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齐迹
3    4   
PDF 版
· 岁月悠悠海上房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 槐花饼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鲁中晨报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本版上一期 本版下一期 日历
鲁中晨报 主办      ;
第05版:齐迹
3    4   
PDF 版
3上一篇:****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4下一篇:槐花饼  
4参见第****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o]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版--****处理标记:[Article]时, 字段 [URLOtherPageName] 在数据源中没有找到! ****  
2023/03/26
朗读

岁月悠悠海上房



□ 赵金雷
  海上房,淄川区太河镇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与我没有任何牵连,如果不是因为意外获得了一份家族史料,这个普通的村庄不会如此牵动着我的情怀。
  几年前,长辈赵捍东在组织续修家谱的时候,搜集到了一些海上房赵氏后人上世纪40年代帮助抗日英雄冯毅之一家的故事,并把这些故事编入了《笼水赵氏故事集》,我被赵炳文兄弟几人无私善良、重情重义的高尚品德深深感动,从此,心中压抑不住对海上房这个陌生山村的敬仰之情。
  金秋十月,我从淄河源头顺河而下,沿着太河水库东岸来到了淄川区峨庄乡。海上房,一个既浪漫又有诗意的村名,但是它的偏僻却出乎我想象。我把车子停在山下的西石村,沿着崎岖不平的青石板路,步行8华里,才来到这个荒无人烟的村庄。漫山遍野是金黄的柿子和红红的山楂酸枣,有这金秋的美景相伴,并没有感到劳累。
  海上房坐落在群山之巅,远望淄水如海,近看群峰叠嶂。一个个无人居住的庭院长满了荒凉的植被,残垣断壁见证了这里曾经的人间烟火,水井石磨记录着过去的兴盛与繁华。村中有几块石碑记载着村庄的历史。这个村建村于清朝中期,曾有郎、赵、郑、韩、谭多姓居民落户,但主要人口是赵姓,他们是我们博山笼水赵氏的后人,祖上来自于博山城北的掩的,最早迁居到太河镇的孙家庄。清朝中期(约1776年),因为淄河泛滥,冲毁了房屋,赵氏十八世祖翻山越岭,来到海拔近600米的海上房定居,在这片荒凉、贫瘠、缺水少粮的土地上开始艰难创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个村庄人口最多时有360多人,土地几百亩。但是村庄太偏僻,交通闭塞,所有生活物资都依靠肩扛人抬。1978年,海上房举全村之力,利用五年时间,投工近万个修通了村庄到山下8华里的山路,竖电线杆36条,通了电,改善了居住条件。1994年,村庄响应政府号召,分批整体搬迁到了淄川城区,现在村庄仅剩几位老人在居住。
  从清朝中期到此落户,到上世纪90年代搬迁,我们家族的后人在海上房繁衍生息了二百多年,诞生了七代后人。赵氏家族自古就传承着不畏艰难、奋斗不息、纯朴善良、勤劳踏实的优良家风,几百年来,这里的赵氏后人不仅人才辈出,更以高尚的品德被世人传颂。
  赵炳文是赵氏二十一代后人,清朝末年去青州赶考,回来时路过长秋村,认识了冯旭臣,从此成为好友,结下了一生的友情。赵炳文科考未第,后来做了塾师,成为人人尊重的先生。上世纪30年代,抗战爆发,国难当头,有着强烈爱国思想的冯旭臣,不仅自己担任益都抗日民主政府参议长,还支持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参加抗日武装。冯旭臣是冯毅之的父亲,抗战时期冯毅之担任山东八路军四支队新一营营长,益都、博山、淄川、临朐四县办事处主任,他带领队伍转战淄河一带,给疯狂的日寇以沉重打击。冯家举家抗日,自然成为日伪势力的眼中钉,家中的房子多次烧毁,一家老小被四处追杀。
  1942年,抗日战争到了最为艰苦的岁月,冯旭臣一家已经无法在长秋村生活,就带着儿媳、女儿和三个孙女,来到了地处偏僻的海上房,投奔到赵炳文、赵炳武、赵炳耀三兄弟门下,赵氏三兄弟冒着生命危险热情接待,管吃管住,这一住就是大半年。1942年11月6日,冯旭臣老人提出要到口头马鞍山八路军驻地生活,赵氏三兄弟就安排各自的儿子赵福增、赵田增、赵钰增牵着骡子驮着孩子,沿着东岭、老虎溜、小口头一路山路,步行30多华里,把他们安全送到了马鞍山。万万没有想到,三天以后,爆发了震惊中外的马鞍山保卫战。
  马鞍山保卫战中,冯旭臣一家六口不幸壮烈殉国,赵氏兄弟无比悲愤,后来安排孩子辗转来到青州找到冯毅之进行慰问。
  八十年前的海上房,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冯旭臣一家六口在赵家生活了大半年,赵氏兄弟不仅要承担生活上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在那种残酷的环境下,他们的行为随时会招来杀身之祸,今天看来,赵氏一家的大义和善良是多么可敬!
