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  时局
3    4   
PDF 版
· “我是大众日报的儿子”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15版:  时局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2/11/08
朗读

“我是大众日报的儿子”

撰文|大众日报社高级、大众日报社史陈列馆馆长 于岸青

  1946年春,大众日报记者编辑在临沂编辑部,左一为辛冠洁。

  战斗间隙的大众日报记者编辑们,右三为辛冠洁。

  传奇老人辛冠洁去世 享年101岁:
“我是大众日报的儿子”

  传奇老人辛冠洁先生2022年11月6日凌晨两点在北京协和医院因病去世,享年101岁。
  辛冠洁,1922年出生于山东章丘,当代著名的收藏家、哲学家,被学术界同侪后辈尊称为“辛公”,但对母报大众日报,他深情地自称“大众日报之子”。

  与死神擦肩而过

  1940年,在山东南四湖以西的苏鲁豫边区(亦称湖西边区)错误开展的“肃托”事件中,任湖西区清河县宣传部长、青年部长的辛冠洁被打成托洛茨基派。那是山东党史上一段惨痛的历史,全区党员干部中有300多人被杀,辛冠洁与死神擦肩而过。
  “共产党的监狱我坐过两次,这是第一次。那时候,被打成托洛茨基派可了不得,我是跟梁步庭一起被打成托派的,连罗荣桓来的时候,也被下了枪。”
  被抓起来后,先是被假活埋,他依旧坚决不承认是“托派”,在审讯时,辛冠洁说“要是全县都是‘托派’,我也没的说;如果不都是,那我就不是”。审讯的人也觉得不能全县都是吧,所以,杀也杀不了,放也放不了,辛冠洁被关押起来。等到山东分局派社会部长刘居英赴湖西处理“肃托”事件的善后事宜时,刘居英对辛冠洁进行了假枪毙以进行甄别。
  “突然来人把我们一起关押的三个人,五花大绑押出,说是要枪毙。到了刑场,跪成一排,我心想这下完了,还来不及多想就开枪了。但枪响后,我并没中枪。另外两人死了,血流到我的脚下,把鞋都弄湿了。其实,把我押来的目的并不是要枪毙,而是逼供,因为此前我一直不承认自己是‘托派’。但这个打击是摧毁性的,刺激太深了。从此,我落下个思维中断的毛病,所以我尽量不在大会上讲话,就怕思维中断,无法收拾。”
  “1942年少奇同志来山东,我们这些‘托派’才被彻底平反,少奇同志还跟我握了手。舒同当时是宣传部长,也跟我道了歉。善后结束后刘居英跟我说,你跟着我当秘书吧。我说不,我想进抗大学习。于是,我就进抗大一分校学习。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大众日报社。”
  谈起这段颇具传奇色彩的经历时,辛老笑呵呵地说:“那时,共产党才19岁,怕队伍出问题,出了内奸不得了啊,所以宁可错杀,并没有多少个人恩怨,所以,我也没有怨言。”

穿越烽火的战地记者

  进入大众日报社后,辛冠洁以一名普通兵的姿态投入采写、战斗,铅字和子弹共鸣,笔杆和枪杆齐飞,厚积薄发,与战友们一起让报纸、让大众日报的力量在烽火中、在对敌斗争中迸发。
  自从记者这个职业诞生,战地记者就是新闻行业中的高危族群,他们的伤亡率通常高于战场上交战双方的士兵。新闻转瞬即逝,但它们记录的历史却绵延不绝。当年以辛冠洁等为代表的老大众报人,正是这样一个在战火中穿行,不惧危险的族群。
  “战争中,大众日报不仅传播党的声音,还传播了国际形势,像苏联的形势、珍珠港事件,我们都能及时地告诉群众,鼓舞士气,鼓舞老百姓,从思想上武装老百姓。解放战争时期,大众日报的作用更大了。”1947年1月2日,鲁南战役打响,辛冠洁作为新华社分社的前线记者参加战役报道。
  在淮海战役中,大众日报总分社专门成立了支前分社,辛冠洁参加报道,发有通讯《平邑民夫中的通讯生产合作社》《藏马子弟兵团扛着“陈毅子弟兵团”大红旗荣归,全团记大功 某纵函谢滨北领导机关》等。这时期的支前报道,对鼓舞群众踊跃支前,鼓励战士英勇杀敌,均起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自作主张”
办《大众日报》滨北版

