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副刊
3    4   
PDF 版
· 集报剪报 一世情缘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08版:  副刊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3/08/11
朗读

集报剪报 一世情缘



  集报剪报 一世情缘

  □ 冯衍春
  要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在10多年里,用积攒40多年的报刊资料共汇编了120多本《报刊剪辑复印选编》(每次每本复印10多份),摞起来足有两米多高。我问周京安老人:“你出这些《报刊剪辑复印选编》的初衷是什么?”他笑笑说:“我觉得这些报刊资料很珍贵,若遗失了很可惜。我把它珍藏起来,用这些珍贵资料来教育年轻人不忘过去,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多有现实意义!”我听了后,从内心非常敬佩周老师的良苦用心。
  周京安于1958年参加金融工作,2001年从淄川农商银行退休。只有高小文化的他,从上世纪60年代初,就是《淄博日报》的业余通讯员,他曾说报社的老报人对他帮助很大,鼓励他在工作之余经常为报社投稿。为了便于学习,他从上世纪80年代初,便自费订阅了5份报刊至今。他说:“是报纸培养了我,我要看报、爱报、用报、集报、剪报一辈子。”
  多年来,周老师读书看报养成一个习惯,就是“不动笔墨不看书”,爱在书报精彩的句子下划红杠杠,把名人名言、好的诗词佳句及富有哲理的语句、段落勾划、标注一下。过后是书上的他就抄录下来,报纸上的就裁下来一起积累备存。这对于从书中获取知识、开阔思路、拓宽视野大有益处。“这样做的好处很多,首先能使你读书时进入专心致志的最佳状态,二是做札记还可以锻炼文字表达能力,三是可以增强记忆力和理解能力。”说到这里,周老师拿出了一摞他写的读书札记,足有四五指厚,全是用笔手写的。他说这是他近两三年来积攒的,还有一些是从报纸上剪下来的剪报。
  他在读书看报的同时,也养成了个集报剪报的习惯。每天看完后他便将好的文章剪出来,分门别类地存入卷宗待每月一整理。在没有复印机的年代,他就将“剪报”贴在本子上。现在好了可直接去复印社复印,对报纸上长篇文章不好复印,他便根据原文再另行排版复印,效果还很好。在选编资料中,他根据资料的内容大体分为文史类:含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当代名人等;文化艺术类:含散文随笔、漫谈人生、游记等。
  他搞的剪报复印件,在书橱里、纸箱里一摞摞地积攒了很多。他说:“我是那复印社的是老客户了,我正反两面复印一张4毛钱,几年来光复印费就花了一万多元。”记得以前他曾送我两本剪报集,一本是“名人风采”,一本是“中国名人轶事”,这些剪报复印件凝结着周老师多少心血呀。从中可以看得出,他平时真是看得多、学得多,看得仔细、学得认真。他不但自己学,而且还不忘别人,复印时总是多印一些,以馈赠文友,让别人也同时受益。
  报刊是记录现实生活的资料。每天社会上都在发生着数以万计的事情,有重要意义的事件通过报纸记录下来了。他认为珍惜报纸就是热爱生活,报纸上刊登的那些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不是轻易而举得来的,而是经过记者、编辑从无数事件中提炼出来的,这是多么不容易啊!所以他认为积累资料、集报剪报,制作《报刊剪辑复印选编》,对于学习知识、传播文化,都很有意义。
  10多年来,他在制作《报刊剪辑复印选编》的同时,还出了本“摄影纪念册”和一本“名人老照片纪念专集”,我觉得对传承红色文化很有现实意义。他的“摄影纪念册”,记录了60年来,与他一起风雨同舟一路走来的老领导、老同事、老同学、老文友及家人与乡亲……这里面每幅照片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这是缘分,也是感情,很有纪念意义。在纪念册中,他还收录了自己热心公益事业,去淄川、桓台、高青、临淄,为百岁老人拍摄的许多照片;此外,还收录了不少参观各地名胜古迹和在南昌、延安等地红色旅游照片,借此重温历史,启迪人们心灵。2021年,他编辑一本“名人老照片纪念专集”,让我大开眼界。这本纪念专集,共165页500多幅照片,这些珍贵历史照片,是他大半辈子一点点积累而来的。
  周老师说:“我积攒这些报刊,一是自费订阅的;二是从文化市场‘淘’来的,上世纪90年代初,我每月两次到济南英雄山文化市场去‘淘宝’;三是文友馈赠。有次,韩其芳一下就送我旧杂志30本。”
  他又说:“报纸是记录历史的,一张有着重大历史意义的报纸,可以让人永远铭记在心。前些年,张店文友高绍水曾送我一张《人民日报》复印件。上面刊登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照片、文字,还有那些激动人心的场面,让我至今难以忘怀,倍加珍惜。”
  俗话说,人有嗜好朋友多。多年来,周老师热爱文学,喜欢写作,又热衷集报剪报,真可谓朋友交往乐趣多,切磋艺术、互赠图书。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从“博客到微博、从微信到抖音”,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同时,也在改变着社会信息的传播格局。作为传统平面媒体的报纸,确实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形势面前,报纸就更要发挥其“看得见、摸得着、存得住”的优势,要激流勇进越办越好。周老师说:“我作为一个热心读者、一个老业余通讯员、一个热心集报剪报的老人,为弘扬地域文化,我认为进一步做好《报刊剪辑复印选编》,显得更加迫切和尤为重要。”
  去年8月,周老师托李雨株给我捎来他刚出的“一个时代的记忆”与“往事回忆”两本《报刊剪辑复印选编》;今年,他又送我一本“文化名人往事”和一本“淄博文友发表作品(原稿)选编”。看着周老师这些充满无数心血的《报刊剪辑复印选编》,我深深地体味到,一位“老通讯员”为了文学爱好与传播,他心中那份孜孜追求的一世情缘。
 
