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  副刊
3    4   
PDF 版
· 我为这方安静的水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05版:  副刊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4/05/22
朗读

我为这方安静的水

滚铁环 抓坏蛋

  巩本忠 摄 

  我为这方安静的水
而爱上了整个湖
  □ 巩本勇
  湖水,那是湖的眼睛,明亮而深邃。它静静地躺在那里,宛如一颗镶嵌在绿色大地上的宝石,独自闪耀着光芒。这不仅仅是一汪水,它是马踏湖的灵魂,是大自然赋予这片湿地的独特魅力。
  每当微风轻轻拂过,湖面就会泛起层层涟漪,仿佛在诉说着古老而神秘的故事。这些故事,或许是关于湖的起源,或许是关于这片湿地的历史变迁。而我就静静地站在湖边,聆听着这些故事,感受着湖水的温柔与宁静。
  马踏湖,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地方。它位于鱼龙湾以北、华沟村以北、夏庄村以西、荆家镇以东,这片土地既有陆地的坚实,又有水乡的灵动。这里是大自然的杰作,是生命的乐园。
  在这里,柳树依依,婀娜多姿,为游人指明方向。微风轻拂水面,带来阵阵清凉,夕阳与冷雨交织成一幅如梦如幻的美景。置身于这片湿地之中,我感受到了自己与大自然的和谐共鸣。野草恣意生长,河流宛如温婉的少女,小黄菊绽放出素雅的花朵,鸟儿们衔来第一缕晨光……这一切都让我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而在湖水中,那些自由自在游弋的鱼儿更是让我心生欢喜。它们不时跃出水面,打出一个个亮闪闪的水花,仿佛在向人们展示它们的家园。这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让人不禁对这片水域产生了更多的敬意和喜爱。
  我的皮肤被阳光晒得与土地同色,我成为了这片湿地的一部分。在这里,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脉动和自然的魅力。每一条河流、每一座桥梁都在诉说着属于它们的故事,而我则用心聆听着这些故事,将它们珍藏在心底。
  马踏湖的辽阔景色令人心旷神怡。桥身承载着游人的欢笑与期待,它坚固地屹立在水中,见证着这片湿地的岁月变迁。虽然马踏湖的马已被齐桓公或者齐景公骑走,但野鸭的心事依然可以在水波荡漾中散开。它们在这片湿地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成为了这片湿地不可或缺的元素。
而在湖的深处,那些静静生长的苇雀更是引人注目。它们静立在芦穗之上,仿佛是在等待着什么。它们的小巧身影与芦苇的翠绿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和谐的自然画卷。而当我们从另一个侧面去观察,会发现这些苇雀的身体由绿变黄,与夕阳的余晖融为一体,仿佛在告诉我们,它们与这片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沿着湖边漫步,随手折下几根芦穗,你会发现这并不需要在意什么,因为这里的一切都是如此自然、和谐。而当你抬头望去,会看到倦鸟正归巢,它们飞翔的身影与芦苇相映成趣,仿佛在告诉我们这里是它们的家。
  夜晚的马踏湖更是别有一番韵味。蛙鸣声此起彼伏,像是在演奏一曲美妙的交响乐。这些蛙鸣声在夜空中回荡,碰响了长长的夜晚,也唤醒了沉睡的大地。此时,星星在天空中闪烁,仿佛在咀嚼和吞咽着夜的宁静。