  1947年8月,国民党范汉杰部大举重点进攻胶东解放区,9月1日占领诸城、日照,此时,报社驻地北距诸城仅40里。
  大军压境,形势十分严重,报社紧急备战。9月12日,报纸被迫暂停,报社编辑部随华东局转移。另外,有的人员分散转移。辛冠洁当时是常驻滨北(滨北区:当时包括诸城县、莒县、莒北县、日北县、藏马县、胶县、胶南县和高密县)地委的记者,在副总编辑陈冰的安排下,辛冠洁收留了分散转移的张黎群、郭加复、康英、姚凡等人。
  “我当时拍着胸脯跟他们说:来了好,跟着我,保吃,保住,保喝,保命!”一开始,报社同志们跟着滨北地委、分区行动,上午9点蒋军出城,向我驻地村庄进军,我小部队且战且走,待到下午两点,蒋军向后转了,同志们又回到原驻地,就这么拉锯十几天,大家深感长此下去无所作为,不是个办法。
  “报纸没有了,那怎么能行呢?看到和看不到《大众日报》是有关军心士气的问题。”
  “我们就找到了当地地委负责人李仲林、张炎商量,他们马上开会研究一致同意,并决定由地委宣传部长燕遇明负责,地委印刷厂印刷,地委电台负责抄收电讯,还有地委宣传科长辛纯、机要秘书张一萍也参加,大家齐心协力,日以继夜地采访编排。就这样,《大众日报》滨北版正式出版,名字叫‘滨北大众’,开始三天一期,每期两个版,以后出日刊,直到本报复刊,从而填补了报纸在备战时期的空白,坚持为读者服务。张黎群当编辑主任,我当副主任,宣传部长燕遇明当社长。”
  “报纸出来后,滨北军民十分欢迎。不久华东局发现了,不知这张报是谁办的,怎么办起来的。华东局同志拿着报纸翻来覆去地看,讨论来讨论去,认定这张报纸决非敌人假冒,而是出自我们自己人之手的一份好报纸。于是就查为什么没有上报审批,到头来查明,是滨北地委审批的,因战事紧急,就先斩后奏了。后来不但没批评,还表扬了我们。”此事的另一个“硕果”是,此后辛冠洁与地委机要秘书张一萍喜结良缘,共同走过六十多年的风雨历程。

新的中国,新的岗位

  1948年5月,潍县解放,大众日报派辛冠洁前往采访。潍坊是山东解放最早的城市。自5月6日起,辛冠洁与时任潍坊市委书记的徐冰一起进行有关报道。
  那时,大众日报肩负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面对城市,城市工作如何开展。这些报道对我党还很陌生的城市工作进行了探索与总结,给后来陆续解放的城市,特别是济南的城市管理提供了直接的经验,而我党对济南的接管又给接管上海直接提供了经验。
  “到济南后,我们开始接触城市市民的生活,接触那些高级知识分子的生活。工作比较繁杂,工业建设,城市建设,农业,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统战,知识分子工作,山东大学的名教授,比如王统照,四大教授冯沅君、陆侃如、高亨、萧涤非,还有齐鲁医院那些大大夫、大教授的工作都是大众日报去做的。大众日报都是冲在前面,那时大众日报承担了很多统战方面的工作。匡亚明也比较明白,匡亚明本人也是大教授,对教授的心理掌握得比较透彻。我和朱民、冠西跟着匡亚明到处转。”
  新中国成立后,辛冠洁担任了大众日报副总编辑。在组织“三反”“五反”报道时,他亲自在一线指挥并写稿整整三个月。辛冠洁升任第二总编辑后,为迎接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在他的倡议下,大众日报成立了特派记者组。
  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大众日报在这个时期推出了著名的典型郝建秀。“郝建秀当时在青岛国棉六厂,是个普通女工,厂里的军事代表是曹春耕,后来他做了驻芬兰(应该是挪威)大使。”
  “到青岛后,丁香兰就到车间去转,发现了细纱车间这个小姑娘,她一人能看十几台机器,比别人多几倍。丁问她原因是什么,她说她勤快。”
  “丁香兰感觉不会这么简单。于是,我们找曹春耕,让他和我们一起总结郝建秀的经验,再后来,我们又请了时任轻工业协会会长、中央委员的陈少敏同志来。马保三一看陈少敏来了,便重视起来。于是,我们一起帮助郝建秀总结了经验。我们开始写稿子,当时陈华鲁驻青岛站也参加进来,消息、通讯,还有短评和两篇社论,并出过专页报道郝建秀工作法。”
  2012年正是郝建秀小组建组60周年。60年来,纺织行业经过多轮技术升级改造,“郝建秀工作法”至今仍然是青岛纺织行业培训挡车工的教材。
  说到这里,辛老两手一拍说:“等这些工作结束后,我就去越南了。”
  “一个晚上,夏征农给我打电话说,冠洁,来一趟。我问,有事啊?夏征农说,不仅有事,而且非常紧急。到他办公室后,夏征农说,冠洁,给你一个光荣的任务,又要去打一次仗了。我问,到哪儿打仗?他说,我也不太清楚,你赶快回去,到省立医院检查身体,给你三天时间,就要到北京报到。我到省立医院一检查,疝气非得修补不可,第二天就手术了,手术后几个小时,两个护士就把我架起来活动,三天后,就上火车去北京报到了。”
  “‘肃托’没杀死我,我熬过来了,这就是经过了生死考验的人,后来得到了组织上的信任。1954年,我根本没想到,我一个在地方报纸工作的人,中共中央派顾问团去越南能想到我。我到现在也不知道是谁推荐了我。我在三野做过军事记者,写过军事评论,新华社都转发了。到北京后,陈毅问过,有个辛冠洁同志上哪儿去了?让中组部查查。一查,说在越南呢。陈老总说,等他回国后,给我扣下,把他交给我。就是这样,回国后我就进了中南海。”
  (撰文|大众日报社高级记者、大众日报社史陈列馆馆长 于岸青)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11/0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