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要闻
3    4   
PDF 版
· 为赵进美名声不彰鼓与呼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09版:要闻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3/09/15
朗读

为赵进美名声不彰鼓与呼

刘培国

  为赵进美名声不彰鼓与呼
——张宇声《赵进美诗注评》赏析

  由赵进美原著、张宇声注评的《赵进美诗注评》近日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这是淄博地域文化研究的重要突破。张宇声先生是山东理工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教授。在古代文学研究方面颇多建树、著述丰厚,挂冠解绶以来得意有更多时间做专题性研究,先后出版了《明遗民诗人姜埰评传》《神韵诗学漫论》等著作,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
  事实上,张宇声先生著述《赵进美诗注评》绝非偶然,他是力主“明清孝妇河文化带”概念的首倡者,主张赵氏家族、蒲松龄、王渔洋研究并驾齐驱、相得益彰。

  赵进美是“明清孝妇河文化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

  张宇声教授说,出生于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的赵进美是今天的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人,当时这里是青州郡益都县颜神镇。直到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公元)建县,方有博山这一县名。在介绍赵进美之前,我们要先说说发源于这里的一条河流——孝妇河。
  张宇声先生认为,在很长的历史时段里,这条河的名气并不大。但到了明清时期,这条河所流经的区域突然人文蔚起,星光煜耀,诞生了一批在全国有很大影响的文化名人。现在人们都熟知并热衷称道的是孝妇河畔“三大名人”,即王渔洋、蒲松龄、赵执信。但是这种简单的称谓实际上是以漠视或遮蔽了一众优秀的群体为代价的。这片区域、这个时期,在“三大名人”之外还有一批杰出人物,对文化颇有贡献。据粗略调查统计,明清时期该区域除了“三大名人”外,还有大约50余位优秀文人,他们保存至今的著作有150余种之多。这一文化繁盛期大约从明万历到清乾隆时期,持续了将近二百年。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提出在保留孝妇河畔“三大名人”这一提法的同时,再提出一个新的文化概念,这就是“明清孝妇河文化带”。而今天要讲的赵进美、这位“三大名人”之一赵执信的叔祖,就是“明清孝妇河文化带”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
  近年来,看到赵进美、赵执信研究逊于蒲松龄和王渔洋,尤其是赵进美研究除山师大王勇先生关于博山赵氏家族的著述中有赵进美专章外,其余可见的赵进美研究寥寥可数、不尽人意,内心焦急,极力推动,几次嘱我要研习赵执信、精研赵进美,乐见博山赵氏氏族文化研究出人才、出作品、出品牌,让我们看到一位古典文学教授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每每受其感动。

  整理《清止阁集》 产生注评赵进美诗歌想法

  几年前,张宇声先生开始整理赵进美《清止阁集》,过程中,产生了注评赵进美诗歌的想法。之所以有这一想法,一方面是出于张宇声先生对赵进美文学地位有一种不断加深的认识,也因赵进美长期以来不为今人重视和认识颇感不平。另一方面,是对赵进美诗歌不断加深的一种喜爱,同时也觉得注释是一种最好的细读方式,注释一下,对诗的理解自然就透过一层,非泛泛阅读所可比拟。起初,张宇声先生想做全部诗歌的注释,但完成了其诗集前三卷以后,觉得数量较多,遍注不易,且部头偏大,才改为注评这一方式,遂有现在这个本子的面貌。
  赵进美(1620年—1692年),字嶷叔,又字韫退,号清止,又号鹅岩道人,出身于博山著姓世家。赵进美自幼聪慧好学,人称“圣童”,14岁入学成秀才,15岁学业大进,据说是《左传》《史记》、两汉、唐宋诸大家的许多文章皆能成诵。17岁成乡试解元。这一种早慧早成,与他那位得享大名的祖孙赵执信相似,执信也是17岁中举,可爷爷是解元,名次上取胜。赵进美在次年的会试中铩羽,不能像赵执信那样18岁中进士。赵进美是崇祯十三年庚辰(公元1640年)科进士,时年21岁。入清之后,赵进美先是担任太常寺博士小官。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他被任命为福建按察使,在福建任上一年余,他真是厌倦了,再加上唯一的儿子在家病亡,使他心灰意懒,“归计益决”,于是在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已经65岁的他真正退休。此后过上了悠然自得的养老生活,着手营建怡园。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十二月初五日病逝于家,享年73岁。