  微风轻轻吹过,带来了虫鸣和树枝的摇曳声。这些声音和影像交织在一起,在这个时刻,树枝仿佛伸出了枯手,想要捕捉住这片刻的美好。而微风则继续吹拂着,带走了白天的喧嚣和疲惫,留下了夜晚的寂然和安详。
  在这片湿地上,我寻觅着诗意,将叶与花融入诗篇,用文字描绘出这片湿地的美丽与宁静。我为这方安静的水而爱上了整个湖,为这片湿地而陶醉其中。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片湿地将会继续绽放它的美丽与魅力,吸引着更多的人来到这里,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生命的韵律。
  爱不怕“折腾”
  □ 赵自力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除了是侍弄庄稼的好手,还特别喜欢“折腾”。
  妻子喜欢兰花,可是每年种的兰花都不开。我笑她把花种成了草。父亲告诉我们,山里的花就喜欢山上的土。今年春,父亲叫我到车站接他,说是给我们送兰花。我到车站,见父亲坐在候车室的凳子上,脚边放着两大桶兰花,满满的都是土,看样子可不轻。“咋挑这么多,桶又重,搭车又不方便。”我有点嗔怪父亲,父亲却一脸欣慰地说:“我担心不开花,就连土带花送来了。”也真亏了父亲,年纪一大把了,挑着一担兰花晃晃荡荡地坐车转车,真有点心疼。让我们惊喜的是,那两桶兰花今年就开花了,跟老家的兰花一样,清香无比。
  有一年我们回老家,父亲买了两个热水瓶,妻子说那水有股塑料味。我闻了一下,的确有点,是塑料瓶盖的原因。可是,附近的商店都没木塞卖。父亲“折腾”起来,手工做木塞,把木头一点点削成木塞。看似简单,实则要格外用心。父亲捏惯锄头的手,削起木塞来有点费力。我们劝他别削了,他说反正闲着没事。两个木塞,父亲削了几天。它们见证着父亲的“折腾”,那也是爱的木塞。
  孩子喜欢吃西瓜,父亲每年都要种。为了种出更美味的西瓜,俘获孩子的“芳心”,年过七旬的父亲也是够拼的,又是运土又是担粪,却乐此不疲。然后是尝试用营养钵种,成天鼓捣着怎么让瓜苗长得更好。最近几年,父亲还琢磨西瓜嫁接。父亲的西瓜越种越甜,个头越来越大。一到成熟时,孩子准嚷着回老家。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甜津津的西瓜,是父亲最高兴的时候。
  电影《等风来》里有句台词:“别瞎折腾了,生活不就是一个七日接着另一个七日吗?”但父亲为了我们,总是喜欢“折腾”。我问他这样累吗?父亲说,不累,只要你们高兴就好。
  我的小学
  □ 赵国伟
  父母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个偏僻的公社医院工作,我在医院旁边的村里上的小学。
  学校在小村中央,一幢古旧的四合院内。院落不大,四面各两间房,南北的房子要大些,大门用厚厚的木板做成,门口有很高的门槛,窗户是木头格子的。院子中间安放一个水泥做的乒乓球台,四角是用碎砖头垒的支座,由于年久失修,常见周围有散落下来的砖头块,偶尔见老师用来打球,我们却以爬上去玩抓石子的游戏为乐,因此常被老师警告。
  院落虽然有些破旧,但房屋墙壁厚重,地基牢固,没有丝毫变形,是那时候村里最宏伟的建筑。
  课桌用的是长木板,两端用砖头垫起来,我们坐在自己带来的小板凳上上课。教室里没有电,遇到下雨或阴天的时候,大家就簇拥在门口听老师讲故事。
  老师们都很年轻,却可以享受不用去田地里干农活的优厚待遇。我对一位姓崔的老师印象尤其深刻,因为她颇具感染力的笑声那时每天在院落里回荡,现在想来她应该是个热心的人,也很喜欢在那里教课。但有一次上数学课时,不知道是没拿课本还是什么原因,她把乘法口诀中的“七七四十九”教成了“七七四十一”,以至于学生们都私下偷着笑话她。后来有一次,她赶集时见两个学生爬到树上折树枝,怕出危险,好心劝他们下来,谁知两个学生不领情,在树上挤眉弄眼地大喊“管不着,管不着,七七四十一,七七四十一!”她一气之下哭着跑回了家。
