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要闻
3    4   
PDF 版
· 离散的人,寻着故事回家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12版:要闻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4/03/22
朗读

离散的人,寻着故事回家

的作品

  翻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的十部长篇小说——
离散的人,寻着故事回家

  近日,“古尔纳首次中国行”在网络上引发了巨大的关注。董宇辉对话古尔纳的直播,更是引发网友关注古尔纳的文学作品。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坦桑尼亚裔英国作家,1948年出生于东非海岸的桑给巴尔岛,20世纪60年代作为难民移居英国并求学,最终在肯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古尔纳的作品围绕难民主题,主要描述殖民地人民的生存状况,聚焦于身份认同、种族冲突及历史书写等,代表作有《天堂》《来世》《海边》等。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给他的授奖词是“对殖民主义的影响和身处不同文化、不同大陆之间鸿沟中的难民的命运,进行了毫不妥协和富有同情心的深刻洞察”。
  古尔纳的十部长篇小说都已经在中国出版,这十部小说究竟写了怎样的故事呢?

  《海边》《来世》《天堂》,书写个体在社会剧变下所遭遇的苦难

  《海边》是古尔纳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20世纪末从桑给巴尔来到英国寻求政治避难的中年人萨利赫·奥马尔的遭遇。抵达英国后,奥马尔被安排暂住在一个海边小镇,由于入境时使用了昔日家乡仇敌赖哲卜·舍尔邦的名字,其子拉蒂夫找上门来,由此引出了两家人的恩怨情仇。一同身处饱受敌视的异国他乡,奥马尔和拉蒂夫渐渐敞开心扉,真相终于浮出水面……小说还原了无助的个体在动荡的社会剧变下所遭遇的深重苦难,以及在新文明中作为异乡人所遇到的种种冷漠与歧视。两颗孤独冰冷的心,两个无助绝望的异乡人,最终完成了各自的救赎。《海边》是最能体现古尔纳对难民处境关注的一部作品,尤其对于身处不同文化夹缝中的难民关注。
  《来世》是古尔纳2020年出版的最新作品。《来世》的故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非洲。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伊利亚斯就在东非海岸上被德国殖民军队拐走。离家多年以后,伊利亚斯回到自己的村庄,得知父母早已去世,妹妹阿菲娅寄人篱下,说是收养,实则如奴隶般饱受虐待。小说另一主角哈姆扎同样从战场归来,肉体、精神都已伤痕累累,几乎一无所有——直到他遇见了美丽而勇敢的阿菲娅。随着这几个年轻人生活、工作和恋爱,他们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而就在此时,战争的阴影又一次迫近,历经艰险才得以重聚的亲人又一次面临分离。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历史、环境留下的烙印和伤痛,但他们仍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绵延。
  《天堂》发表于1994年,作者借少年未经世事、不加滤镜的视角,讲述了个体嵌于社会动荡、历史变迁大背景中的艰难成长之路。《天堂》的故事发生在百年前处于德国殖民阴影下的东非桑给巴尔,男孩优素福被父亲抵押给商人阿齐兹偿债,从此跟随商队行走异乡,亲历生存之难。

  身为避难移民,古尔纳深谙“思乡之苦与他乡生活之痛”

  一边是再也回不去的家乡,一边是努力融入的都市生活,进退两难间成了格格不入的异乡人。身为避难移民,古尔纳深谙“思乡之苦与他乡生活之痛”;故乡族群的残酷过往不断闪现,迫使他反复回溯。于是,“记忆”“残酷”“难民”“爱与软弱”“身份认同”等等成为古尔纳作品一以贯之的主题。
  长篇小说《赞美沉默》的主人公,20多年一直在融入英国的生活,想要讨得所有人的欢心,却活得身心疲惫,每时每刻都不得松懈。小说中,“我(主人公)感到胸口有硬块,医生告诉我可能是心脏病,而我的确有心病。离开非洲故土20年,我在英国的中学干着不喜欢的工作,和爱玛的爱情在平庸的日常摩擦中消耗殆尽。直到一封家书邀请我回国探亲,他们在为我张罗相亲的事。是的,我从未向他们告知英国的一切,在他们眼中,我还是个单身汉。此行我也另有目的,我想要母亲打破多年的沉默,让她说出父亲的出走之谜。他为什么可以抛下妻儿,一走了之……”
  在《最后的礼物》这部作品中,古尔纳不仅续写了漂泊异乡者的孤独与挣扎,完美诠释何谓“回不去的故乡,融不入的他乡”,更是首次聚焦于移民后代所遭遇的身份危机,揭示出种族中心主义对人类心灵造成的伤害,并尝试探讨了出路何在。小说主人公阿巴斯因自卑和猜忌,在十九岁时抛妻弃子,逃离故乡桑给巴尔,成为一名水手,穿梭于世界各大港口,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直到十五年后,他在英国埃克塞特与一名出生后即遭遗弃的黑人混血姑娘玛丽亚姆一见钟情,二人开启一段生儿育女的平凡生活。然而,英国移民的卑微身份始终如梦魇般弥漫整个家庭,阿巴斯闭口不提故乡的一切。六十三岁那年,阿巴斯中风发作,此后便缠绵于病榻,直至过世。临终岁月里,他对着一台录音机,为孩子们留下了他生命中最后的礼物……

