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09版:帐篷医疗队
3    4   
PDF 版
· 临淄区金山镇黎金山村: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08-09版:帐篷医疗队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1/01/06
朗读

临淄区金山镇黎金山村:

王晓明 王兵 李波 通讯员 边新军

  2020年11月10日,黎金山村,86岁的刘怀敬老人独自居住在一个破旧的院落中。

  村中还保留着不少这种储存粮食的粮囤。

  通往村南山顶玉皇庙的台阶十分陡峭。

  一位老人提着一袋面片走在村中小路上。

  刘先非告诉记者,这里过去是一个城门。

  68岁的刘延年老人还珍藏着老宅拆除后的半块匾额。

  一个破旧院落的老式木制大门。

  村中一户人家的门口摆放着瓮盖——用石板制成,过去用来盖在水缸上。

  村中一座保存完整的古老门楼的门枕石上,残留着岁月的痕迹。

  村中一座蓄水池旁的围墙,成了一座露天“碑帽博物馆”。

  在村南山顶的玉皇庙后,村民直接在山石上开凿了水池。

  在临淄区金山镇有一座遍布石头的小山村——黎金山村,这座村庄历史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1400多年前。让人惊讶的是,黎金山村不但有一段罕见的石头城墙,还有一座无意中建成的露天“碑帽博物馆”。但最吸引记者的,还是那块承载了一段特殊历史的神秘匾额,它背后的故事亟待挖掘和整理……

被石墙围绕的村庄

  初到黎金山村,最吸引记者的是环绕整个村子的石头围墙。淄博的石头村子有很多,但有这么长的青石围墙的却十分罕见。而这也是黎金山村跟其他山村最大的不同。
  “我们村的围墙大约两公里长,高度从4米到5米不等。”2020年11月10日,同行的黎金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先非告诉记者,这道石墙上窄下宽,底部宽3到4米,顶部宽1米左右,中间还有一条通道,人可以在上面行走。“我们这道围墙四周都有出入口,过去曾有7个门楼,门楼分上下两层,青石垒砌,上层有瞭望口。每个门楼上面都刻有大字,东门叫人和,南门叫义和,好像都有一个和字。村民期盼和平,希望和气生财。”
  村里的石碑上记载,围墙修筑竣工的时间为“同治七年正月十六”,“盖因贼寇入侵,屋被火焚,财被劫掠,贼数次近在咫尺……”
  “我们村的这道围墙,过去附近几个村庄的老百姓都曾经帮我们修过。”刘先非告诉记者,清同治年间,黎金山村比较富庶,有实力修建围墙来抵御盗贼的侵扰。
  所以,在贼寇入侵时,周边村庄的村民就会跑到黎金山村来躲避。久而久之,周围的村民也参与到修建这道村庄城墙的浩大工程中。
  在很多村民家中,至今还保留着粮囤,这种圆形的建筑,设计科学、施工简单,便于粮食长期储存,能盛上千斤粮食。
  “从碑文上可以看出,修围墙是为了防止贼寇入侵。如果遇到土匪进犯,想从城门楼这里打进来,村民就都站在围墙上用石块打击敌人。”今年68岁的村民刘延年告诉记者,遗憾的是门楼在50年前被拆除了,目前城墙和门楼都还有部分遗迹,但已经不复当年的雄伟。
  如今,黎金山村的村民准备保护好先人留下的资源,发展旅游业,让黎金山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石头村”。

藏着故事的半块匾额

  记者有些奇怪,为什么周边那么多村庄,唯独黎金山村有修建这么长的城墙的实力呢?
  “我们村位于金山镇政府驻地西南12公里,与淄川接壤,有居民300多户、1000多人。据说唐初就已建村,因村外有一个梨园正对着金山而得名。”刘先非告诉记者,这个村庄算起来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
  除了悠久的历史,刘先非告诉记者,这里还曾出过一位大人物——刘家的一位先祖曾经得到清廷授予的匾额。
  “这块匾额至今还有半块存世,当年遭到破坏,被摘下来,两家人一分为二,做了菜板。其中一家人舍不得用,就一直保存着,但另一块就下落不明了。”刘先非告诉记者,这半块匾额就在刘延年家。
  “这块匾额以前就在我们刘氏家宅的正南门上。门匾长1米、宽0.7米,是用核桃木做的,上书‘清标彤管’四个大字。”来到刘延年家,68岁的刘延年给记者拿出了半块匾额。
  “‘清标彤管’的意思是某位女性品德高尚,事迹足以永垂青史。”刘延年告诉记者,现存的这一块是匾额的一半,这块残存的匾额上除了有“钦命宫保 兵部侍郎”字样,还有一行模糊的文字,可惜已经看不清楚。另外,还能辨认出“清”字的上半部分。
  记者依稀看到有“皇清同治六年”字样,这个年份也正好是黎金山村城墙修建完工的前一年。这一年前后,黎金山村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出了一位什么样的大人物?记者不得而知。遗憾的是,村史中没有相关的记录,村民们对此也没有研究。
  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到,同治六年(1867年),东捻军自山东郓城突破清军围堵,进屯东平。后来,东捻军被清军镇压。
  或许,匾额的这段故事应该从这里讲起……