  她一直教我们到二年级,三年级开始,我们就搬到村里新建的学校去了。新学校占地10亩,四排教室,每排五间,都是用石头垒成的新房子,教室里通了电,安了玻璃门窗。
  体育老师是县城来的。记得他讲了一大通道理来向我们说明体育运动与劳动的区别。我在放学后是不太用干活的,而大多数同学回家后还要到地里帮忙劳作,就觉得在操场上瞎跑,还不如到家里多干点活,体育老师也非常无奈。有一位女老师颇得村民的喜爱和称赞,都夸她教书好,因为他们经常听到她带领学生读书的声音,大部分是这样的:“勤!勤!勤奋的勤!畅!畅!畅想的畅!”整齐嘹亮的声音透过学校的围墙,传到田野,大家听到后就停下手里的活,竖起大拇指。我在新学校的学习成绩还算不错,虽然很少考第一,但总在前几名。有一次得了全级第一,家里给我做了顿红烧肉。
  在我的印象中,村民们对医院的医生都很友善,记得他们有时把萝卜和大白菜送到家里来,父亲总是非常激动,拉着他们的手送出好远。
  我的课余生活基本都是与同龄的伙伴在家附近玩,打弹弓、滚铁环、抓坏蛋、藏猫等都是我们常玩的游戏,常常到了天黑也不回家,母亲就站在院子里大喊。后来因为父亲的影响,我学会了打乒乓球,并且进步神速,很快医院的大人们就很少有我的对手了。
  母亲的小满“清供”
  □ 雨娃
  母亲给我送来一捧青麦穗,让我插在花瓶里当装饰品。我将青麦穗分插在客厅的花瓶和书房的笔筒里,房间瞬间有了农家烟火气。青麦穗像花儿一样散开,让我想起欧阳修的诗: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眼前这一抹田园小满景,让我的心情瞬间美丽起来。
  我在农村长大,那个年代,整个春季地里没啥好吃的,就盼着小满时节吃“三鲜”。小满时,麦子进入成熟期,颗粒开始饱满,母亲会割一捆麦穗,放进锅里煮熟或放在火上烧熟,然后将麦穗放在簸箕里用手搓。母亲常年干农活,练就了“铁砂掌”,搓起麦穗也不怕扎。用簸箕搓好后,再用手将残存在麦粒上的麦糠剥掉,青麦粒好吃,但剥麦糠太费时费力,只有母亲才有那个耐性。
  小满时节,黄瓜也成熟了。在那个极度缺少水果的年代,黄瓜被我们当做水果吃。黄瓜打开了夏天第一缕清凉,摘一根顶花带刺的嫩黄瓜,在泉水里洗一洗,一咬嘎嘣脆,清香又爽口。
  黄瓜、蒜薹和樱桃被称为“小满三鲜”,但樱桃好吃树难栽,我们那里不种樱桃树,又没钱去集市上买樱桃,所以在家乡小满只有“两鲜”,黄瓜和蒜薹。但母亲会在小满这天煮一锅青麦穗,凑齐“三鲜”,让我们敞开肚子饱餐一顿,满足一下寡淡多时的味蕾。
  后来我家的日子越过越好,樱桃也不再是稀罕物,其余的“两鲜”更是餐桌上的寻常菜,至于青麦穗,对舌尖的诱惑也不大了。
  母亲有很多年不种麦子了,家里就剩半亩地,母亲用来种菜。去年,母亲逛商场看到门口摆了金黄色的麦穗当装饰品,感觉新鲜,也种了一垄麦子,小满时节割一捧麦穗,送给我当花看。
  母亲建议我在家用花盆种庄稼,小麦、玉米、谷类和大豆,按时令种在花盆里,播种、管理、收割、收获,程序一样也不少。母亲说,种地也是技术活儿,得传承,让家里孩子都知道庄稼如何种,了解从一粒种子变成粮食要走多少辛苦路。
  如今我已经开启我的“花盆工程”,母亲也把菜地留出一小块种庄稼。我有几十年不种庄稼了,跟着母亲从头学,母亲咋种我咋种。
  其实,我心里明白,母亲是见我天天守着电脑,生活太单调,让我把庄稼当花种,是把田园搬回家,让我那颗紧张的心有所舒缓。还是母亲懂我,农村长大的孩子,庄稼是最接地气的风景,亦是唾手可得的“远方”。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05/2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