  此间书香是故乡
——读《记忆人生》随想

  □ 秋风
  从村里出来的人,经常会做关于老家的梦,梦里梦外缠绕着浓浓的乡愁。
  在春天的梦里,一切都是生机勃勃。正在解冻的河水潺潺、柳枝条吹出的阵阵哨声都是美妙的音符;
  在夏天的梦里,一切都是红红火火。白日在麦场里的镰收铲扬,夜晚在屋顶枕着蝉鸣入眠,忙碌又踏实;
  在秋天的梦里,一切都是满怀希望。苹果园里浓浓的果香会蔓延到村子里,夕阳中的袅袅炊烟是最真实的人间烟火;
  在冬天的梦里,一切都是沉静温暖。穿着母亲缝的棉袄棉裤棉鞋,奔跑在铺满厚厚积雪的村中小道,快乐本来就是如此简单。
  拿到张玉洪先生的《记忆人生》,伴着淡淡书香浅读几页,那些关于故乡的梦,仿佛立刻奔涌到眼前。回忆和梦境缠绕,一时竟分不清谁真谁假。读得越深,更是将自己的回忆、梦境和张玉洪先生的故乡、经历糅合,跟着他的文字回到了那山、那水、那老家、那故事。
  《记忆人生》很厚重。五大部分、三百八十多页、近三十万字,翔实记述着作者军旅岁月的点点滴滴、其人其事,让人们看到了一位山村青年如何通过拼搏努力改变命运,在城里安家落户开枝散叶,助力家族繁荣壮大。这厚重的人生对现在一些不想吃苦、眼高手低的年轻人,何尝不是一个好榜样?关于太河北马鹿村山前屋后、亲戚邻里的故事,如家门口的老槐树、玉皇山、张家老宅……所有这些更是一份厚重的传承和记忆。孟姜女、梨峪口与鲤鱼口、酒的故事……那一个个民间传说故事,和老山洞、老屋子、老槐树一样,都是这个村子,甚至这片土地上的宝贵财富。感谢张玉洪先生将这些财富梳理、归类、保存起来,使他的记忆成为大家共同的阅历。
  《记忆人生》很真实。看到这本书,首先惊讶于所记述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名字、事情经过,每一个都十分精确。比如第一个篇章所写的当兵入伍场景,淄川上车、辛店停靠、潍坊下车换汽车到新兵连,还有大目山脚下营房里的故事等等,每一个片段都是一个电影镜头,带读者看到那真实的一天天。更加真实的,是作者对亲人、对家乡的情感。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真实、浓烈的情感。“怀念父亲”里,简短的文字诉说着12年来每时每刻都萦绕的思念;“扁扁井”里,那世代相传的为民除害故事,说的仍是山村人民对土地最炙热的情感。
  读完《记忆人生》,乡愁奔涌,我也得回老家看看了。
  可是,很多人的老家,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模样。我家边上那条夏日泡一天、秋日捞蛤蜊的大河也早已面目全非。很多过往,只能在梦里了。

