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  副刊
3    4   
PDF 版
· 我的数学老师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06版:  副刊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3/09/08
朗读

我的数学老师 



  我的数学老师
  □ 吴晓波
  我的小学数学老师阮老师,在全乡说起来,那是“竹筒倒豆子——哗哗响”。他出名,主要是书教得好,虽然是个民办教师,但每年学生考试成绩一排名,那都是全乡第一。家长见了阮老师,没有不尊敬的,老远就要主动打招呼。
  凡是有本事的人脾气都大。阮老师就是个暴脾气,属于一点就着的那种,为人直爽,从不藏着掖着,有什么说什么。
  阮老师和我住同一个村,村里的学生见了他,没有不怕的,都要赶紧绕道走。确实,阮老师板着一张黑脸,不怒而威的样子,就是不发火,也让人有点抖。
  怕什么偏来什么。小学三年级,轮到阮老师教我们数学兼班主任,我和同村的几个伙伴心里七上八下,怕学不好后面的日子不好过。
  开学了,一切风平浪静。阮老师虽然不苟言笑,但教学非常认真,每每讲起算术题来,他立马像变了一个人,眉飞色舞,让人听得津津有味。
  可过了没多久,我们就见识阮老师发火了。原来同村的伙伴二黑放学后忙着玩,把阮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忘记了。第二天上课,阮老师挨个检查,发现二黑没写,一下子就火了。只听“砰”的一声,阮老师把二黑的作业本扔出老远,又把二黑提溜到讲台上站了一堂课,一点也不留面子。此后,我们谁也不敢不写家庭作业了。
  阮老师教数学确实有一套。那时我们刚开始接触一元一次方程,阮老师总能“神出鬼没”,教我们巧妙地找到问题的答案,为我们打开数学这扇趣味之门。从小学到高中,我数理化过硬,还得感谢阮老师的启蒙教学。
  阮老师也有可爱之处。他是高中生,在那个年代,可谓凤毛麟角了。他上课高兴时,也会谈起他的“辉煌”过往,说他是班上的数学尖子,如何如何了得。再看他那眼神,仿佛一下年轻了二十岁。
  在乡下,老师也要干农活,阮老师也不例外。他耕种的田地就在我们上学路上,我们经常看见阮老师像其他农人一样在田里耕作,认认真真,从不马虎,如他上课一样。他生性要强,他的庄稼也总是比别人的收成高。
  小学毕业那年,我们班的数学成绩又是全乡第一,阮老师也顺利地转为公办教师。
  时间就如庄稼,一茬又一茬,阮老师教过的学生也一茬又一茬。四十多年过去了,阮老师也退休多年了。每次回老家探亲,碰上阮老师,我都会与他寒暄几句。
  潇洒的郑老师
  □ 耿艳菊
  早晨的公园,明媚清新。一位老者走在我的前面,白衣白裤,清瘦精神,步态矫健,仙风道骨的模样。他的手腕上戴着个小巧的录音机,正放着歌曲:“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恩恩怨怨,生死白头,几人能看透。红尘啊滚滚,痴痴啊情深,聚散终有时,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是叶倩文的《潇洒走一回》,很老很熟悉的歌。我突然想起郑老师,想他如今也是这般洒脱吧。十几年前,我们小镇中学里郑老师最喜欢唱这首歌。
  郑老师那时四十多岁,从市里的重点中学调到了我们这个偏僻的小镇。传言说郑老师脾气又坏又执拗,才被下调,可是我们见到的郑老师却没有失意人的落寞和惆怅,而是笑呵呵地哼着歌,意气风发。
  郑老师被安排教语文,又担任了班主任,新来乍到,很是忙碌。学校开设了音乐课,却没有音乐老师,不久,郑老师就毛遂自荐担任了我们的音乐老师。
  郑老师教我们的第一首歌就是《潇洒走一回》。后来这首歌简直成了郑老师的代言,只要学校举办活动,他就会潇洒地唱一回。
  郑老师不仅喜欢唱歌,还喜欢看书,写写画画,一手毛笔字也写得行云流水。
  郑老师对谁都是一团和气。他在他的小书房周围种了好几种植物,爬山虎、蔷薇、扁豆、红梅……春天,蔷薇花幽香静谧;夏天,爬山虎青碧葱郁;秋天,扁豆也爬上了墙,紫色的扁豆花开得恣意悠闲;冬日里,梅花绽放,映着门前大雪,清美绝伦。
  郑老师的小书房成了校园里最别致的一道风景,而书房里的世界也别有洞天。
  郑老师最崇拜他的本家郑板桥。洁白的墙壁上到处贴着郑老师自己写的郑板桥的对联诗词。比如“难得糊涂,吃亏是福”,还有他临摹的墨竹图和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有一回,班里的两个男生因前后桌空隙问题动手打了起来。郑老师没有问原因,也没有批评他们,只淡淡一笑,在黑板上写了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他还给我们讲了“六尺巷”的历史典故: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桐城的家人与邻里吴家产生土地纠纷,吴家建新房想占用张吴两家中间的巷子,张家向张英求援,收到张英“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回信;吴家看到张家举动后也主动让出三尺。自此,“六尺巷”成为谦和礼让精神的代称。
  郑老师不仅人活得潇洒,还有善良的心怀。后来,同学们偶尔相聚,总要提到郑老师,他的风度在岁月里像一颗明珠,散发着温暖明亮的光芒。
  古人的“教师节”
  □ 王丹丹
  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的第39个教师节。自1985年起,新中国把每年的9月10日确定为教师节。从此,我们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便有了自己的归属日。
  中国历来就是尊师重教的礼仪之邦,古人的“教师节”也是由来已久,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传承。
  最早的教师节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汉代,与孔子的诞辰息息相关。据明末著名思想家黄宗羲在《与陈乾初论学书》一书中记载:汉、晋时期,每年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日这天,皇帝都要率领文武官员去祭拜孔庙,还要邀请“国子学”“太学”的经师入宫“布席函丈(教师)为饮食之客,席间词赋其娱”。皇帝在这天祭孔,请老师们吃饭,各地官府也纷纷效仿,除了祭奠孔子,也要“置休经师,授束修(干肉)”。当时虽然没有明确将孔子的诞辰设为教师节,但教师已开始享受节日休假、会餐、发福利的待遇了。
  到了唐朝时,尊孔子为先圣,并将其弟子颜回尊为先师。在这两位先圣、先师的诞辰,祭祀典礼会比其他朝代更为隆重。逢孔子的诞辰日,国都和各州、府、县都要举行孔子诞辰祭典,非常盛大。在这场祭典上,国子监、书院还会从全国选拔“先进教职工”,只要被选中的老师,能够获得五百两白银的奖金,足见当时对教师的尊重。
  宋朝时,沿袭了汉代祭祀孔子的礼俗。宋朝以文治天下,孔庙祭祀尤为隆盛。朝廷还特地拨款赐给官学土地,称为“学田”,学田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办学和资助困难学生。宋代书院受到的社会捐助多,老师的待遇也很高。尊师重道、全民求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清朝时,对教师更为尊重,不仅设立了太学和文庙,教师的薪酬福利也越来越丰厚。成绩卓著者还会“升职”——最高的会授予八品职衔,提升为院长、监院、掌教、馆师等。
  不难发现,无论在哪一个时期,人们对教师的尊重从来没有变过。
  我的地理老师

