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齐迹
3    4   
PDF 版
· 原子城之“缘”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08版:齐迹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2/10/26
朗读

原子城之“缘”



□ 都玉秦
  青藏高原的海北藏族自治州有个神秘的所在——原子城。
  想给这片深情的土地写篇文章的执念已数年之久。然而,总有一种理不清的情结在内心千回百转,使得我怎么也无从下笔。这个国庆,连续几日的沥沥细雨,思绪被牵着,不知不觉地走回和它“结缘”的回忆中……
  2004年,我刚刚从家乡西安来到淄博电视台工作。一次路过柳泉路农贸市场的偶然机会,两位阿姨在买菜时“防辐射”的对话,让我捕捉到了在淄博“大化纤”生活区的115处,就是当年参与过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英雄群体。这个英雄群体在完成使命后集体秘密转业,不计名利、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地在这座城市生活了40年……
  于是,我萌生了做一期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40周年的访谈节目,让这个英雄群体重拾回忆,让这座城市的人民知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背后,在这里有着一群我们现在熟知、但40年来一直隐姓埋名的英雄群体和科学家。
  幸运的是,适逢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40年后的解密期,经淄博电视台与115处多方对接、联合申请当时的原核工业部同意后,节目如期录制。
  记得那是一个秋雨蒙蒙的午后。节目录制现场,社会各界人士、不知从哪得到消息的离退休干部、复转军人,115处的干部、职工、家属、孩子们都来了。演播室座位上坐满了人,过道里站满了人,就连同演播台与观众席之间的地上也坐满了人……
  当我们栏目此前历经千辛万苦上北京、下马兰,最后从原核工业部资料库采集的真实资料——新疆罗布泊荒漠里一朵硕大的“蘑菇云”直上九天、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画面显示于演播厅的大屏幕上时,当115处的英雄们现场讲述了他们当年在221基地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为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创造出了震惊世界的奇迹时,大家群情振奋,掌声、欢呼声、抽泣声久久不息地回荡在录制现场。
  本来计划一个小时的节目录制,两个半小时才录制结束。看到久久不肯离去的观众,看到115处一位河南籍老人眼含的泪花,看到让我捕捉到“防辐射”信息的那位阿姨长流的泪水,从此,罗布泊、原子城、221这些字眼,在我的内心扎下了根。
  值得一提的是,这期间,《实话生活》栏目还派出栏目记者专赴北京,采访了原核研制基地司令员李觉。李觉从参与踏勘选址、基础建设,科学试验、实弹总装,一直把原子弹送上铁塔的亲身经历的生动讲述,打动了无数人。这些难得的素材,有力地支撑了节目的内容、质量和所展示的英雄情怀。节目播出后,电视台的4个频道连续播出一个月,这在市级电视台建台史上,还是第一次……
  后来,我离开电视台来到宣传部工作。从外宣办到新闻科,孩子从小学到高中,跟头轱辘的日子里,一瞬间,过了10年。然而,始终没有放弃对221这一神秘所在的向往!
  2014年10月16日,掐着日子,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年的这一天,我终于走进心心念念的原子城,这块海拔3100米的高原沃土。
  从1958年到1992年,这里是中国最神秘的地方,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就出于此。50年过去了,曾经鲜为人知的神秘禁区,如今成为一座镌刻红色印记的精神高地。
  又是一个秋雨蒙蒙的午后,站在这块土地上,竟然有些泪湿。因为我脚下的土地,英雄来过!
  1959年,有一大批人千里迢迢来到了这片草原。
  上世纪50年代中期,霸权主义的核讹诈日益加剧,面对核工业已成为国际政治斗争、军事抗衡、贸易竞争、技术较量的敏感领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作出了建立中国核工业的战略决策。因为中国人从来都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提升我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是我们能够自立自强、不受别国钳制的重要筹码。
  一切都在绝密的情况下进行。1955年1月14日,周总理约见了地质学家李四光和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第二天,我国发现的第一块铀矿石被带进了中南海。
  于是,高寒边远的金银滩便走进了历史的铁幕。
  国之重器的研发基地,为什么会选择高寒的金银滩草原?共和国决策者的英明决策告诉我们:青海远离任何一条国境线,而金银摊四面群山围绕,外人难以进入,既能满足与外界隔离的保密需要,也因此地唯一通往外界的公路距离省会西宁只有100多公里,便于补充物资。
  一时间,来自全国各部队的第一批2000多转业干部和战士先期到达这里,在这代号为221厂、高寒缺氧的金银滩上冒风寒、顶酷暑,匆匆拉开了中国核工业的序幕。随后,包括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陈能宽、邓稼先等科学家在内的数万名科研专家、技术人员、干部职工、建设工人和人民解放军、警卫部队指战员服从需要奔赴草原,在风雪高原上这些梯形的土堆和废旧的房屋,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奇迹。
  在221厂第一个地面建筑里,我们熟悉的风雪场景中,还诞生了一个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画面:没有桌子,科研人员趴在木箱上绘制图纸。没有饮水,在炉子上融化雪水。睡觉的地方不够,他们在仅有的三顶帐篷里架起了高低床,于是木箱、火炉、高低床也就成了三顶帐篷中仅有的“三大件”。面对帐篷紧张、供给困难的局面,核研制基地司令员李觉这个221厂的开拓者,毅然对前来勘测的技术人员说出了这样一句话:“你们是国家的宝贝,你们住帐篷,我去露宿。”于是,这个因为疾病从西藏外调来的将军,一头扎进风雪里,和战士们住在了一起……这三顶帐篷,后来成为中国核工业起家的象征。
  就这样,至1963年底,我国的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基本建成。
  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迫在眉睫!
