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要闻
3    4   
PDF 版
· 70多年前的毕业证 是什么样子?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07版:要闻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4/03/20
朗读

70多年前的毕业证 是什么样子?

曲心健 通讯员 毕凤云

  退休教师于金刚1951年从临淄县立第一小学毕业的证书。随着时间流逝,毕业证的另一半已经无从找到。

  音乐教师徐露正在教学生们打腰鼓。

  周三下午课外活动期间,学生们来到校史馆参观。

  教师于洪良给孩子们讲解石碑上的内容。

  70多年前的毕业证
是什么样子?
  1874年,南门廪生王秬香等人募集资金,知县卫桂森主持在临淄县城龙华观西侧(今闻韶书院小学西南角)新建书院一处,命名为闻韶书院,也叫新闻韶书院,或城里闻韶书院。
  2010年,临淄区教育资源整合,中学变成小学,改称齐都镇中心小学。
  2022年,镇上的两所小学再次合并,更名为闻韶书院小学……
  今年是临淄区闻韶书院小学建校150年,这所百年老校的校园里沉淀了许多珍贵的老物件,它们见证了学校百年来的兴衰与发展,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让我们一起搭载时光机,开启这次时光之旅吧。
  改修闻韶书院碑记:
  150年历史的佐证
  
  在学校的南墙边中间位置,矗立着一块石碑,别看它残缺不全,但正是由于这方石碑,为临淄近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实证,也将学校的历史上溯到清同治十三年,即1874年。
  石碑的发现得益于原齐都中学校长宋曰文。上世纪90年代初,一天晚上,宋曰文护校时与当地老农闲谈,得知学校的历史最早应该上溯到一二百年前的闻韶书院。联想到正在整修学校操场时发现的一块残碑,第二天宋曰文就带人去找。经过多方寻找、拼凑,只找到了约四分之三的石碑,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时任临淄知县孙震所撰《改修闻韶书院碑记》残碑。
  据闻韶书院小学教师王卫国介绍,当时宋曰文带领学校教师肩抬背扛,承载着数代故都教育足迹的《改修闻韶书院碑记》得以呈现在世人面前。该碑刻高152厘米,宽63厘米,厚18厘米,阴刻楷书,正面刻《改修闻韶书院碑记》,背面刻《改修大门讲堂捐项记》等内容。《改修闻韶书院碑记》称:“同治年间,前尹卫君购城之东南隅……”后文已失,记载的内容虽不完整,但足以补史志之阙疑。
  从学堂成立之初,《改修闻韶书院碑记》记述了故都临淄2000多年前行人摩肩擦踵、车毂撞击之声的都市繁华,到“变而为地阔人稀之域”的历史变迁,以及书院开办以来学童汇聚、孜孜求学的盛况,提出了“欲厚民风,当培人才”的教育主张。这也是现在闻韶书院小学“向美”文化的基调。
  在书院的中学时期,特别是到齐都中学时期,学校以当时的教学条件为基础,各教研组、备课组集思广益,利用教材,把教学与学生的生活、文化等结合起来,自制教具,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的势头达到顶峰,在临淄教育领域享有“小七中”的美誉。
  2022年合校后,校长邵增伟带领师生将“向美”教育的追求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通过德育一体化、教学科研推进、安全保障、学生自我管理等构建全面育人管理模式,推动学校教育向纵深发展,先后获得“山东省书香校园”“淄博市红色传承示范校”“淄博市平安校园”“淄博市书香工会示范点”等荣誉。
  
  半张毕业证:
  印在学生心里
  
  在校史馆里,静静躺着半张小学毕业证书。随着时间流逝,毕业证的另一半已经无从找到。那是退休教师于金刚1951年从临淄县立第一小学毕业的证书。
  半印刷半书写的证书历经70多年,当耄耋之年的于金刚再次看见它时,沉淀在岁月中的怀念仍令他激动不已。时任校长路子润那印刷模版样的毛笔书写,更让观赏过的每一位后人深深惊叹。
  1948年临淄解放后,残垣断壁的闻韶书院学堂正式更名为临淄县第一小学,教室就设在原学堂前面的临淄县城南门里王氏宅院内,由当时著名的革命家、书法家路子润担任校长。路子润带领老师们边教学边重建校舍,并把对学生的培养与当时的社会形势相结合,与生产生活相结合,广育英才,很好地诠释了“发展创新”的精神。
  于金刚老师记得他读小学时,每天学算术、打算盘,最开心的莫过于跟路校长学大仿,一天写一张,字若被老师画上红圈,晚上睡觉能笑醒。学生活动主要有打皮球、丢手绢等,夏天老师经常带同学们到淄河滩里游泳、打水仗,现场欢声笑语不断,既开心又充实。
  
  上世纪70年代的腰鼓:
  穿越半个世纪的声音
  
  在学校的音美器材室还有十来个有年头的腰鼓,红红的鼓身有的掉了漆,看起来有些斑驳,边上的排钉有的也已生锈,但敲击时发出的声音依然清脆悦耳。

  退休教师于洪美说,这些腰鼓是上世纪70年代她上学时学校购买的,由青岛来的一对老知青夫妇授课。课外活动时间,校园里到处响着“咚吧咚吧,咚咚吧咚吧”的敲击声,孩子们都愿意学,欢快得就像一只只小鹿。那时学校的文艺活动也多,但在齐都镇成规模的文艺宣传就数学校的腰鼓队了,所以镇上的大型活动、庆典都少不了腰鼓展演。
  1991年,位于齐都镇西关村的临淄青年学生抗日志愿军训团纪念碑落成时,学校的腰鼓队参加了庆典活动。2001年的临淄区春季田径运动会上,学校120人的腰鼓队参加了开幕式展演,受到各界好评。
  腰鼓带着一代人的回忆,在耳边敲过了半个世纪,成为许多齐都人的美好记忆。如今,“85后”的音乐教师徐露信心满满地表示:“腰鼓也曾是我学生时代难忘的娱乐活动,我会尽我之力让更多孩子感受它的艺术魅力,让它成为书院学子的快乐之源。”
  风雨百年史,知行智合路。邵增伟表示,学校坚守“让教师品味精彩人生,让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的教育初心,引导师生以发展的眼光,欣赏成长之美、成才之美,学会追求生活之美、享受生活之美,努力达到以美育人之目标。
  百年沧桑、百年屹立、百年荣光。闻韶书院小学浸润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又洋溢着现代生活的气息,书院人将牢记“立德树人”初心,遵循教育规律,启智润心,培根铸魂,向着美好,砥砺前行!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曲心健 通讯员 毕凤云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03/2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