  古尔纳也创作了一些“不够非洲”的作品

  20多岁时,年轻的古尔纳开始用日记写下自己漂泊异乡的感受,这些内容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关于其他人的虚构故事,最终形成了他的小说处女作《离别的记忆》。《离别的记忆》是一部曾被认为“不够非洲”的作品,却跨越了时空与民族的隔阂,道出了“小镇青年”们共同的困境。每个悲伤的年轻人,都要挥别一段不堪的“前世”,如无爱的家庭、无望的前程、无果的初恋……
  《朝圣者之路》也是古尔纳早期代表作,以朝圣为结构,引导主人公沉浸过去的痛苦和美丽,并向前迈进,对他的流亡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遗弃》是古尔纳自传色彩鲜明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写作于2005年,入围2006年度英联邦作家奖,讲述了跨越数十载分属两代人的爱情,个人悲剧与民族命运相互交织,心理刻画细腻。
  《多蒂》是古尔纳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唯一一部以女性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故事中的多蒂是一名生活在英国的非裔女性,通过记录她与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的交往,生动地勾勒出一个出身社会底层,在不断学习、思考和抗争的过程中,逐渐羽翼丰满,实现阶层跨越的年轻女性形象。
  近日,在“古尔纳中国行”的首个公开活动中,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的学生也为古尔纳带来了一份精心准备的礼物——古尔纳作品《砾心》选段表演。《砾心》是古尔纳致敬莎士比亚之作。一个男孩的家族秘事背后,是千千万万个在世上寻找自我的孤独灵魂。小说中,塞利姆和双亲及叔叔阿米尔一同生活在一座充满秘密的房子里。某一天,塞利姆的父亲从家里搬了出去,而母亲对此闭口不言,之后又和一个陌生的男人组建了新的家庭。塞利姆无法理解父亲的选择,也为他的沉默感到羞愧。中学毕业后,塞利姆被成为高级外交官的叔叔带往伦敦,但这座城市的喧嚷和阴冷让他无所适从,只能在无尽的孤独中勉力求生。母亲去世后,塞利姆回到家乡,试图挖掘让他的家庭分崩离析的秘密。最终他不得不面对最亲近之人的创痛,而真相几近把他摧毁……
  著名作家、清华大学教授格非说,读古尔纳作品有两点让人很震惊,第一是古尔纳的作品中有非常复杂的时空关系,古尔纳的视野特别宽阔,在读他书的时候脑子里马上会浮现出世界地图。第二个感受是古尔纳的作品中没有任何暧昧不明的地方,这与很多作家故意制造出暧昧不明、以生出悬念的创作方法不同,古尔纳小说中就算是一些很次要的人物,他都逐一介绍这些人物的生平,从哪儿来的,老家在哪儿,家庭关系如何。格非说,这让读者感受到了作家写作时的真与诚。
  据《楚天都市报》《解放日报》
  ■ 相关新闻
  莫言对话古尔纳

  近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古尔纳来到北京师范大学,与同为诺奖获得者的莫言,进行了题为“文学的故乡与他乡”的文学对话。
  莫言说,尽管科技日益发展,“给文学敲警钟”的言论层出不穷,但事实证明,文学永远不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消亡,自己与古尔纳并不会因为AI的出现而“失业”,因为作家独具个性的形象思维是AI永远无法替代的。这种思维的获取,需要从本民族传统里面寻找不可代替的资源,并且在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广泛接触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与现实追求,让文学可以真正走向世界,而这正契合了古尔纳的文学追求。
  古尔纳十分赞同莫言对文学事业与文学力量的判断及阐发,期待看到中国读者对自己作品的阅读反应。
  两位作家从“故乡与他乡”谈起。非洲对于古尔纳来说是“故乡”,而对于莫言来说则是“他乡”。莫言认为,过去从作品中了解到“文学的非洲”与真正看到“现实的非洲”有很大不同。对古尔纳而言,非洲则承载着不同的记忆。正如当年郑和船队的到来,让非洲了解了中国,家和故乡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莫言进一步提出,随着作家创作经历的延长和活动半径的扩展,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纳入作家“故乡”的范围中。
  在“小说家”之外,这两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都还有另一重身份。古尔纳是非洲文学、殖民文学和后殖民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莫言则同时是一位剧作家。如何在两种不同的身份之间切换?古尔纳认为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都是他的志向所在,两者间不会难以平衡。在写作学术专著和论文时,他会采用学术化的语言、丰富的支撑材料以及权威的口吻,尽可能做到全面覆盖;而在写小说时他是完全自由的。莫言也介绍了自己创作戏剧的初衷与心得,要捕捉人类情感深处的相通。
     据《济南时报》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03/2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