  乡下的麻雀
  □ 田秀明
  前些时候回了一趟老家,老家的屋后面长着一棵柳树,粗得一人都抱不过来,柳枝垂垂,柳叶茵茵。太阳刚刚落去,不知从哪儿飞来了一大群麻雀,乌泱乌泱地栖息在树上,叽叽喳喳,像是在唱着一台无休止的大戏。我很惊讶,父亲告诉我说,现在生态环境好了,乡下的麻雀也越来越多了。
  麻雀,在乡下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鸟类,或者麻雀天生注定就是属于乡下的。城里钢筋水泥的高楼没有麻雀的安身之所,即便是路边的行道树,车来车往的噪音,也让麻雀惊慌失措,偶尔有几只飞到城里觅食的麻雀,飞着飞着又飞回了乡下。乡下的房子多是平房,盖着平瓦,屋檐下留着缝隙,麻雀身子一缩就钻了进去。乡下的树也多,麻雀总是从这棵树上飞到那棵树上,起起落落,无拘无束。
  麻雀,是乡下的麻雀;乡下,是麻雀的乡下。麻雀一直都生活在乡下,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从来不被人待见的麻雀,身份一跃成了乡下人家的“座上宾”。
  小时候特别顽皮,常常要抓几只麻雀来玩。邻居有个小伙伴,抓麻雀是一把好手,卸一扇门板搭在屋檐下,爬上去把手伸进平瓦下的麻雀窝里,一抓一个准,我小时候玩的麻雀多半是小伙伴抓的。老家人有句俗语,“细小伙儿养麻雀——有命没毛”,抓回来的麻雀都是羽毛还没长全的雏鸟,嘴角黄黄的,放在纸盒里,两只小眼睛惊恐地张望着,尽管小心侍候着喂饭喂水,可是养不了几天,小麻雀就没了精神,跟着就耷拉下脑袋一命呜呼了。
  父亲对于养麻雀好像倒有些经验,说养麻雀不是这样养的,麻雀的气性大,长了羽毛的麻雀怎么喂都养不活。养麻雀要挑刚出壳的小麻雀,小麻雀习惯了人体的气味后,更容易成活。父亲小时候也养过一只麻雀,他说那只麻雀精灵得很,从来都不关在笼子里,小纸盒就是它的窝,有时候早上飞出去,一直到晚上还能飞回来。父亲养的那只麻雀后来去哪儿了,他没有说,我也没有问。
  晚饭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天井里,倏忽有两只麻雀也飞过来落在地上,憨憨地歪着小脑袋,叽叽着好像在说“开饭了,怎么也不叫上我们?”我挑了点米饭,甩到了地上,麻雀跳到米饭前,小脑袋一点一点地啄食着,不时地抬起头来张望着。有一只竟然跳着跳着跳到了我的脚下,原来是刚才一不小心,有饭粒散落在了我的脚旁。麻雀飞上了屋檐,叽叽着,像是在致谢,旋即展翅而去。
  在乡下,麻雀是幸运的,能与人和平共处,和谐共生,或者这才是大自然该有的模样,也才是这个世上最美妙的样子。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08/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