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如何安然过三伏天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高、潮湿闷热的时间。古代医学认为,暑邪属于“六邪”之一,“伏”即“伏邪”之意,也就是说高温炎热的天气,不宜多动。有资料显示,35℃以上的天气,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明显升高,尤其是对老年人的危害更为显著。 那么,高温天气损害心脑血管健康的机制是什么呢? 炎热环境下,血液重新分布,更多血液流向皮肤协助散热,心脏大脑供血减少,加重缺血缺氧;同时,高温高湿度环境,人体大量排汗,体内水分流失增多,血液粘稠度增加,容易诱发急性血栓形成;其次,人体交感神经在夏季容易处于兴奋状态,诱发心率加快,血压不稳;当体温调节超过自身代偿能力时,中枢体温升高,继而诱发全身炎症反应,导致内皮功能障碍及细胞毒性作用增强,从而诱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 炎炎夏日,老年人要想安然度过,要规律服药,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科学避暑,包括合理使用空调,减少室内外温差(建议不超过7℃),少食冷饮,适当补水等;起居有节,适时运动。高温天适当减少户外活动,尤其避开高温时段。可选择早晚温度相对较低时外出活动,有氧运动为主,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合理饮食。以清淡祛湿、易于消化食物为主,适当摄入含钾丰富的食物,如新鲜蔬菜等。同时避免暴饮暴食,注意饮食卫生,预防胃肠疾病。保持情绪稳定,心态平和。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翟咏雪 伏天高温湿热 别让心脏“中暑” 当淄博在入伏后被“高温蒸煮模式”笼罩,无论是干热的晴天还是闷湿的雨天,我们的心脏都面临着不小的挑战。7月30日,世博高新医院的心内科专家刘志福为我们揭开了高温天里心脏所承受的“暴击”。 刘志福介绍,无论是干热还是湿热,都会对心脏造成伤害。气温每升高1℃,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就会平均增加6%。而且,在高湿度环境下,汗液蒸发减缓,心率上升;在干燥环境中,人体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加快,血液黏稠度增加,都给心脏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不仅如此,炎热的天气还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心情容易烦躁,甚至“情绪中暑”,一激动就让心脏负荷变大;夏季睡眠不足,血压和心率的平均水平升高;气温高、气压低,心血管还容易堵塞。 从空调房到室外,血管一会儿舒张,一会儿收缩,反复折腾很可能诱发心梗,特别是对血管脆弱的老年人。 怎么办呢?别担心,刘医生总结了一套护心方法。首先,要持续补水,不只是口渴了才喝,还要减少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饮品摄入。饮食上,多吃蔬菜水果和低脂乳制品,控制盐的摄入量,少吃加工肉类和烧烤。 中午12点到下午3点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外出做好防晒,在室内别不舍得开空调。脾气急的朋友要学会控制情绪,感觉愤怒要及时冷静。 要是不幸中暑了,一开始会大量出汗,然后逐渐无汗,体温迅速升高。一旦核心温度超过40℃,情况就很危险。这时候要让患者尽快脱离高温环境,用温水擦拭全身帮助散热,意识清醒的补充糖盐水,晕倒的立刻送医或拨打120 。 这个夏天,保护好心脏,健康度过。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培 通讯员 于雪松 郑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