凤凰山上的一场战斗

  刘先非告诉记者,在他们村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抗战故事。那是在1941年4月的一天下午,驻扎在凤凰山脚下的益都县第二大队,事先得知日军又要扫荡的消息,大队长杨敬坤将队伍从驻地袁上、闫下两村撤至凤凰山预设阵地待机歼敌。
  “第二天早上,日军占据黎金山村西的山顶,在机枪和小炮的掩护下,向凤凰山进攻。驻守在山上的县二大队抗日战士沉着应战,连续击退敌人两次试探性进攻。”刘先非告诉记者,敌人两次进攻都未能靠近凤凰山上的围墙。
  “敌人开始了第三次进攻,将所有力量集中压了过来。二大队的战士王虎负伤后,忍痛站在院墙的瞭望口,看到敌人都压到了凤凰山脚下。他从南面下山,靠着梯田地堰的掩护,悄悄转到日军指挥官的侧后方,突然跃起,一连扔了几个手榴弹,把日军指挥官和几个卫兵都炸翻了。敌人腹背受敌,阵脚遂乱。二大队居高临下开始反攻,敌人连滚带爬,逃跑了。”刘先非说,这次战斗历时8个多小时,打退敌人三次进攻,打死打伤敌人50余名,缴获机枪2挺、步枪33支。
  搭岭、闫下、袁上、黎金山等附近村的群众,抬着白面饼、稀饭、煮鸡蛋等来犒劳部队,军民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第二天,益都、临朐、博山、淄川四县联合办事处主任冯毅之同志,亲率警卫班前来慰问了全体战士,并为二大队记功嘉奖。

一座露天的“碑帽博物馆”

  刘先非告诉记者,黎金山原名为“梨金山”,因为村外有一个梨园正对着金山,因此得名。后来,有一位私塾先生改为“黎金山”,意思是,这是“黎民百姓的金山”。
  在黎金山村南100米处,是海拔407米的凤凰山,祖祖辈辈的黎金山村民依山而居。山顶现有一古庙建筑群,当地人称这里有玉皇殿、王母宫、南天门、东钟楼、西鼓楼、仙人洞、养鱼池、摇钱树、响铃枣、香茶树等十大美景。据石碑记载,玉皇殿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明、清两代曾进行过三次重修。每年农历三月三庙会,来客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黎金山,乱石窝,出了门,就爬坡。”“千子崖,石子滚,脚一落,石子就一窝。”这些旧时的谚语,形象地描述了黎金山的特点——在黎金山村,石板路、石墙、石屋……放眼望去,满山都是石头。至今很多村民仍然住在祖辈留下的石头房子里。这些古老的房屋从地基到房檐都是由一米见方的青石块堆砌而成,居住在这里的人很多都说不上来这些房子是什么时候建的。
  石头是大自然馈赠给黎金山村民的礼物,村民就地取材,用石头修路、盖房子,省钱、牢固还安全。
  在村里广场附近,有一个四五十年前修建的池塘。当年,为了修建这个池塘,村民从附近山上运来了很多墓碑和碑帽,从这些石碑镌刻的文字上,也可以大致了解这个村悠久的历史。
  有意思的是,村民当时在修建池塘的过程中,无意中将碑帽修葺、罗列在池塘的周围,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碑帽博物馆”。在这个池塘的周围有几十块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碑和碑帽,尤其是路边的一段,更是完全用碑帽垒成。在守护池塘的同时,也展示出一段令人唏嘘的历史。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晓明 王兵 李波 通讯员 边新军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01/0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