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晒伏姜 □ 魏青锋 老家一带有民谚:“大暑晒一宝,秋冬无病扰。”这一宝指的就是伏姜。 记得父亲在世时,每年总要留几亩滩地,用来种姜。姜种是往年挑好的皮色光泽、圆润饱满的新姜,天冷后藏在地窖里,用苞谷秸秆封存着,待到开春后再从地窖里取出来。种姜的地块要离水近,因为姜是块根植物,生长期间,几乎每天都要浇水。过不了多久,村前村后的田地里一片绿意盎然。瞅着长势喜人的生姜,父亲的嘴角眉梢都溢出掩饰不住的笑容。 看着疙里疙瘩、长相丑陋的生姜,却是那些年庄户人眼里的金疙瘩。 做伏姜的新姜挖出来,去掉茎叶和泥沙,随后清洗干净、刮姜皮、切姜片,这些工作通常都会交给我和姐姐来做。父亲力气大,主要负责把姜片捣成汁。捣姜片的器物是个大石臼,石臼上盖有木盖板,中间碗口大的孔洞放入一把大铁锤。捣姜片特费力气,母亲先把切好的姜片放进臼窝里,盖好木盖,父亲不断提起铁锤使劲捣下去,木盖的作用是不让姜片蹭出来,不让姜汁飞溅到眼睛里。 才开始,父亲精力十足,铁锤威猛无比,满屋子都是锤头和臼底的碰撞声,随着时间推移,碰撞声越来越缓,父亲的喘息声却越来越大,终于,汗流浃背的父亲累趴了,换做母亲捣一番。随着铁锤起落,很快,母亲的衣服也湿透了。 最后一个步骤就是挤姜汁了,母亲拿出纱布片裹了捣好的姜泥,在洗干净的搓衣板上不断揉搓,姜汁源源不断地流入下面的盆子里。歇息了一阵的父亲挪过来要替母亲挤,被母亲一顿“呵斥”:“你满手烟味,伏姜里有了味,可就没人吃了。”父亲悻悻走开了,闲不住的他又把挤过一遍的姜泥放入石臼里,倒些清水继续捣…… 所有工序完成了,就开始搅拌姜汁和备好的红糖,搅拌均匀后,倒入三个洗干净的玻璃坛子里,用纱布盖上坛口并用细绳绑扎好,随后放入阳光下暴晒。估摸着两三个月的时间,等伏天过了,伏姜大约就做好了。当然,存放的时间久一些,晒出的伏姜效果会更好,所以有的人会把以前大暑节气做伏姜提前到入伏,但弊端在于新姜还未完全成熟,只能用往年的陈姜,那口感功效自然跟当季的没法比。 三伏天晒好的伏姜只要保管得当,一直可用到来年夏天。那年月缺医少药,看上去黑黢黢、黏丝丝、辣中带甜的伏姜对于庄户人来说就是灵丹妙药。大冬天我们冒着风雪回来,一进家门,母亲就会给我们冲一碗伏姜茶喝。一碗下肚,肚子暖暖的,全身很快就冒出细汗。姐姐上初中那年经常肚子疼,母亲每天固定时间把伏姜茶送学校去,只要一喝,姐姐紧锁的眉头就舒展开了。奶奶生前的最后几年便秘严重,母亲咨询了镇上的老中医,每次给她喝伏姜茶,症状就会缓解一段时间。 后来长大了,慢慢了解到,伏姜茶的姜辣素能有效治疗吃寒凉食物过多引起的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喝过伏姜茶,人体有发热的感觉,这是因为它能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促使毛孔打开,如此能把多余的体热带走,同时还能把体内的病菌、寒气一同带出。当身体受了雨淋或空调吹久后,喝伏姜茶亦能及时消除因机体寒重造成的各种不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