这是一次偶然的跨界,又是一次必然的吸引。
  在乐和新医杏山新庐康复研究基地的一棵银杏树下,我与焦波、明徽、韶华、新华等有一次午后长谈。银杏树不高,却树冠匍匐,翼如凤凰,枝繁叶茂,铺下一片浓荫,树上百灵鸣啭,竟然四面来风,遍体舒爽。

焦波:从“影痴”到“树痴”

  焦波、张明徽同为山东博山籍。
  焦波出生于源泉镇天津湾村,曾任《人民日报海外版》摄影记者,从国务院新闻办图片库艺术总监位置退休。摄影作品《俺爹俺娘》获国际民俗摄影大赛“人类贡献奖大奖”,纪录片《俺爹俺娘》先后获得中央电视台评委会大奖,中国电视星光奖一等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一等奖,全国纪录片大赛特别大奖、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一等奖,中国新闻奖,法国飞霸电视节、东京电影节入围奖。他还拍过《乡村里的中国》《出山记》《淘宝村》《川流不息》《大歌》等纪录片。2019年12月,在法国科梅伊举办的“纪念摄影术诞生180周年”活动中,被评选为摄影术诞生180年180人之一。
  通过焦波,人们记住了“俺爹俺娘”,焦波则记住了娘的嘱托——退休了就回家种地。15年前,焦波从一个典型的“农夫导演”,彻底回归山野。2008年,他在岳阳山包下千亩荒山,拍电影回报的收入、募捐的收入900多万元悉数用于植树造林,反哺养育了自己的家乡土地,这是焦波在事业巅峰时刻的回归,是一次毕其功于一役的精神皈依。
  “15年的辛苦不寻常!”初进山,到处荒野秃岭,他盖起一栋看山房,打一眼300米深井,开始了他的植树生涯。十年种树。几万棵树被一一栽了下去,国槐、银杏、枫树、玉兰、核桃、板栗、柿树、白杨,都成了气候。柿树、君迁子等浆果,养育着无以计数的鸟类,而大量的栗子、核桃,则成为松鼠家族的食粮。
  焦波把包下的千亩山林称作“焦山”。他在山半位置围了一个湖,湖边造了一个“巨石阵”,人们说那是“图腾”,我说那是焦波与野山交流的“语言系统”,他告诉大山,我来了,不走了,要通过余生奉献,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水青山。

张明徽:
免疫治疗
一定是癌症终结者

  而张明徽,则是博山西冶街走出去的免疫学博士,清华大学医学院细胞治疗研究室主任,致力于肿瘤免疫学理论及创新性免疫治疗技术研究。他是乐和新医的奠基者。20年前他在一瓶即将丢弃的细胞培养瓶中,无意发现了癌细胞的“超级杀手”——免疫细胞里的NKT细胞,并将之实践于癌症的治疗。率先在国际上建立了NKT的大规模扩增方法,确认了NKT的双向抗肿瘤效应,创立了基于NKT的新一代抗肿瘤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系中国抗肿瘤免疫细胞疗法创始人。随着癌症研究的深入,张明徽教授认为,以癌症、代谢性疾病、心理疾患为代表的慢性疾病,是当今困扰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单一某种方法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不能解决系统问题,要想“天下无病”,就必须具备全局观、整体观,在解决系统问题上下功夫。由此,张明徽不懈地探索疾病之源,又从一位癌症免疫学研究者成为系统医学和新医学的探索者、大众健康的科学布道者——创立了新医学体系“乐和新医四法”,致力于现代医学、中国传统医学、积极心理学和营养学的融汇研究。利用现代免疫学、中医能量医学、未来信息医学的方法,建立了安身、安心、安神的新医治疗次序,实现了慢病的非化学药物治疗与治未病的本愿。越来越多的研究使他意识到,科普和教育能够更快、更有效地解决自己在实验室和医院门诊解决不了的问题,他要从医学科学研究的最精微处——细胞免疫学领域,走向大众,走向最广阔的乡野。
  乐和新医,践行和实验的就是明徽“不药而愈”的理念,也是他未来医学研究中心的理念。选择博山杏庐建立康养基地,就是这一具体实践的积极尝试。

