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博览周刊
3    4   
PDF 版
· 返回地球的欧洲航天员这样说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13版:博览周刊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2/10/26
朗读
为何在太空中用《兰亭集序》发帖
返回地球的欧洲航天员这样说



  萨曼莎发布在社交媒体的内容,被外交部发言人点赞。

  萨曼莎在机场接受采访。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10月12日,远在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的意大利宇航员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组太空摄影作品,并配上了中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所著《兰亭集序》中一句描绘宇宙景观的古文,引发热议。她还细心地在中文后配上意大利语和英语翻译。
  10月15日,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返回地球,她在机场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际电视台记者采访表示,“选这句诗要感谢我的好朋友,一位在中国生活了30年的意大利汉学家。他在中国文学上造诣非凡,他建议我选这个诗句,这个选择非常准确。”

为何在太空引用《兰亭集序》

  萨曼莎发布的这组照片是在太空中拍摄的中国渤海湾以及北京市的白天和夜景,配文则出自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该帖文已获得数以千计的转发与点赞。网友评论说,萨曼莎分享的词句意境绝美,照片壮观;如果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眼界,多少痛苦都可以烟消云散。
  萨曼莎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抬头,我看到宇宙的浩瀚;低头,我看到世界的繁多。目光飞扬,心胸开阔,感官的愉悦可以达到顶峰。的确,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诗词网站对于这句古文的释意为,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帖子发出后,引起不少网友讨论。有网友在帖子评论区留言,“你的中文好到有资格进入中国空间站”。还有网友感慨,认为每个人都需要有配文所述的观点,这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汪晖教授告诉记者,《兰亭集序》是中国文明或者中国文化里面特别重要的一个文本,王羲之又是一个大书法家,《兰亭集序》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摹写流传,从书法到胸怀都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在这里引用可以说明她在用中国文明的视野去观察所置身的宇宙,也可以说是从宇宙来观察中国,她能引用《兰亭集序》真的很特别,寄托了一种抱负,一种自豪感。”
  北京时间10月15日,这名意大利宇航员返回地球,并乘坐飞机抵达位于德国科隆的军用机场。记者在机场第一时间采访了她,告诉她这则推文在中国社交平台引发热议,网友们在感慨中国古典文学之美的同时,也盛赞她的中文水平。
  “选这句诗要感谢我的好朋友,一位在中国生活了30年的汉学家。他在中国文学上造诣非凡,他建议我选这个诗句,这个选择非常准确。所以说,我在中国文学上不敢专美,我选择了好的诗句是因为选择了一位如此了解中国文学的好朋友。”萨曼莎说。

曾和王亚平等人共同训练

  萨曼莎有一个中文名字——“莎莎”。
  记者从欧洲空间局官网获悉,萨曼莎于1977年出生于米兰,2001年加入意大利空军,而后积累了超过500小时的飞行经验,于2009年从约8000名申请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欧洲空间局的宇航员,是首位进入太空的意大利女宇航员。2014年11月23日,萨曼莎搭乘运载火箭进入国际空间站,由此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意大利女宇航员,而后在轨飞行200天。今年4月至10月,萨曼莎在执行她的第二次航天任务。她会说意大利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现在正苦练中文。她还是一个联合工作组成员,负责与中国的同行合作,以确定和实施合作活动。
  萨曼莎还曾作为首批欧洲航天员,参加欧航局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在中国共同举办的联合训练。2017年8月,外国宇航员首次参与由我国组织的大型训练任务。萨曼莎和一同事参加了中方在山东烟台组织的海上救生训练。训练科目包括海上自主出舱、海上生存、海上搜救船救援及海上直升机悬吊营救等。这些训练考验航天员意志品质,也考验团队协作和实战能力。
  结束海上演习后,萨曼莎及其同事两人几乎全程使用中文接受媒体采访。她说,这次训练是她的“第一个机会”,她用中文向同一乘组的刘旺、陈冬表示感谢,并希望“未来有很多机会一起训练”。
  两年后,萨曼莎受邀前往北京访问当地高校。在访问清华大学期间,她做客该校航天航空学院“启航讲堂”,向师生讲述她探索太空、在空间站里进行科学实验的有趣故事。
  她强调,在太空中团队精神很重要。对她而言,队友不仅仅是同事,更是朋友和家人。
  萨曼莎还和师生分享了在空间站中进行体育锻炼、所吃食物的种类等生活细节,还展示了在空间站拍摄的北京地域的照片,以及她与中国航天员杨利伟、王亚平等人共同参加海上训练的照片。
  在为北京理工大学师生作讲座时,萨曼莎表示,“你们努力学习先进知识,始终敢于创新,就是在为人类未来航空航天事业储备力量。”

外交部发言人为她点赞

  10月13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记者会上应询表示:“我们注意到了有关报道,为意大利航天员点赞。”
  毛宁表示,自古以来,了解和探索宇宙就是人类的梦想。随着科技的进步,“上九天揽月”已经成为现实,探索和和平利用外空也会促进全人类的共同福祉。
  毛宁指出,前几天我们还在互联网上看到了一段从中国空间站拍摄的视频,从这段视频我们领略了我们生活的蓝色星球的美丽,我想各国理应携手合作,呵护好我们共同生活的星球,让地球和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今年4月,包括萨曼莎在内共4名美欧宇航员乘坐载人“龙”飞船飞往国际空间站。7月,她执行第一次太空行走任务,成为首位进行舱外活动的欧洲女宇航员。9月28日,萨曼莎担任国际空间站指挥官一职,成为首位担任国际空间站领导职务的欧洲女性。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的顺利进行,欧洲航天局也在积极寻求与中国在相关领域加强合作。萨曼莎无疑开了一个好头。
  10月15日,欧洲航天局局长约瑟夫·阿施巴赫在接受采访时极力称赞她:“她汉语很棒,她的推文显示了她的中文功底。”他补充说,“太空是属于世界的,太空站、人造卫星这些航天器围绕地球飞行,它们跨越国界,超越文化、宗教、哲学、历史的分歧。这些跨越和超越时刻提醒我们,太空是高于我们人类生活世界的,在各种意义上(都是如此)。”


■ 相关链接
外国宇航员
与中国航天的缘分

  记者梳理资料发现,除了萨曼莎,还有其他外国宇航员与中国航天事业有着奇妙的缘分。
  德国宇航员马蒂亚斯·毛雷尔学习中文至今已有10年,他的中文名字是“马天”,意思是“天上的马”,想要飞得很高。
  2012年,马蒂亚斯担任欧洲宇航员中心与中国合作项目负责人。“就像如果要在俄罗斯‘联盟号’飞船上工作,各国宇航员都必须学习俄语一样,未来在中国的飞船或空间站工作,一切也都会使用中文。”从那时起,他开始努力学习中文和汉字,非常希望未来能和中国以及世界各国的宇航员一起到中国空间站工作。
  2017年8月,他和萨曼莎一起参与了在山东烟台的海上救生训练。他说,在中国,“我们和另外16名中国航天员朝夕相处,生活在一栋房子里,一起吃饭、一起训练,业余时间也会一起在海滩上散步聊天。才过了两三天,我就感觉自己像是成了大家庭中的一员。”
  马蒂亚斯非常认同这种“大家庭”式的训练模式。他认为,太空舱内会有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宇航员,大家可能要在封闭的空间中共同工作生活长达半年之久,始终都要相互理解、保持专业,这样整个团队才能获得成功。
     本报综合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10/2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