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没有张雪峰 □ 白国华 全国各大高校的招生办到我女儿所在的中学设摊宣讲,瞬间,那该死的记忆又复活了。毕竟我是过来人,我也参加过高考,我也填报过志愿。而那时候,还没有做报考专业推荐的张雪峰…… 1998年的广东高考,3+2,这是广东最后一年采用全国卷,也是最后一届3+2(理科:语数英物化;文科:语数英史政)。其时,先填志愿再考试,而且不是平行志愿,填志愿的难度比今天的技术含量更高。作为文科生,我心仪的专业只有一个,那就是新闻系,因为觉得当记者很酷。报志愿前,唯一的参考信息,就是统一发放的报考指南,当然,老师也会给你适当的建议。但你知道的,小县城的老师,能给的建议相当有限……一切似乎都是野生的,你就自己发挥吧。 在我们那个年代,新闻系是最强的,南复旦、北人大,北大、清华当时都没有新闻系。人大新闻系1997年没有在广东招生,所以报考指南上写着:无参考成绩,这一点就让我打消了报人大的念头。而复旦新闻系1997年在广东招生的平均分为829分。829分是什么概念呢?我后来对照了一下1998年广东省文科前100名的分数,827分排名25。分数高得吓人。我意兴阑珊,于是准备考厦门大学新闻系。 父母没有太多意见,只有父亲提了一句:“读法律应该挺好的,你看看西南政法?”父亲知道我不喜欢在本省读书,那本报考指南他也没怎么翻过,西南政法大学为何在他的印象里有一席之地,我不得而知。顺便提一下,我的父亲是下乡知青,初中文化水平;母亲没上过学,两个姐姐都是高中毕业,所以家里很难给出决定性意见。 一锤定音的,居然不是我的班主任,而是英语老师。英语老师特意把我叫到他的家里,两句话就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一、一定要报更好的学校!二、此时不搏,更待何时?说完这两句话,他额前柔顺的长发随风飞舞,如同地中海上行驶船只的桅杆旗帜,猎猎作响,坚定地指向前方。 我血脉偾张,老师已经摩拳擦掌,我也得跟着上啊!于是,果断地把第一志愿改成了复旦新闻。那一刻,老师是高渐离,我是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为了让我这个“壮士”有个兜底的去处,我又在报考指南里找到了一家学校:兰州大学。兰州大学的新闻系也同样大名鼎鼎,但身处西北,广东人大概没什么人愿意去吧?于是,第一批志愿一气呵成:第一志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专业;第二志愿、兰州大学新闻系;第三志愿和第四志愿拉了武汉大学新闻系和湖南大学新闻系充数…… 后来,父亲给我复盘过一个小故事,他的一位同事问起我的志愿填报情况,斩钉截铁地说:“你赶紧去准备买军大衣,兰州那个地方,可冷了……” 高考的成绩,不如我的预期,但搏一搏,单车真的变了摩托。我如愿以偿进入复旦新闻系,终于不用买军大衣去兰州了……朦朦胧胧、懵懵懂懂中,居然给了自己最大的尊重,让我至今觉得自己是个幸运儿。 明年,女儿也要高考,届时,也给她最大的尊重吧。什么985、211,我坚信:无论学历如何,真正的人,是不会贬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