深厚的乡土情结
与农民关怀

  两年前的秋天,由焦波组织发起的“中国·淄博天津湾乡村影像大集”举行。焦波与全国顶尖摄影家的精彩摄影作品,每一幅都是中国乡村历史进程的真实记录,展示的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乡村的变迁史。
  10月27日下午,一场聚焦“三农”的影像论坛在焦山柿林开讲。这是一次鲜见的乡野论坛,四五层弧形梯田构成着世界罕见的巨大论坛场景,每层梯田上都生长着巨大的柿子树,讲台设在最下一层的中心,一块几吨重的石板是天然的讲桌,多位艺术名家、影像名家在央视主持人敬一丹的主持下轮番上台,数以千计的艺术家、摄影家在柿树间的蒲团上席地而坐,上下互动,畅谈“乡村影像助力乡村振兴”“文化如何带动产业发展”“如何用产业化思维做好农文旅融合顶层设计,构建农文旅产业链,以更好的方式触达受众”“如何系统解决要素投入”的精彩故事与生动阐释。
  论坛参与者从各自专业角度畅谈了乡村影像如何记录中国的变迁,专家教授们放谈焦波的《俺爹俺娘》影像直击心灵,让很多城里人通过镜头了解乡村,发现乡村之美,也激发村里人用影像记录乡村,分享乡村故事,影像大集助力乡村振兴大有可为,希望未来可以“影像与自媒体”结合直播乡村,打造乡村品牌,吸引更多资源集聚乡村,活化乡村,重塑乡村。半汤乡学院院长陈民利教授重点阐述了影像艺术如何带动乡村产业发展,认为影像艺术带动乡村产业发展需要政府、社会、村庄与村民协同发力,推进影像大集这类艺术文化活动常态化,以促进衍生产业与乡村资源的融合发展。
  论坛举办在博山,其文化价值却辐射到博山以外,这是焦波下的一步大棋,他的后手是打造一个乡村题材电影和乡村摄影创作交流的国际性平台。与其说这是焦波的胃口,不如说是他深厚的乡土情结与农民关怀,与他把照相机镜头、摄影机镜头对准乡村,与他从“影痴”变“树痴”,在逻辑上一脉相承。

人体第二能量系统的
探秘者

  杏山新庐康复研究基地的运行,受到了无数肿瘤患者的积极响应。
  今年4月,基地开始招募学员,每期历时两周,迄今已经举办了五期。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入住,体验“粗茶便饭”极简生活,其中还有“辟谷”。明徽对“辟谷”的表述更科学更专业,即深度饮食调理。“辟谷”的实质就是“重启”,恢复“出厂设计”。这个理念叫人信服。之所以需要“重启”,是因为人在生活过程中偏离了原本健康的习俗习惯,比如违背自然规律、无休止地熬夜、缺乏应有的情绪管理、暴饮暴食等。这些偏差行为都会使我们的身体作出身心上、技能上的应激反应,走上与健康相悖的方向,长此以往,身体就会以疾病的方式宣示我们必须要做出某种改变。
  选择杏山新庐,也是看中环境的力量,昔日旅游胜地变身康养秘境,医学人员承担患者健康的引导者。内在力量调动起来,一切皆有希望。

捍卫最后的
“山地石屋”样本

  焦波包下的岳阳山上,有一处远离村庄的“山地石屋”,从看见它那一刻起,他就下定决心用生命来捍卫它。
  石屋占地不足半亩,两进院落,有石屋一栋三间,一栋草屋三间保存完好,另一栋石屋两间已是断瓦颓垣。这个石屋群落,几百年里,阚姓家族兄弟五个在此繁衍生息,他们下山定居以后,这个院落成了一个标本。
  焦波深谙它的价值,是行走过太多的中国乡村,看见过太多的古村落、古民居毁于“保护性湮灭”。在贵州遵义仡佬族聚集区,他苦口婆心让农民一定把最典型的古民居保留住,但事与愿违,农民不是给拆了重建,就是给刷上涂料油漆,认为那样好看,是“乡村振兴”。
  我两次上焦山,焦波两次带我参观石屋。石屋被巨大的柿树、核桃树、槐树掩映在浓荫下,转过两面高矗的石堰夹道的山路,绕过巍峨的柿树左转,就进入了一个场院,这是农家场景标配,山岭薄地打下的谷子、高粱、玉米,在这里打场、晾晒,然后归仓。
  “保留这一份样本,就能知道我们祖先自给自足的智慧,领会其‘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与大自然和谐统一,这不是很有意义吗?”焦波的感悟竟然与明徽“乐和新医四法”理念不谋而合。

胃肠道菌群“重启”
旨在“不药而愈”

  人体常规是靠营养维系,人还有第二套能量系统,可以双向切换,直接利用外部的能量,专业背景下的“辟谷”就是寻找切换点。找到切换点,就找到了能量切换的拐点,然后循序渐进,引发基因层面的变化,达到整个身体“重启”的目的,很多病会迎刃而解。明徽去年就提出胃肠道菌群“重启”概念。人生下来肠道菌群都是相对恒定的,从母亲身上遗传而来,但人一旦接触外部的食物环境,各种吃喝,饮食习惯不一样了,肠道菌群就会失衡。肠道菌群可以“重启”,人体其他能量系统也可以“重启”。这些研究和方法就是尽可能摆脱对化学药物的依赖,化学药物治病不治本,“不药而愈”空间巨大。
  张明徽、焦波轮番分享他们的案例,我想,他们的行为艺术才是“能量切换”的精彩案例。回归生命初始,回归事物本源。同时,两人的“巅峰回归”,让我们领略了“大道至简,殊途同归”的妙义。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07/0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