□ 范大悦
  前几日,我到外地出差,路过黄河时,又一次想起了高中时的地理老师。
  老师姓王,一米七左右,微胖,走起路来,肚子上的肉颤悠悠的,特别“讨喜”。他地图画得极好,尤其是中国地图,这一点让我们啧啧称奇。王老师是学校建校时来的,属于学校元老级别的人物了,有着丰富的阅历和教学经验。
  王老师满腹经纶,总能给我们讲一些新奇的事情。他讲各地名山大川、丰富物产,信手拈来,我们都瞪大眼睛,听得津津有味,常常忘记了下课的时间。
  王老师特别爱讲黄河。教材中只要有黄河出现的地方,他就能引申开来,足足讲上一节课。他说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他告诉我们黄河有九道弯,一边说一边还会做动作:上半身前倾,双手摸地,然后向后抬起一条腿,整个身体呈“几”字形,说这就是黄河的形状。他还带我们背诵刘禹锡的诗歌“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课后我们都开玩笑,说他抢了语文老师的饭碗。
  我们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上高中以前,很多人甚至都没走出过大山。王老师激发了我们学习的兴趣,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灵动,让我们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看到他给我们描绘的外面的世界。
  王老师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他热爱的教育事业。如今他已经退休好几年了,仍然坚持每天上网学习。前不久,他还学会了直播,给粉丝们讲地理知识,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因为喜欢他,我才喜欢上了地理。那些年的地理课,早已成了远在异国他乡的我最美的回忆。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09/0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