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HT02版:副刊
3    4   
PDF 版
· 历史抒怀催动现代诗艺超克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 2版副刊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HT02版:副刊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2版副刊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19/11/08
朗读

历史抒怀催动现代诗艺超克
——评马晓康长诗《晏子》


  姜超
  马晓康长诗《晏子》接连斩获了中国“2018年度十佳华语诗集”“第四届中国长诗奖”,有着与其年龄不相称的成熟。世事漫如流水,即将而立之年的马晓康并不缺乏入肉彻骨的生活经验,此前的长诗《还魂记》足见他阅世精思的诗性努力。长诗《晏子》纵横二千多年,以诡谲多变的想象力,在历史抒怀与反思中生成美学创制。它是思想热火的喷发,绝不是勉力为之的讲述。回望历史就当即陷入历史,无论后人对历史人物的钩沉与时代追问多么努力都无法接近历史的真相,诗歌写作的各种主观化努力却不可或缺,如刘勰所说的“物貌难尽”因此而摇曳多姿。马晓康在写作长诗时抛弃了知识分子写作的惯性,不人云亦云,而用多种思维、多种角度来看同一个问题。《晏子》全篇漫漶出一缕眺望时空的从容之思。
  即便运思全部的学养来观物,熟悉的历史某个节点依然如阿喀琉斯之踵,会有灯下黑,越熟悉的地方往往是最弱处。在史实的钩沉、梳理中,马晓康费了一番工夫,有据可查与有感而发相结合得出的思索小心谨慎。他细心观照助推历史发展的重要人物,尽量公允客观、不带偏爱和挟私地展开评说,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努力将我们带入历史人物的本真心理,揭示了历史发展轨迹的偶然性。马晓康有意放纵目光,探入历史之悠,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历史、现实做同一生命的律动。惟其如此,打捞起来的历史才具有人间属性,才可能与后来者有了心灵上的互动。长诗创作是中国当代诗人的软肋,如何处理好历史叙事与议论的融合且让知性与抒情高度结合为一种生命力量,始终验示这诗人的才华。马晓康的实践方式是将历史与现实联系在一起,借助文史哲的多种视角,用哲学的思维审视反思,以文学的方式描摹再现,诗语熔历史的厚重、哲学的思考为一炉。马晓康试图个体经验延伸到浩瀚的历史语境,通过对史实、事件的发掘与爬梳,在历史长河中翻检细节,以期让历史与现实互动互联,成为亲切的存在。
  于当今认知来看,时间是均质的、必然的,容易引导诗人进入宿命论、目的论的区域;空间是异质的、偶然的,容易引导诗人陷入机遇论的场域。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马晓康的《晏子》以知觉感知空间。诗歌中不断位移的空间,是诗歌的载体或者盛放容器,甚至逼迫诗歌跟着随物赋形。《晏子》中的空间体验敞开了艺术体验的无限性,马晓康“在对无限宇宙空间的体验中,摆脱了有限空间的限制,使其对于宇宙人生,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才能洞识生命内在的深幽之处;出乎其外,才能体悟生命存在的旷远背景,追问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谢纳语)。”这部长诗以开阔高远的空间建构与深邃的省思体验,描述诗人精神漫游之旅与灵魂历险之途,同时也是一次彰显汉语诗性的探索。在《晏子》全诗中,历史人物得以重塑,个体的心灵历程得以显现,终极指向的时代之问得以抒发。这一切,都依托于该诗的“重回空间”之上。
  正所谓今不能证古,洋不能证中。回溯历史如不能经历灵魂的震荡,就不会有合格的诗写。黄侃在《讲疏》中说:“夫极貌写物,有赖于深思;穷力追新,亦资于博学。将欲排除肤语,洗荡庸者,于此假途,庶无迷路……不悟规摹古调,必须振以新词。”马晓康以“有赖于深思,亦资于博学”作为“极貌写物,穷力追新”的必要条件,有效规避了地方志写作、史诗写作、元诗歌等长诗创作的窘蹙。细思马晓康其诗,艺术处理了自相与共相的关系。一味地摹古不可能接触客观存在的丰富的自相,而类相也由于失去基础,不可能存在,于是摹古主义者所谓的类相,只不过是虚假的类相了。马晓康对历史的打量绝非空穴来风,既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钟情孺慕,也有异域滋养的光辉。
  《晏子》用语平常,不作惊人之语,也不追求意象的叠加与词类变形。这部长诗中的空间,同样显豁地在精神之维的打开上。全诗之传神,全在真实,而不似有些写历史的诗作有饰无心而流于行尸走肉也。《晏子》强调的是“真”的纪述,是“诗中必须有我”的灵魂书写。马晓康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在遥远的历史中探骊得珠,运思警醒精微的个体经验,古典诗意与现代精神殊难分辨,铸造了一种典雅清新的美学气息和结实俊朗的美学风格。如斯,马晓康的历史抒怀催动了现代诗艺超克。

  作者简介:姜超,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当代诗学理论及现象研究,在《文艺报》《名作欣赏》《电影评介》《当代文坛》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著有文艺理论集《用一根针挖一口井》、诗集《借来的星光》《时光书》,曾获黑龙江省政府文艺奖(文艺评论)。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11/0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