  慑魂牵肠的牧歌在遥远的牦牛群峰上生生息息。在这里所看到的,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放在一个高高的金属架上引爆成功。现在,按照比例复制了一个小号的三角架,并搭配了按原比例复制的原子弹模型。
  为了这次引爆成功,在中央统一领导和中央军委的直接组织下,全国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解放军各军兵种参加攻关会战,加快了关键技术的突破。
  1964年,中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不负众望,发愤图强,终于突破了原子弹的奥秘,生产出了第一批浓缩铀,并加工出了第一套核部件。6月6日,在几千次小型试验和8次大型试验的基础上,在221基地靶场进行了最后一次全弹轰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1964年10月16日15时,在罗布泊上空出现耀眼的巨大火光,随后,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宣布: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年后的“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青年科技奖”颁奖前,邓老的妻子许鹿希教授致函:一个人靠脊梁才能直立,一个国家靠铁脊梁才能挺立。这个“铁脊梁”便是邓老们为之付出许多艰辛的“蘑菇云”吧!
  在这些英雄的“铁脊梁”群体中,让我们记住他们:
  王淦昌,世界知名核物理学家。1961年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毅然归国。为参加核武器研究,他改名王京。从此,他隐姓埋名17年,曾3次错过诺贝尔奖。直到1978年,人们才重新看到王淦昌这个名字……
  在这里,一条具有象征意义的“596”之路旁,一位短发的年轻妻子正要将信投入邮箱,她神情专注,饱含深情。离她不远处,一个男人倚墙专心读着一封信……一对新婚燕尔的夫妻,分别接受任务各自奔赴“那遥远的地方”。从此鸿雁传书,互诉衷肠。原以为各自天涯,在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庆功会上,他们惊喜地发现了对方:原来两人工作的地方,只不过隔了一堵墙。他们寄出的信件会发到北京,再寄回来……
  在这里,还有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他就是郭永怀。1968年12月,他从导弹试验基地返京途中遭遇空难。危急时刻,他与警卫员牟方东紧紧拥抱,保护着夹在胸前装有绝密数据资料的公文包,遇难时年仅59岁……
  在这里,还记载着当年二分厂4位年轻的技术工人牺牲的事迹。由于太惨烈,只能把他们的骨灰平均分成4份寄回家中。后来,一个年轻逝者的父亲又将儿子的那份骨灰送回了基地。他说,儿子是为国捐躯,他要让儿子的英魂陪伴自己未竟的事业……
  在这里,谁不会热泪长流!我想说,英雄之所以是英雄,是因为他们以身许国,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热爱。让我们洒下热泪的,不止是一个个坚毅执着的鲜活面孔,还有那经时间沉淀愈发璀璨的追忆。
  此时此刻,我们怎能忘记那“躯壳纵填沟壑去,精神犹在海天张”的使命担当。
  原子城东侧,空旷的原野上,两排钢筋混凝土立柱,矗立在长满锈迹的铁轨旁,斑驳而沧桑,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辉煌。身在这个站台,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时光穿越感,似乎不经意间,就可能邂逅到哪位共和国的功臣。它叫“上星站”。一个藏在草原深处简易的站台和两排钢筋混凝土的石柱,见证着这里曾经的辉煌。这里是221厂最核心的厂区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启运的地方。
  1964年的一个深夜,已经泛黄的草原上,凛冽的寒风中,一列核弹专列从这里出发,在极其严密的警力防护和夜幕的掩护下徐徐启动,奔赴千里之外的罗布泊试验场。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上空一声巨响,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轰动全球。
  总有一些时间节点,来临之时便叩动着久远的记忆,让人们在历史的坐标里仰望崇高、砥砺精神。
  这天,我在“上星站”铁轨旁,望着苍茫的草原,久久伫立。因为这时,想起了当年节目录制现场,淄博115处的一位保卫干事,讲述他曾秘密参加从221厂护送原子弹到罗布泊的惊心历程……
  1987年,遵循和平时期“化剑为犁”的思想,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下文撤销221厂。后来,新华社向全世界播发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已完成历史使命全面退役”的消息。这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退役的核工业研制基地。221厂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在这里,人们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共和国的核武重器,成为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曾经的神秘禁区逐渐向世人开放。如今,行走在西海镇的原子城,随处可见雕塑、纪念碑、纪念馆,还有当年的图书馆、电影院、将军楼。它让世人铭记:中国人研制原子弹,并非为了战争,而是为了和平。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10/2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