  赵进美前期诗歌创作成就更高

  张宇声先生研究认为,总观赵进美的一生,儒家思想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参与社会,为国效力,为民做好事,而且居家孝悌,都是其思想的底色。但他也受道家思想影响,热爱自然,向往田园,时时表现出对从政的厌倦。他的政治热情都与“军兴”有关,他的政治才能中的确有以“兵略”见长的一面,遇到时机,跃跃欲试。再看他的政治性格,为人和易,所谓“外和内介”,多次平级调动,长时间不晋升,也都处之安然,真可谓“公之出处,如云舒卷”。最后的怡园八年,“角巾东第,飞盖西园”,享受园林丘壑、泉水清风,才是他最为惬意的归宿。
  赵进美的诗歌创作以出仕清廷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张宇声先生以为其诗歌创作成就以前期为高。前期作品被编为《庚癸诗集》上下两卷,《南征集》两卷,总计792首,是其21年至25岁五年期间的作品。后期入清以后,所作有《燕市草》《西征草》《楚役草》《白鹭草》《白鹭续草》《江粤二岁草》各一卷,另加未刻诗25首,总计688首。前后期数量相当,但前期仅五年,而后期为时则二十余年。赵进美诗歌创作以前期精力最好,成就也最高,靠这些作品,在明末他就建立了自已的诗名。《清史稿》说赵进美“早著诗名”,就是指其明末的创作。所以现在所选诗歌,前期创作占了三分之二多,后期诗歌不足三分之一,主要基于这种价值判断。如果全面了解赵进美诗歌创作情形,深入了解其诗歌思想与艺术价值,就不会对这部诗选产生畸重畸轻的感觉。
  看赵进美前期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强烈的时代性。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都与那个行将覆亡的明王朝息息相关,一种浓重的末代情绪流贯在诗中,透露出吸引人、打动人的况味。
  张宇声先生指出,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冬至十六年春这一时间的诗歌创作,在赵进美前期的创作中是极为特殊的,应该特别予以注意。崇祯十五年冬,他因病回家休养。此时清人入关南侵,陷临清,攻济南,东围莱阳,也逼近颜神镇,只是未予攻城而已。此时赵进美写了一系列表现清军入侵的诗歌,数量近三十篇。既表达悲愤,更多地是表达忧虑。如《渔阳》一诗云:
  海色平临碣石悬,渔阳日落见寒烟。
  营边片角龙沙月,马后双弓雁字天。
  远道羽书方计日,中原牛种尚无年。
  闻道卫律今犹贵,意气黄云万幕前。
  此诗乃清人入塞之际,作者正家居,闻讯悲愤,遂作此诗。诗末用“卫律”典,是遣责那些为清人效力的明朝降将如孔有德之流,他们为敌前驱,成为进攻明朝的主力。另外如《猎骑》诗“频将绮陌泪,迢遥对哀鸿”,对清人南侵造成的灾难表示悲悼。清人攻破兖州,鲁王朱以派自杀,是此时的大事件,对朝廷震动极大,作者写了《鲁殿》二首,来表达难以掩饰的悲愤情绪。当时的孙廷铨也自魏县令任上归家,两人坐于城楼饮酒,共论时事,感慨遥深,叹息忧危何日能定,乱世何处存身。除夕之夜,写《除日作》三首,毫无过节心情,系心国事,忧心不已。其至产生“轻戎从策”之设想,盼望能有猛将出现,早日击退清兵。既是盼望,也是节日有所祝祷也。面对清人的进攻,明军无力抵御,而且将荒兵嬉,作者有《初春城上》二首、《有感》四首抒感慨,表达讥讽。直到崇祯十六年三月清人退兵,作者还有《清笳》《卢龙》《雕戈》《列营》等诗加以表现。赵进美这一时期的诗作,是对这次清人南侵的较为完整的真实记录,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关于注释,张宇声先生采取两条原则:一是通俗,二是简明。诗选有普及的意味,所以想将诗意讲得清楚明白些,有些是直接疏通句意,这与旧注方式就有许多不同,是为通俗。对于事典、语典,点明出处,略引原文,不作过多延伸,不求繁征博引,还适当留一些空白,让读者自己寻绎思索,是为简明。一切以有助于理解原诗为目的。有些注释,前后分别出现,没有采用“见前”这种传统方式,而是随诗重出,这虽有重复之嫌,但便于阅读,省却读者翻检之劳。释意部分,或说明诗意,或领会情感,或揣摩意境,有时点出艺术特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也以通俗、简明为追求。

  “赵进美诗文
能够重新被今人所认识
是为吾辈学人之职责”
  张宇声先生时常为赵进美“鸣不平”。他说,就赵进美的历史地位来讲,对比后来他的声名不彰,可以看出他是吃了亏的。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其文集的流传不广。没有流传,就成不了经典。赵进美《清止阁集》的现存版本主要是“两抄一刻”,即山东省图书馆藏清初抄本《清止阁集》八卷,即今入选《山东文献集成》者;国家图书馆藏清初抄本十四卷和清康熙间刻本八卷《清止阁诗》。这三个本子,还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对赵进美的著作予以规范整理,使成一便于阅读之现代版本,使其诗文能够重新被今人所认识,是为吾辈学人之职责。在整理完《清止阁集》之后,考虑到赵进美诗歌数量较多,遍读不易;再加没有注释,不便于今人阅读,遂不揣浅陋,妄意选取其诗歌数百首加以注释、解说,成此注评本,或于赵进美研究、于明末清初诗歌研究、于淄博地区“明清孝妇河文化带”研究,均不无裨益云。
  当下,张宇声先生独处五阳山之阳、五阳湖之滨,孜孜以求,“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成为一种奢望。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求索,“否则生活觉得空空荡荡,索然无趣,正所谓‘为无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这种情形下的东西,有时很不自信。就如这部书,是真能有益于赵进美研究?还是‘黄茅白苇,一望弥眼’可任由读者判断。敝帚犹可自珍,在别人看来,或许直堪覆瓿耳!”张宇声先生《赵进美诗注评》后记里这寥寥数语,足见其镂心鉥肝的一片苦心。
      刘培国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09/1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