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齐迹
3    4   
PDF 版
· 又到巴蜀来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 家是无密可言的港湾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 □ 郑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 初到巴蜀(外一篇)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16版:齐迹
3    4   
PDF 版
3上一篇:□ 郑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4下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0/06/04
朗读

初到巴蜀(外一篇) 



  □ 郑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向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自励成材的追求。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无一不是仗剑挟书、周游天下的潇洒之辈。特别是那位具有传奇色彩、完全靠“自费出游”的徐霞客,其“旅游成果”竟成为世界一宝。他只背一简单行囊,装一袋锅巴、几双布鞋和草鞋,日行百里,或夜宿野寺,或栖身洞穴,不论旅途艰辛劳顿,每晚必燃一盏灯光,将日间所见所闻详记下来。据介绍,他曾三次遇盗,四次绝粮,竟至将袜子短衫在客栈拍卖,换得铜钱200余枚,以聊补旅途之困。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如此这般地从22岁开始,一直到57岁,一游就是34年!
  像他那样,苦行僧式探险跋涉,登危崖,攀绝壁,涉急流,探秘穴,汗水洒遍山山水水,课题拓至天文地理,真称得上是一次“文化苦旅”和古代的“万里长征”。
  也许是受此“侠客”的墨染,从那场吾辈记忆犹新的“文化大革命”起,一有机会就想领略旅途的甘苦。不过我坦白地说,其中大多数是借“公”济“私”,搭着出差考察之际,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罢了。所以至今也写不出徐先生那样的传世之作。
  对天府之国的最初感悟,是读了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那虽是十几岁的童稚,可曾立下誓言:终有一天,我也要学学古人去体味一下天堂的神奇,在那连绵如海的群山里,吞吐一番神仙的云气。
  实现这个夙愿是1980年春天。
  这时改变中国历史的1978年刚刚过去。中国这块饱尝文革苦风凄雨的古老大地,刚刚掀动起春的气息。我们一行五人学习考察团乘火车开始了四川、安徽之行。此行目的是学习考察两省刚刚试行的“乡改”和“农业生产责任制”。那可是有关路线方向的大事。临行前,领导千嘱咐,万叮咛,大有唐三藏西天取经的味道。
  透过西去的列车窗口,扑入眼帘的是巴蜀春天与生俱来的勃勃生气。
  车子穿过秦岭八百里,很快天府之国的特有魅力就展现在眼前。怪不得那位世界旅行家马可·波罗在这里“得道”,引发了思乡的幽情。
  他经历了长时间的鞍马劳顿,当身心几乎被连绵起伏的山海所淹没到“绝望”之际,神力就在此时展现出来:眼前出现了一处柔美恬静的平原,在平原的深处,奇迹般出现了一座热闹繁华的都市,它就是巴蜀胜地的代表——成都。
  他睁大了惊喜的眼睛,四处张望:看见大小河流在街道旁交汇,河中是穿梭不息的小船,桥上是川流不息的人群,这一切的一切——小桥、流水、人家,笼罩在一片湿漉漉的迷雾里。他梦幻般地看到了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威尼斯。
  “感谢上帝!”马可·波罗从心底呼喊:“在走过这么多险要的路程之后,让我看到了一个水城,见到了与故乡相似的景象。”
  如今,我坐在通往天府的火车上,我想科技的进步已使“蜀道难”成为往事,但这天堂的神奇与魅力却并未因此而消散。在这之前,当你从车窗口望去,整个身心还都漫淹在寸草不生的黄土高原,险峻的山山岭岭,单调乏味的灰黄色调……可是,火车一出秦岭隧道,一派美景从天而降,那巴山蜀水的灵性,把身心变得水灵剔透了。
  随着一声地道的川腔,一位打着头包的蜀国老农已坐在我的旁边。
  “老人家,干什么去了?”
  “这不,刚分了地,买番茄秧去了。”
  我看到,一只竹篾编织的篮子里,塞满了“老娘土”的番茄秧苗。
  从他的口中,知道他们已经解散了生产队,将田地按照劳力和人口分到了家家户户——叫做责任田。仅仅就这么一变,农民的积极性来了,千山万坳银锄动,家家户户无闲人。地里真是一天一变样啊!
  饱受饥苦的中国农民啊——真是太好了,社会只要给他们一个劳作的机遇,他们从不怜惜汗水和辛劳,用风吹雨淋的粗糙的手,能把整个乾坤搅个天翻地覆!
  看来,这次到巴蜀,定会不虚此行啊。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06/0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