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要闻
3    4   
PDF 版
· 春节习俗,变迁中传承情怀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15版:要闻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1/02/08
朗读

春节习俗,变迁中传承情怀



  春节习俗,变迁中传承情怀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在传承中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流传下许多节日习俗。其实,不仅在当下,古人过年也颇有仪式感。来看山东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周尚兵为大家解读古今春节习俗。

  春节起源于上古祈年

  如今,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年味年景中也寄托着别样的情结。春节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农业社会。“在农业社会,每年岁首都会举行祈年活动,传承至今演化为春节。”周尚兵介绍,历史上,祈年活动的举办时间也有所变化。“秦朝和汉朝前期以每年的十月初一为岁首,汉武帝以后改为现代农历的岁首,即元月一日。”
  古代年节持续的时间较长,“从腊月开始就进行过年的准备,其间要经过腊祭、祭灶、岁除、元旦、人日、元宵节等节日。”周尚兵说。
  相较于腊祭、祭灶等延续至今的节日,如今人日的仪式感则少一些,但在历史上,人日也有特别的饮食风俗。人日即正月初七,意为人的诞辰日,自汉代就有过“人日”的习俗。魏晋以后,这一习俗更受重视,当天早饭人们要吃用七种蔬菜加米粉做成的七宝羹。
  腊祭、祭灶、岁除等节日也有不少习俗流传至今仍在沿用,比如腊祭的具体日子是冬至之后第三个戌日,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称为腊八节,至今如此。“关于山东过腊八的习俗有很多记载,主要包含四方面内容。”周尚兵介绍,“一是把猪耳朵挂在堂屋的梁上,寓意家里可以发财致富;二是腊八夜里把37粒花椒投入井水当中,以此来除瘟疫;三是腊八的白天要沐浴;四是喝腊八粥,寓意使人增福。”
  在文化繁荣的唐代,腊八当日也有很多习俗,不少诗文中都记载有腊八赐药的宫廷习俗。唐代过腊八有赐红雪、紫雪的习俗,红雪、紫雪为药物,同红雪、紫雪一道赏赐的往往还有金银盒子,以此来贮藏药物。
  除了药物,“诗圣”杜甫在《腊日》诗中也描写了腊八赐面脂和口脂的习俗。唐代的腊月节赐物中不仅有红雪、面脂,还有澡豆,赏赐澡豆也与腊八白天沐浴的习俗相对应。“朝廷赐澡豆给大臣,民间则需要自己购买。此外,唐代在腊日也有乐舞等表演习俗。”周尚兵说。

祭灶、岁除习俗寓意深远

  腊八之后,祭灶也是春节期间的传统节日。如今,在民间仍流传有吃饺子、吃灶糖等习俗。就山东地区而言,历史上也有关于祭灶习俗的记载,比如浸乳香。“在祭灶之日的五更天取第一汲井花水,按家里面人口的多少泡上乳香,(浸泡一个礼拜)一直放到正月初一的五更,加热后家里人从小到大每人一块,喝三口水将其饮下,即可不染瘟疫。”周尚兵说。
  如今祭灶常被称作小年,南方多为腊月二十四,北方为腊月二十三。“在唐代还没有小年的说法,但民间也会祭灶,并打扫卫生、吃灶糖。”周尚兵介绍,“除了延续至今的这些习俗,唐代在祭灶之日还会祭烧纸马,祭祀用的纸马用平板印制而成,与今天纸扎的纸马有所区别,寓意全家吉祥,发财致富。”
  一年的最后一天为岁除,过完岁除就将迎来新年。在古代,岁除之日的习俗也颇为讲究。“唐代在岁除时要驱傩,通过这样一种活动仪式来驱魔除灾。此外,作为腊月的最后一天,取辞旧迎新之意,人们还会通过插桃枝、贴春书、悬春幡、画虎头等方式迎接新年。”周尚兵说。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在岁除之日还会通过卜年的方式预测明年的收成。比如在山东,当时人们会找一个容器在河水中取水称重,正月一日再取水称一次来做对比。周尚兵介绍,“就山东地区而言,卜年时会做十二个粉窝,每个粉窝象征一个月份,蒸熟后,哪一个粉窝上有水则表示那个月有雨水,以此来预测来年是否风调雨顺。”
  提到岁除,守岁是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习俗,岁除之夜全家欢聚吃团圆饭,通宵守夜以驱除病疫。尽管守岁习俗没变,但古今的讲究稍有不同。“如今过年守岁都讲究团圆热闹,但在古代,除夕夜以安静为吉,如犬不叫被视作吉祥之兆。”周尚兵说。

变迁的习俗,不变的情怀

  岁除夜过,便迎来新的一年,也即元旦。古时人们在元旦当天就有放爆竹、饮屠苏酒、挂桃符等很多习俗。
  唐代过新年的第一个习俗便是换新历。换上新的历日,历日上标注有每日要注意的宜忌事项。在饮食方面,唐人元旦时会吃五辛盘、饮椒柏酒,以此来祈求健康。此外,在门前悬挂芝麻秆也是驱逐瘟疫的习俗之一。元旦之日,把家里的旧鞋子在庭院中洗刷,则寓意家里要出当官的人。
  在古代,元旦之日民间多流传有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习俗。“元旦天亮之后要祭祀土地神等与农业相关的神,然后设宴席,一家老小一起正式吃饭。到了晚上,人们会拿着斧头敲斫果树‘嫁树’,可多结果实,不落果。在鸡叫的时候拿火把照果树,寓意不生虫。”周尚兵说。
  元宵节赏花灯、放花炮、吃元宵等习俗流传至今。在唐代,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时间为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三天,正月十四宵禁取消便拉开了上元节的序幕,百姓可以出去逛夜市。
  周尚兵说,过年的主题具体来看分为五个方面。“一是迎新;二是祈吉,具体活动表现为饮屠苏酒、五辛盘;三是迎春,即贴春联;四是庆贺,大家相互拜年走亲访友;五是团圆。”
      本报综合
  过年习俗
你了解多少?
  春联起源于桃符,据《淮南子》载:桃符是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做的。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或者还画上这两个神像——左神荼、右郁垒。古人以桃符上书画此二神来压邪,这也就是民间俗称的“门神”。
  公元900多年的五代,后蜀主孟昶亲手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颠覆了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吉利雅洁,诗趣浓郁。因为一门成双,双联对偶,又称对联。文人学士群起效仿,把题春联视为雅事,于是题春联之风便逐渐流传。“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是明代的事,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春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楹联等,因用途扩大,后统称对联。

如何区分春联的上下联?

  关于春联上下联的区分有一个说法,“一二为平三四仄,入声归仄很奇特”,也就是说区分一副对联的上下联,看对联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仄声(三、四声)就是上联,平声(一、二声)就是下联。比如“牛年喜奏丰年乐,人世笑迎盛世春”,这副对联中两句的最后一个字分别是“乐”和“春”,“乐”是四声也就是仄声,“春”是一声也就是平声,所以“牛年喜奏丰年乐”是上联,“人世笑迎盛世春”是下联。

贴春联从左开始
还是从右开始?

  贴春联是在门两侧先右后左贴,还是先左后右贴呢?这要先看横批的书写顺序,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上联应贴在左边。有的横批是从左往右书写,有的横批是从右往左书写,这两种究竟哪种书写方式才对呢?这其实是古今两种不同的书写顺序,现代人习惯从左往右书写,如果横批是这种书写顺序,那就是现代写法;反之,则是沿用了古人的书写顺序。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02/0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