  几十年来,赵氏一家的优秀品德和良好家风一直在传承和延续。今年春天,在搜集和整理家风家训的过程中,祖籍海上房村的赵新法,讲述了这个家族的更多感人故事。
  赵新法的曾祖父就是赵炳文。他是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第一批走出大山的大学生,曾在《淄博日报》社、市教育局等单位担任要职,如今已经退休。他总结道,百善孝为先,这个家族中,家家都有孝老敬老的好传统,有一个孝敬老人的经典故事,至今已经流传了好几代人。
  有一个老奶奶常年生病,到了生命垂危之时,正是数九寒天的严冬,老奶奶想吃一块西瓜,这在很久以前的古代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但是她孝顺的儿子真的在冰天雪地里为她种下了西瓜。也许是儿子的孝心感动了上天,西瓜竟然不断长大,最后真的结出了西瓜,让老人实现了吃西瓜的愿望。这个人间奇迹因此成了一个孝敬老人的典型故事,在海上房赵氏家族中代代相传。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蔬菜水果的供应几乎不受季节限制,但在一百多年前的古代,冬天想吃西瓜,那是异想天开。海上房赵家为了孝敬老人,冬天里种出西瓜的故事能够流传至今,教育后人,这绝不是感天动地的神话,而是现实中的客观存在。
  赵新法说,父辈传承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品德。赵新法的父亲赵锦庆,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熏陶、感染、教育儿孙去立德修身。赵锦庆1958年毕业于益都师范,分配到峨庄乡工作,在教育战线一干就是四十年,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山区教育事业,在峨庄乡,有的家庭祖孙三代都是他的学生。上世纪70年代,赵锦庆在峨庄中学任教,有一天,全公社的教师正在集中开会,突然有人跑到会场求助,说公社医院一个病人生命垂危,急需输血。赵锦庆二话没说,第一个来到医院做了血型检查,毫不犹豫地为病人无偿献血。那时候生活困难,营养不足,赵锦庆献血之后时常眼前发黑,几年都恢复不过来。后来他才知道,全公社的几十名老师只有他一个人献了血,但他无怨无悔,并时常教育子女要学会帮助别人。
  赵锦庆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优秀教师,他帮助别人的故事还有很多。上世纪70年代物质生活特别困难,有一年粮食歉收,同事梁老师生活上遇到了难以渡过的难关,赵锦庆尽管自己上有老下有小,负担很重,但他坚决将一个月的口粮让给了梁老师,梁老师记住了赵老师的患难真情,一直念念不忘,几十年来感恩戴德。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赵新法是当时峨庄公社唯一考上大学的考生。后来他弃医从文从政,从事宣传、新闻、文化工作,先后担任过《淄博日报》社社长,党委书记,淄博市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赵新法从小在海上房长大,家乡艰苦的生活环境锻炼了他的成长。小时候,父亲在外任教,爷爷常年生病,只能依靠母亲半个劳力挣工分,分到的粮食难以维持生活。海上房水源奇缺,有时候要到几十里以外去挑水,所以他从小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上高中时,一次要带一星期的饭,最后几天煎饼都碎了,开水一泡就是一顿饭。即使一盆水,也不会轻易倒掉,都要反复使用。
  父亲的点点滴滴影响了赵新法的一生,他时刻以父亲为榜样去严格要求自己,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一直在他身上延续。他任职期间,就曾资助过很多因家庭困难而失学的儿童,退休之后,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至今还在资助多名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我沿着山路走进海上房村,村头一棵高大的柏树下是一块字迹模糊的石碑,但能看清是民国九年所立,下面有“赵炳文沐手书”的字迹,记载着赵氏祖上迁徙的历史。海上房村里,有一块题为“海上房村记”的石碑,2010年所立,记载着村庄发展的历史,下面有“赵锦庆撰文”落款。赵炳文、赵锦庆都是海上房赵氏家族的优秀后人,也是书写了这个村庄历史的人!在他们几代人身上,赵氏家族纯朴善良的优秀品质和奋斗不息的顽强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是博山笼水赵氏的后人,我为自己的家族感到骄傲,2022年深秋的海上房,留下了我对这个家族的深深敬意!


发表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03/26
相关文章: